【三秦文学】延安苹果,红了

时间:2020-09-27 21:40:22  来源:延安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三秦文学】延安苹果,红了

苹果红了,延安的苹果红了,红得快要喊出声音来了。粉红、条红、亮红、黑红,缀满了枝头,爬满了山坡,站满了高原,颜色比太阳更浓艳,味道比大地更香甜。放眼陕北高原这片红彤彤、红艳艳的土地,笑望着树枝间的苹果,我舒展开喉咙,像山涧里的鸟儿一样快活,


苹果红了,延安的苹果红了,红得快要喊出声音来了。

粉红、条红、亮红、黑红,缀满了枝头,爬满了山坡,站满了高原,颜色比太阳更浓艳,味道比大地更香甜。

这何尝不是金秋十月世界的主色调?北纬35度线南北,最美最靓的风景是红艳艳的苹果。北美洲的蛇果、北欧的元帅、山东烟台的国光、甘肃天水的花牛、延安的红富士等,都在集体朗诵地球的伟大。

田野上,果农们的丰收喜悦爬上树叶、跳上草尖,与大自然一同走向深秋。放眼陕北高原这片红彤彤、红艳艳的土地,笑望着树枝间的苹果,我舒展开喉咙,像山涧里的鸟儿一样快活,我要歌唱,歌唱苹果红了。

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年。天蓝蓝、花艳艳,鸟儿飞向了天。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一切是在不经意间到来的。还未打理秋衣,秋分已悄然而至。北方的天幕,像清水洗过般湛蓝湛蓝,阳光照耀着大地,照耀着树枝。大地沉甸甸的,在庄稼熟透的味道里弥漫尊严。无论是怎样超意识的想象,怎样前卫的现代主义,其构思和境界都无法超越自然自己的打扮和梳妆,这立在天地间的色彩是多么的美好。

有人说,艺术高于生活。我从来不相信这句所谓的真理。任何艺术家、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等,只是用自己的眼光和思想去思考当下和眼前。丰富多彩的世界,错综复杂的社会,人类只能窥其一斑一角。过分夸大其辞,肯定或否定哪里,想站在高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那只是在用情感呐喊无奈。看看我们周围的此时此地,秋天的磅礴精彩,只有自然才能刷出这色彩,也只有自然才能刷出这味道,沁人心脾。一切的山川,美丽而祥和,灵动而生机。

春天的颜色,是从山脚往上长的。

秋天的颜色,是从山头开始流淌的。

远眺山川,陕北的高原没有你想要激起的愁绪,没有你想要涂抹的荒凉,而是每个季节都会涌现出许多让人自豪而自信的传唱。春天,让你心旷神怡的,是草色近看润如酥,花开遍地人着迷。秋天更是五颜六色,胜过江南,因为江南只有绿,没有彩。若不信,你就跟着秋风去领略。看到了吧,这里的秋意是浓浓铺开的,比蜂蜜还稠。连绵不断的群山,欢喜地驮着熟了的秋天,向打谷场走来,喜人的景象披红挂彩。而最吸引人的,还是那遍布山山峁峁、沟沟洼洼的沉甸甸的苹果树,像是举着成串成串的红灯笼涌向天边,庆祝丰收。

憋不住满心的喜悦,便一头扎进洛川塬上50万亩苹果园里。土基、永乡、石头、朱牛、菩提、旧县迎头遇见的是望不到边的苹果,园子里果堆如山,公路上车长如龙,选果线上70、80、85号的果,大小各有千秋,各奔前程。

从阿寺村两棵有着70年历史的苹果树下,我开始追踪延安苹果的风雨征程。头顶着缀满枝头的生动故事,穿行在田园里慢慢倾听着,倾听红了脸的苹果,娓娓道来。

延安苹果得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说起。我们先回望一段辛苦的里程吧。时光锁定在1947年,在河南灵宝通往陕西的大道上,一个名叫李新安的小伙子背着一捆自己培育的苹果树苗,赶着驴向家乡洛川进发,驴背上也是两大捆苹果树苗。刚刚进入春天,黄河两岸的田野里麦苗已有了春意,开始抖擞精神泛起了梦想。进入潼关后,李新安心急如焚,加快了脚步。他心里清楚,在春天栽不下去这200多株苗子,恩人的教诲关怀、自己三年多勤学苦干的心血就会被还未褪去的春寒枯干。

