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惠渠首枢纽。 陕西日报记者 张丹摄
伟大的水利工程留给后世的不单单是鬼斧神工的奇景,还有泽被后世的“大智慧”,郑国渠便是最好的证明。这是一条有历史、有故事、有功绩的大渠,它起始于“疲秦之计”的“间谍阴谋”,最终却成了中国最早的大型无坝引水灌溉工程而惠及苍生;从号称“天下第一渠”到被誉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两千年来,它默默流淌,浇灌着关中平原的农耕文明。今天,让我们一起探寻“郑国渠”那鲜为人知的传奇过往。
郑国渠旅游风景区五彩滩。 陕西日报记者 张丹摄
凿泾引水 万世之功
在泾阳县城东部,高高矗立着一座人物雕像:先秦装束,面部棱角分明,脚踩巨石,左手捧着一册书简,侧首眺望着远方。这个人就是郑国渠的灵魂人物——郑国。
说起郑国渠,必须提到郑国。史书里关于他的记载少得可怜。在战国末年国与国的博弈中,他只是韩桓惠王手中的一枚棋子。郑国的原本使命是说服秦国修这条工程量巨大的渠道,妄图利用浩大的工程来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从而达到“疲秦”的目的,这实则是一项“间谍工程”。郑国渠这项庞大的工程从公元前246年动工,直到公元前238年还未建好。在施工过程中,郑国的身份和阴谋被识破,秦王嬴政要杀了他。郑国据理力争对秦王说:“此渠成,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终于说服秦王继续修建渠道。
郑国巧妙利用了北仲山南麓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沟通了泾水与洛水,注泾水入洛河,全长150多公里,后又回水于泾河,开创了引泾灌溉的先河。泾河水自陇东高原而来,裹挟着大量有机质泥沙,不仅可以用来抗旱,还有改造盐碱地之效。据《史记·河渠书》记载:“渠就,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双怀认为,郑国渠设计合理、技术先进、工程浩大。特别是主干渠一直沿用至今,造益当地,其地位和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的2260余年的灌溉效益,还在于首开引泾灌溉先河,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无心插柳柳成荫,修建郑国渠未能达到“疲秦”的初衷,反而极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八百里秦川物产丰饶,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大粮仓。郑国渠与四川的都江堰、广西的灵渠并称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也与阿房宫、秦始皇陵并列为秦始皇兴建的关中三大工程。
郑国渠修好后,史书上再看不到关于郑国的任何记载。但他的名字还有他的故事,从此一直镌刻在关中大地上,他开凿的郑国渠成为关中大地上的众渠之祖,后世一代代人追随在他的身后,让这条渠的传奇从未间断……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在于它初建时发挥灌溉作用的100余年,它像一位老祖宗,其子孙后代从它的脚下溯泾河而上,沿着泾河左岸,汉代白渠、唐代郑白渠、宋代丰利渠、元代王御史渠、明代广惠渠、清代龙洞渠、新中国成立前的泾惠渠相继出世,在关中土地上,被郑国渠润泽过的地方,惠及百姓,造福人民。
著名作家白描在其长篇纪实文学《天下第一渠》中这样描述郑国渠对一方土地的滋养:这条大渠犹如大地之乳,它源自久远的中华农业文明的最初曙光,催生出璀璨的农耕文化之花,哺育了一方土地上丰硕的物质果实和精神果实,塑造了一种特别的耕稼人生……
郑国渠旅游风景区元宝山。 陕西日报记者 张丹摄
引泾灌溉 润泽后世
时间追溯到1922年的夏天,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著名水利学家李仪祉被邀请回陕西,担任省水利局局长,兼任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当时,经过连年战火洗劫的渭北高原,又显大旱之兆。于是,于右任、郭希仁等有识之士和渭北各县人士磋商,动用赈灾余款,在三原县设立了渭北水利工程局,筹划开启引泾工程。
