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立夏节气到来,标志着阳气渐盛、万物繁茂的盛夏正式拉开帷幕。
此时,阳气渐盛、暑湿渐重,人体易因出汗过多导致气虚。黄芪作为补气佳品,在立夏后适量饮用黄芪饮。
补气固表,增强免疫力
黄芪性温味甘,归脾、肺经,能补益脾肺之气,尤其适合气虚体质(如易感冒、自汗、乏力者)。其补气固表的作用可增强体表防御力,减少夏季因“表不固”引发的频繁感冒。现代研究也表明,黄芪中的多糖成分能促进抗体生成,双向调节免疫力。
缓解夏季疲劳与气短
夏季高温易耗气伤津,导致精神倦怠、气短懒言。黄芪水能补中气、升阳气,改善因气虚引起的疲劳感,搭配红枣或枸杞还可气血双补,缓解面色苍白、头晕等症状。
利水消肿,改善湿热体质
夏季湿气重,易引发水肿、身体困重。黄芪通过补气促进水液代谢,配伍茯苓或防己可增强利水效果,减轻因脾虚湿滞导致的下肢浮肿或面部水肿。此外,黄芪对虚胖型肥胖(肌肉松软、易出汗)也有调理作用,通过增强代谢减少赘肉堆积。
为三伏天养生打基础
传统养生强调“春夏养阳”,立夏后饮用黄芪水可为后续三伏天进补做准备。建议从立夏开始喝姜茶发散体内病邪,至三伏天改喝黄芪粥,利用黄芪的温和补气特性扶助正气,增强秋冬抗病能力。黄芪粥的平补特性适合暑湿季节,能缓解伏天常见的懒散、浮肿、便秘等问题。
辅助调理慢性病
黄芪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有一定辅助作用。例如,其利尿作用可帮助高血压患者减轻下肢水肿,配伍葛根还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溃疡。此外,黄芪还能增强心肌收缩力,预防心力衰竭,适合心肺功能较弱者。
黄芪饮有调节作用,但饮用时以下几点要注意:
禁忌人群:
阴虚火旺(如手足心热、盗汗)、感冒发热、肝郁气滞者不宜饮用,孕妇需慎用。
用量与搭配:
每日黄芪用量建议不超过15克,可搭配枸杞(滋阴)、党参(补气)、茯苓(利湿)等,避免单独长期饮用导致上火。
季节适应性:夏季(尤其三伏)为最佳进补时机。
总之,立夏后适量饮用黄芪饮品可顺应“养阳”之道,这个夏天,让传承千年的黄芪智慧与现代科技结晶,为您筑起元气防护盾。
编辑:朱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