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载,立足岗位,默默耕耘;十年春秋,带头战斗,勇立新功。从一名普通车工,成长为生产线上的指挥者和领军人,在一个个生产项目中淬火历练,成就人生的精彩。他,就是试飞中心远方公司远方制造事业部原数控车间主任王立军。
他中等个头,面相和善,说话时语气和缓,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自信。虽然刚离开车间主任的管理岗位,但是他作出的贡献却有目共睹、众口称赞。在平凡的岗位上,他忠诚坚守、踏实进取,创造出不凡的业绩。他带领的车间班组连续多次被评为试飞中心“文明建设先进班组”和远方公司“卓越班组”,他个人也获得了诸多荣誉。
勇挑重担,不辱使命
飞行试验改装件、非标类航空试验设备生产是远方制造的主要业务,而对应零部件的加工重任主要落在数控车间身上。作为车间生产的组织者,他常常面临“遭遇战”,因为每个项目具体情况和要求都不一样,几乎都需要从头开始。而他总是沉着应对,带领团队分析技术要求和图纸细节,周密制定生产方案,稳步推进下料、加工、表面处理、外协生产、装配、调试等工序,使各项目齐头并进、实现节点目标。
某舱体项目是远方制造近年来最大的研制项目,周期短、任务重、挑战多。该装置首次采用全数模设计与传输,零件数量多达 1000 多个;要保证总体装配技术指标,单体零件的尺寸精度就要达到很高要求。面对重重困难,王立军带领团队详细分解生产任务,频繁进行分析协调,快速推动项目进展。同时,与技术人员密切对接,确保技术交底零偏差。在项目实施中,他和同事多次连夜加班讨论工艺方案,创新工艺方法,实现多项技术新突破。工人们24小时两班倒连续作业,人歇机床不歇,车间的灯光点亮了黑夜的科研区。经过团结协作和集体拼搏,最终出色完成了该项目任务,他们用智慧和汗水赢得了胜利。
技术革新,硕果累累
发动机测量耙是远方制造几十年工艺积淀的传统产品,凝聚了几代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心血。王立军带领测量耙生产小组,持续创新改进,产品实现换代升级,牢牢占据着航空发动机测量试验市场,也成为企业开拓院外业务的利器。该产品先后申请专利近十项,其中一项是发明专利。
从改装件工装设计改进到专用整形收口钳制作,从测量耙橡胶零件改进到盘类零件孔系加工创新,数控车间的技术革新从未间断、遍地开花,有力促进了任务生产和效率提升。王立军坚持传承创新基因、积极发扬工匠精神,将生产车间建设成了创新试验场。C919客机超大尺寸测量耙研制成功、新型整体式测量耙通过验收、新型复合测量耙外场配试成功,有力保障了各项飞机飞行试验工作。
在试飞中心“五小创新”成果评比中,他们的申报作品屡屡获奖,声名远扬。在2024年职工“五小”成果展览中,他们车间制作的专用装置受到了集团公司领导的好评。
延续作风,传承精神
一次,正值假期,外场传来消息:需要赶制一套舱架配合试验工作。王立军立即联系到仍在阎良的三名职工,赶到车间查找图纸、准备材料、加工安装,经过四天的挥汗如雨作业和夜间加班,最终完成生产,及时将产品发往外场。像这样的事情时常发生,王立军就是这样带领车间跨过一个又一个坎,完成一项又一项重任。
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多个重要科研生产项目,为科研试飞保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啃下一个个“硬骨头”的同时,也塑造了数控车间敢打硬仗、精诚严谨的工作作风。同事们说,老工厂传递下来的创业奋斗精神,今天依然在生产线上传承着、展现着,石鑫辉、张登峰、樊再强等一批年轻职工,也接住了前辈们递过来的“接力棒”。
在车间班组会上,王立军这样说道:“同样是加工生产,我们和外面的工厂不一样,透过图纸我们看到的是军工人的责任!”他也常常教育职工:“一个不合格的零件,一旦装到飞机上,可能导致一次试验的失败,也可能造成飞行事故。这种严重后果的代价就会是这个零件本身价值的千倍、万倍……”
在车间管理上,王立军牵头制定《工时量化考核办法》,在工人技能等级基础上,通过综合考核人员的任务完成情况、作风态度,以及质量安全等行为表现,科学确定总工时计算方法,对人员进行全面考核及奖惩,有效发挥了考核导向作用,体现激励效果,提升了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产品生产交付效率。
虽然年近六旬,但他数十年如一日,依然坚持每天提前十多分钟到达厂里。工作闲暇,他在厂房巡视,看到通道有铁屑杂物就立即拿起笤帚去清扫…….
这就是王立军,一位务实担当的老主任,一位诚恳谦逊的老党员。他的出色业绩将激励着车间职工继续团结协作,接力奋进!(杨小文)
编辑:闫如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