1928年到1929年陕西关中发生大旱,受灾面积覆盖全省80多个县。引泾灌溉,急若燃眉。李仪祉临危受命,毅然决然地挑起在郑国渠遗址上修泾惠渠的重任。在他的亲自主持下,此渠于1930年12月破土动工,经过5年努力,泾惠渠终于在1935年冬全部完工,渠道全长270公里,能够灌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阎良和富平6个县(区)的146.5万亩农田。泾惠渠所产生的效益十分显著,灌区粮食产量由以前的亩产60斤左右增加到450斤左右,棉花由原来的亩产20斤增加到80斤,关中成为全国农业灌溉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1949年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泾惠渠灌区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工程设施更加完善,有力地保障了灌区粮食稳产、高产。据省泾惠渠灌溉管理局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至今的71年间,灌区生产粮食200亿公斤以上,粮食商品率达到30%以上。今天的泾惠渠灌区以占全省2.4%的耕地面积,生产出占全省5.8%的商品粮,粮食平均亩产已达780公斤,是全省平均亩产的2倍多,每年还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2亿公斤以上,成为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
泾惠渠是引泾灌溉的第六代工程。引泾灌溉工程,体现了人类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融共生的生态价值理念,在中国水利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初夏时节,行走在泾惠渠岸边,长长的树荫望不到边,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廊,让人顿觉心旷神怡。“泾惠渠建成之初,大量栽植柳树、白杨等树木,1947年,渠道岸边树木达到520万株,1972年达到582万株。近年来灌区每年都要开展植树绿化工作,数千公里渠岸栽植的树木成为灌区环境的守卫者。”省泾惠渠灌溉管理局工作人员陈景云告诉记者。
“泾惠渠灌区境内河流众多,水库星罗棋布,灌区引、提、蓄水利工程设施齐全,各级灌排渠系密布城乡村落,在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服务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陈景云说。
“千年郑国,百年仪祉。”有了引泾工程和泾惠渠水的润泽,才有了以“泾(泾阳)、三(三原)、高(高陵)”为代表的富庶关中。
郑国渠旅游风景区郑国湖。 陕西日报记者 张丹摄
守望时代 永葆生机
抚摸着早已被岁月抚平的遗迹,历经千年泾水的冲刷,谁又能分得出哪里是千年前抑或百年前的凿痕呢?在历史的长河中千年只不过是一瞬而已!泾水似练,青山如黛,轻薄的云烟氤氲在山水之间。郑国渠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更向人们展现着如今水利“活化石”不尽的生命力。
这条历经2000多年的大渠,不断集众多荣誉于一身。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郑国渠首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郑国渠被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区;2008年被水利部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6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郑国离世2000多年后,一位被誉为“当代愚公、今日郑国”的人,倾10余年之力,依托郑国渠及历代引泾遗址、泾河峡谷、张家山自然风景区、仲山生态森林公园、李仪祉纪念馆等功能区,打造了郑国渠旅游风景区,让古老的渠道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个人,就是赵良妙。
2003年,泾阳县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和泾河独特的自然资源吸引了温州人赵良妙,经过跋涉上万公里实地勘查和分析,他开始开发建设郑国渠旅游风景区。景区建设必须尽可能做到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把泾河峡谷的秀、奇、幽、险最大限度地展现给游人。景区建设需要大量建材,这些建材要运到谷底、河道,或者半山腰,为了不破坏植被,赵良妙拒绝采用机械化运输,而是用畜力驮运。为此,他不惜成本,驴驮人扛,一凿一凿在群山中钻打隧道,连续人工开凿出9条巨型隧道。“旅游开发没有回头路,一旦哪里做不好,就没有办法再恢复,要做就做到最好。”赵良妙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9月15日,郑国渠旅游风景区一期项目建成并投入试运营。景区试运营后,知名度不断攀升,游客纷至沓来。2017年国庆长假期间,郑国渠旅游风景区接待游客8.75万人次,当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36万元,最大日接待游客达 1.7万人次。郑国渠旅游风景区作为泾阳发展全域旅游的重大产业项目,为“全景泾阳、全域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据初步掌握,景区共解决周边群众就业100余人,并极大地带动了农家乐、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