他知道,远方的家乡属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但他不知道延安正遭受国民党胡宗南部队的烧杀抢掠。他对蒋介石政府早已丧失信心,期盼人民胜利后,被战争蹂躏过的土地真正能喘一口气,长出绿油油的好庄稼,结上红通通的大苹果。

陕北高原的历史是一部苦难的志书,地处边关要塞,农牧业交织,民族交战,长期战争硝烟掠过,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特别是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秦以前,史料记载森林覆盖率在54%左右,林草茂盛,牛马街尾,羊群塞道。但到清末,四望黄沙不见草,森林覆盖率不足5%。一望无际的是荒山秃岭,真让人道不尽辛酸和惆怅,黄风从春刮到冬,没有一首歌唱的是幸福花开。全国解放后,延安人民发扬光荣革命传统,与天斗、与地斗,修梯田打坝,大搞植树造林,山河面貌慢慢改变着旧模样。

延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生产,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紧紧围绕党中央退耕还林十六字方针,决战荒山,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绿色覆盖了黄土地,山清水秀梦想成真。今天,你真想要找一处大风刮过的高坡,恐怕失望的不只是情趣的夭折,更让你目瞪口呆,想不起这是到哪里了。这里不只是一片绿色的风景,那一片一片挂上去的红,一田一田弯下腰的黄,一畦一畦窜起来的绿,你会更惊讶的。满山遍野是红了的苹果、黄了的谷子、熟了的瓜菜。

延安苹果闻名世界。也许因红色文化的浸染,这片黄土高坡盛产的大红苹果,红得艳丽大方,甜得汁水四溢,看一眼让人眉开眼笑,尝一口使人心花怒放。但当真正拿到手,你真舍不得咬它一口,晶莹剔透,咬破了会伤了这祈盼和心动。

延安苹果的历史走过了70余年,它是伴随红色革命扎下根的,只是那时它太精贵了,没有多少人睹得了它的真身玉颜。也许只在一些画中见过它的芳容。什么味道,什么情态,没有多少人能描述出来,只能把它想象成神仙们享用的供品了。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延安苹果开始试种,是由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院乐天宇引入的,被当时的人称为西洋苹果,在延安光华农场试栽,效果很好。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苹果品种比较,山地、塬地栽培试验。到1965年,延安苹果面积达3000亩,品种主要是黄元帅和大、小国光以及红玉、金冠等。

延安苹果,从产业的角度讲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发展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壮大于二十一世纪。伴随退耕还林高潮,延安苹果产业发展不断在市场和农民观念的较量中转身、转变、转化。形象地说,实现了思路转变、技术转变、模式转变、品牌叫响的“三转一响”。苹果生产真正走上了由数量生产到质量效益转变的大飞跃时代。

苹果在延安黄土地上落地生根,长出响当当的威名,不只是这片土地温暖,是这片土地有它幸福成长的得天独厚的优势。陕北高原这片黄土地,70%的土地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是苹果的优势产区。加之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北纬35度区域,昼夜温差大,阳光充足,所产苹果酸甜度适中,是世界级精品。2016年10月,首届世界苹果大会在圣地延安召开。

有人这样夸赞延安苹果。说从古至今有四颗苹果是创造神话和奇迹的。一颗是启迪了智慧的伊甸园那颗,在蛇的诱惑下,被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一颗是从牛顿头顶掉下来的那颗,诞生了万有引力学说;一颗是乔布斯创办的公司那被咬了一口的苹果,让一部手机登上了手机市场的高山之巅;最后一颗就是延安苹果,它是红色岁月里的一分子,曾经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生产运动长出了劲头,也给奔赴前线的英雄儿女们长出了信念,更给摆脱贫困的延安儿女长出了力量。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延安苹果胜利的味道、信仰的味道、信心的味道。

也来一段插曲吧,说说苹果的世界史。

苹果,是中文名。它还有平安果、智慧果等称谓。在多数民族的神话故事里有它的身影和定义。科学说,苹果是一种低热量食物,营养成分可溶性大,容易被人体吸收,故有“活水”之称,常食皮肤润滑柔嫩。苹果,人人喜欢。

我国栽种苹果有两千多年历史,据说产在新疆地区。引进西洋苹果栽培是在公元1871年,由美国长老会成员约翰·倪维思引入烟台,开创了中国苹果栽培新纪元。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和消费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在世界的40%以上。