如今,郑国渠旅游风景区已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不断为这片土地上的泾河儿女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希望。(记者 张丹 杨小玲)
郑国渠故道遗址。 陕西日报记者 张丹摄
记者手记
千古一渠惠苍生 历史长河竞风流
浩瀚的历史长河,像郑国渠这样的水利工程永载史册,人类文明进程的标志,恰恰就是这些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历史遗存。这些历史遗存,有的是实物,有的是非实物。历史就是这样,让精品在大浪淘沙中脱颖而出,让平庸淹没其中。
显然,郑国渠是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水利、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交织点,它已经超脱了一个水利工程的承载量。从中国农业文明到民情风俗,再到公共价值观表达,其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符号和精神图腾,具有的不仅是泽被千年的物质供给,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智慧、品德等精神层面的光辉照耀。
追溯历史,会让我们感知它的沧桑;感悟历史,会让我们汲取其中的营养;铭记历史,会让我们有一个与当下参照的坐标,知道该怎么去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膜拜历史并不等于迷信历史,而是在当今的发展进程中,借鉴、参照历史,让我们具备一定的辨识力、驱动力、创新力、发展力,进而更加发展壮大。事实上,今人的奋斗和拼搏也十分耀眼,“天宫”“蛟龙”“悟空”“天眼”“墨子”……在今天看来,或许是科技的一个进步,甚至是改变我们生产生活的一个小方面,但其聚集起来的作用和能量,以及它带来的进步,也足以彪炳史册,照耀世界。
或许郑国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水利工程师,谁能想到他是一个“间谍”?或许郑国渠在当时只算是一般的工程,谁能知道它可以改变历史走向?或许郑国渠起初灌溉功能并不十分强大,谁又能想到后来它将关中变为沃野……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两千年前,郑国以一项水利工程镌刻于历史;今天的成就,我们是主人;明天的美好,我们去创造。新时代,需要的不仅是敢于创造历史的人,更需要敢于超越历史的人。(张丹)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融媒体
忒色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名誉会长裴亮、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会长高景远、西安市商务局局长黄瑜晖、市商务局副局长郑炜等领导出席,来自全国20多座城市的行业协会代表、业内专家、全国重点商业品牌、城市主流商贸企业、媒体代表等400多人参会 2024-11-29
忒色 为广泛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龙湖紫宸社区通过走访社区高龄、独居、失能老人及其他有就餐需求的群体,推进社区食堂建设,同时利用闲置空间建设了老年康养、社区助餐、儿童游憩、青年夜校等 2024-11-28
忒色 这些丰富多样的旅游形式,不仅让游客深刻领略了柿子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2024-11-28
忒色 “绒布包裹着的扶手,摸着暖和又舒适……”赵女士是西纺集团职工,经常乘坐169路公交车往返于纺织城和纺织工业园,对她来说,坐上路华驾驶的公交车,是她在寒冷冬日里的小温暖 2024-11-28
忒色 邻里集市花样多11月26日,“邻里集市花样多 ‘妙’享幸福零距离”活动在碑林区白庙小区广场举行 2024-11-28
忒色 此次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西安商贸企业的创新活力与卓越营销能力,更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与学习平台,推动行业整体营销水平提升,进一步激发了全市商贸领域的创新营销活力,展现商贸领域营销方式的无限可能 2024-11-22
忒色 两年多前,年过七旬的意大利徒步旅行家维娜·卡玛洛塔沿着马可·波罗的足迹,从意大利威尼斯出发,开始了重走古丝绸之路的旅程 2024-11-20
忒色 西安儿艺原创儿童剧《陕北娃》走进校园 演出活动现场 11月19日,2024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惠民演出活动走进长安区杜曲中心小学 2024-11-20
忒色 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