中国苹果的产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渤海湾、黄河故道和西南冷凉高地这四个地区。最适苹果发展产区是黄土高原和渤海湾。延安是最优适生区,黄土土层深厚,海拔800~1100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最合适,果实积累糖分充足,所产苹果个大、色艳、细脆、香甜,耐贮运、无污染。延安苹果,人人说好。1956年,李新安提着一筐苹果走进当时延安行署的大门,说他不是来卖苹果的,是让人们尝尝在延安土地上产出的苹果味道。这个有心人的这一举动,不只是去向领导和群众报告自己的劳动成果,是要把十几年怀揣的梦想变成农民兄弟手中的钞票。他知道这片土地会产谷子、麦子、豆子、荞麦、玉米、高粱等,他同样知道这片热土产的苹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他的心愿不仅是让自家的那五六亩苹果园结满果子,他还要看到陕北高原遍地是大红苹果。送苹果这一超常举动,收获了组织的力量,更开阔了多数农民的眼界,四面八方的人都跑到阿寺村跟着李新安学种植苹果。延安苹果就这样一棵一棵栽下去,一亩一亩扩大开来。一片一片从东到西,花繁密,果繁盛;又一片一片,从南到北醉了秋天,熟了希望。

1952年正月,黄陵县阿党乡南河村农民李国杰,带着过年的花馍、花生等礼物登门拜访李新安,促膝长谈,二李如酒逢知己,早没了心里的秘密。李新安把栽种苹果的技术要领和盘托出。李国杰原打算买几棵试种,这兴趣一旦被信任和嘱托俘获,九头牛都拉不回去。他便买了90多株苹果树苗,一脊背背起回家,建起黄陵第一个果园。到1955年,黄陵农村苹果栽种达到1900多株。

黄陵,人文初祖的陵寝之地。黄帝陵,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一部生长的“史记”。沮水流经的土地肥沃而有温度,凡有炊烟的地方,人们从没有在土地上浪费过岁月。且喜爱在地里捣腾和琢磨,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进入改革开放的八九十年代,黄陵苹果的发展再没有停下脚步左顾右盼。而是学洛川,看白水,到天水,过灵宝,取人之长,避人之短。在经过引进栽种,探索发展;规划引导,快速扩张;体制改革,新旧更替;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规范管理,跨越发展五个阶段的递次升华,苹果种植达到25.6万亩,农民人均果业收入1.75万元,成为农民小康路上的主导产业。近几年,又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和智慧果园建设,示范性、现代化迈出坚实的步伐。

阿党镇唐呼村等成为全国首家“京东苹果农场”,主要是以利用物联网传感及成像技术,采集土壤、水肥、气象、病虫害等苹果生长参数,监督和指导农场社员按技术标准进行生产管理。“京东苹果农场”的建成,为县域内苹果生产提供了全域示范,有机生产、绿色发展成了黄陵苹果生产的主旋律,有力促进了果农增收和脱贫致富。守陵儿女亲手种植的有机绿色苹果,成了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寻根问祖敬献人文初祖的首选珍贵贡品。

富县与洛川是北洛河上的两颗明珠。这几年良好农业环境的建设,成了有机绿色农产品重要的荣誉产地。尤其是闻名世界的苹果种植,这几年红红火火,兄弟俩你追我赶,齐步叫好。

北洛河,也称洛河,为黄河二级,渭河一级支流,全长680多公里,为陕西最长的河流。它和延河、无定河是一母所生,均出于白于山。一路由西北向东南入渭后直奔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两大区域,河谷时宽时窄,经几级落差,两岸风光各异,流传的故事,长出的味道各有千秋。源头曾马蹄声声,狼烟遍地,好汉英雄辈出。吴起、志丹大将守边,壮士抗匈奴,击辽兵,绊金骑,旌旗猎猎。古长城横亘绵延,秦直道穿插远去,一派北国风光。入渭处仓颉造字鬼神泣,杜康美酒百世传,秦腔老腔胸腔里奔放。近代,北洛河党旗飘扬,革命先烈辈出,养育了中国革命。北洛河,生命万古流淌,历史万古流芳。

站在延安境内北洛河两岸,特别是在富、洛、黄的大片区域内,宽展的塬面一眼望不到边际,苹果树如出征的将士,一排排站满原野,成了黄土高原最壮观的风景。春天,苹果花伴着槐花、山桃花、油菜花肩并着肩怒放。红的、白的、粉的、黄的铺天盖地,争奇斗艳。秋天,熟红的苹果唱起了独角戏,那些陪伴它的兄弟姐妹,早已下架沉默了。只有它独领风骚,享尽赞美。一个个挺起壮志,压弯了枝头,在季节压轴戏的高潮里,焕发出仙女般的姿色,精彩出场,美轮美奂。

尝着脆脆甜甜的味道,看到这样一组数字。延安现有苹果面积达393万亩,产量预计达370万吨,人均果园2.4亩多。世界上每20颗苹果,中国每10颗苹果,陕西每3颗苹果中,就有一颗来自延安。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来自苹果的贡献。延安苹果是贫困群众脱贫的致富果、安心果、幸福果。

富县交道塬,延安南部塬区的第一个塬面,从茶坊街道上山,到茹子村下山,由南到北15公里。这块只有1万多人生活的区域,有3.2万亩苹果。今年虽然个别村遭遇百年不遇的冻害,但果农们仍笑容满面。他们说起话来底气十足,没感到有什么压力和包袱。茹子村的果农说,这点困难哪户都不担忧,哪个人都能应付得了,人人手里有种苹果的技术,今年大家都出去帮大户、园区管理苹果,收入非常可观。一年有收成,两年不愁吃。现在果农家家有房有车,农业机械齐备,孩子在城里工作的,都买下了新楼房、小汽车。洛川羊吼村支书说,他们村外出为别人务工,粗略估算已入账200多万元,采摘、包装、运销还没开始。生活不受损,来年再大干。

这些天,延安南北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就是苹果红了。

洛河两岸的红了,黄河一带的红了,长城沿线的、白于山区的也开始泛红了。

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是远近有名的路难走、村难看、媳妇难取的“三难村”。脱贫攻坚以来,在村子能人张维斌的带领下,先后实施通路、拦坝蓄水、新村搬迁、产业调整等一系列措施,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日子过得津津有味。特别是矮化密植现代化果园建设,给子孙后代带来了可持续收入。他们依靠“三变”改革,以现代农业为目标,充分利用陕北高原风光,把农业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植入到城乡融合发展中,以农旅方式,打造生态南沟、文化南沟、小康南沟。他们开展的“安塞南沟山地有机苹果认领”的系列活动,使安塞山地苹果成了享誉全国的一张名片。安塞苹果在区域化、企业化、现代化上接轨了市场,触碰到了未来。

南沟已成了游客的追逐之地,接待游客每年均在50万人左右。

子长安定,自古有名,隋唐时为边关要塞,历来兵火不断。宋置堡,蒙古宪宗二年升堡为县,1942年安定县改为子长县,县治迁瓦窑堡。安定境内钟山石窟,天下有名,被誉为“第二敦煌”。

先有安定,后有子长。特色的地理山川,养育出一方奋斗的人民。在推翻黑暗政权,奋起反抗压迫中始终不改初心。祖先的轰轰烈烈给安定厚植了不怕困难、自力更生的气概,总是勇往直前,不获全胜不收兵。

安定盛产优质小米,手工洋芋粉条远近闻名。天下安定,小米和洋芋真可是神物也,它是陕北人精神养成的钢铁营养。改革开放后,面对市场经济的步伐加快,安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第一步就从种苹果入手。延安北部山区,在传统观念里,是不适合栽种苹果的,主要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冬春气温低,这“两低”给农民在心理上增加了负担。为了推开这项产业,他们大胆试验,先在一些阳坡地带开始试种苹果,并加大施肥力度,从此苹果红透安定,红遍子长。目前,安定镇山地苹果达3.5万亩,产量达150万公斤。快速发展得益于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引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示范引领;一方面加快制度改革落地生根,推动土地流转、技术创新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苹果产业现代化的因素年年增加,成熟度更高。

宝塔区庙沟村,被称为“北部山区发展的方向”。是延安北部苹果大跃进的典型样板村,得到全国认可和表彰。

庙沟村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时期的移民村,几乎全村的村民都是从榆林逃荒讨饭而来,靠广种薄收过日子。

1976年,庙沟生产队栽种了120亩集体果园,后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中,被村党支部留下了,或许是不愿这项刚兴起的产业被废弃,于是承包给十几户想务果的农民。到1999年退耕还林政策全面推行时,庙沟村的荒山秃岭都栽上了苹果树,获得很好效益,给退耕还林提供了科学佐证。1989年,庙沟村人依靠苹果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被誉为“北部山区发展的方向”而推向全国。

随后几年,宝塔区大力建设“庙沟式”苹果专业村,蟠龙镇、川口乡、姚店镇、柳林镇、临镇镇(官庄乡)苹果满山红,果树山川秀。山地苹果的品牌,就是在宝塔大地上风尘仆仆产出的。山山洼洼,梁梁峁峁的苹果,如今个个是市场上的亮宝宝。

黄河沿岸的延川、延长、宜川苹果种植更有特色。受黄河流域内局部小气候影响,所产苹果色泽深厚,味道醇厚,耐贮运。特别是宜川县云岩镇的塬面和台地上,精品果叫响香港市场。

宜川县因盛产牡丹,古称丹州。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以及《本草纲目》中对丹州盛产牡丹均有记载,蟒头山、盘古山、凤翅山等野生牡丹较多。县内交里乡有一棵人工栽种的牡丹花,树龄已有六七百年,年年鲜花盛开,香气弥漫,黄河两岸路人皆知。

云岩是宜川较有名气的乡镇,说是河两岸石崖高耸,如入云端得名的。是汾川河上下的历史古镇,习称宜川“北大门”。

北宋大儒,理学家,关学创始人张载曾在这里任过三年县令。他著名的治世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流传千年,深深启迪后人。他的事迹坚定地告诉我们,人生一定要有使命和责任,要做名垂青史的圣人。今年是张载诞辰一千周年,我们的红苹果犹如当年听他讲学的士子们,穿上了文化的马甲,带着红色历史的特质,要去五大洲四大洋,传播延安苹果文化。

云岩镇苹果突破10万亩,人均果园3.3亩,产量达15万吨,农民纯收入达到1.4万元。脱贫攻坚以来,这里产业兴旺,能人辈出,辛户村支书张延刚、刘家卓子村付凡平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和奋进奖。

宜川县苹果乡乡有规模,村村有特色,在唱一曲《黄河大合唱》,唱出了国门,唱响了世界。为宜川苹果红,宜川人越唱越带劲。

苹果产业后整理是市委、市政府2017年启动的一项提质增效世纪工程,是“有中生新,无中生有”的具体体现。苹果产业后整理是系统工程,是新理念工程,是人物互联工程;是提高效益,拓宽市场的根本之策;是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主要手段;是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必由之路。延安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每个环节都不放松。集散销售市场建设,推行分批采收,分级销售,实现优果优价,以质论价;冷链系统建设,配置4.0智能选果线、冷气库、冷藏冷运车等基础设备,实现冷藏冷运一体化;个性化包装,突出一、二、三、四、六、九头装等小型化包装和个性化包装,合理体现文化、科技元素,让苹果穿上文化的马甲,插上互相网的翅膀;品牌化营销,坚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运行模式,更加注重发展企业品牌,发展品牌专卖店;推进农旅结合,让果园变花园,让富裕和美丽并行;政策补贴措施到位,调动多方积极因素和合作动力,推进果业向现代化发展;百万果农素质提升活动,培养造就一支爱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果农队伍;加强各类科技示范园区的创建,使果农在家门口看到高水平的果园,学到最新的科学技术。并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技术专家工作队伍。

苹果红了。

延安苹果红了。青怡、华蒙通、新希望、东方希望、陕果集团等国内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进军延安苹果。延安农投、美域高、顶端等一批营销企业红遍全国。

延安苹果红了。“洛川苹果”以687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全国水果类第一。“延安苹果”注册仅三年位列2020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第三名。

延安苹果红了。第十三届中国洛川苹果节即将盛大开幕。

延安,是世界苹果的展示窗口,是国际市场采供的优质区域。

苹果红了。延安苹果,人人说好。

苹果红了

国家级洛川苹果批发市场

果农把苹果装箱

果农喜摘苹果

苹果喜获丰收(资料照片)

编辑:融媒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了解陕西大事 关注陕西头条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邮箱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宣传自律管理承诺书

Copyright ©2006-2022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