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 今年以来,西安市莲湖区土门街道以“居民需求+社区资源+共建共享”为主线,创新治理“合伙人”新模式,筑牢为民服务共同体,形成各方参与、多元共治的工作格局,壮大基层治理“朋友圈”。
人人参与,激活治理“一盘棋”
“我家有老人和小孩,施工噪声大,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居民李女士说。
“这个项目是莲湖区重点保回迁民生项目,关乎372户1302人的入住问题。项目工期紧、任务重。在施工过程中,噪声难免会对周边居民造成一定影响,为保证后期降噪有效,我们建立了微信群,大家可以扫一下。”汉城南路棚户区改造项目施工方负责人李先生说。
这是针对近期施工扰民问题,工农社区联系治理“合伙人”的西安市生态环境局莲湖分局召开的“汉城南路棚改项目施工单位和群众面对面噪声防治座谈会”的场景。施工方将采取调整作业工序、禁止轰油门、禁止鸣笛、关闭倒车警报及使用节能电车等措施,将噪声影响减到最小。最终在社区和治理“合伙人”的共同努力下,群众接受施工方承诺的一系列整改措施,现场响起了掌声。
社区有了治理“合伙人” 协力共解基层治理“方程式”。
土门街道积极引入治理“合伙人”模式,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社区嵌入式服务新路径。除了将信誉好、技能强的专业人才确定为治理“合伙人”,并建立资源库外,还注重整合链接社区各方资源,将学校、医院、社会组织等单位(组织)作为治理“合伙人”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合作,服务辖区居民。截至目前,各社区与16家企业单位、20余位行业专业人才达成合作,正在洽谈阶段的意向合伙人有10余家,基层治理不再是“独角戏”,而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合奏曲”。
共建共治,解决群众“愁盼事”
土门坊社区的翡丽城小区建于2009年,共1694户,实际居住4600人,小区电动车就有900余辆,很多业主就近将电动车停放在单元楼前,既拥挤又存在安全隐患。尽管物业每日多次巡查,但电动车乱停放以及充电问题已经上升为该小区的“头等大事”。
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土门坊社区党总支充分运用党建联建机制,联合治理“合伙人”太和兴物业,按照“合理设置、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原则,充分听取居民代表意见,初步确定在6号楼旁废旧场地修建电动车棚,社区联合治理“合伙人”太和兴物业经过与场地老板多次协商,终于就电动车场地使用问题达成了一致,于2024年12月完成了车棚场地的硬化、85个充电桩及监控设施安装,可以同时停放300辆电动车,极大缓解了小区停车难的问题,切实解决了居民的急难愁盼,受到小区居民一致好评。
社区有了治理“合伙人” 协力共解基层治理“方程式”。
在土门街道,不少社区通过治理“合伙人”项目,为辖区居民提供公益集市、中医文化、职业技能提升等高频需求服务。以空间换服务,将优质资源导入社区,引入多元主体合伙入驻,搭建起资源共享、多元参与发展的治理平台,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家门口”的便利和幸福。
“心愿”清单,点亮百姓“微幸福”
“感谢社区和爱心人士的记挂。”近日,惠民南坊社区联合治理“合伙人”陕建集团公司走进辖区特殊居民家中,为他们送去大米、白面、食用油、牛奶等慰问品,并帮他们实现了“微心愿”。
活动前期,社区工作人员通过上门走访、电话沟通等方式,深入辖区特殊居民家中,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征集了“微心愿”清单。清单上既有生活必需品,也有一些承载着特殊居民小小心愿的物品。陕建集团公司在得知消息后,主动认领了“微心愿”安排职工一对一地与特殊居民进行匹配。每到一户,治理“合伙人”都与居民亲切地拉家常。
各社区通过民意调查、物管会会议等多种渠道,了解居民的主要需求,收集群众的“微心愿”和急需解决的“需求清单”,重点关注精神文化、健康、环境保洁、爱心捐助、扶弱助残等民生服务需求,并充分发挥辖区治理“合伙人”优势,做好“接单服务”。
社区有了治理“合伙人” 协力共解基层治理“方程式”。
今年以来,土门街道各社区与治理“合伙人”协作,广宣传、精筹备,自导自演了多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载歌载舞的汇演,也有温情相伴的亲子活动;开展公益法治课堂、便民服务集市,涵盖教育、养老、健康、就业等多个领域,不断提升居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未来,土门街道将继续吸纳更多主体成为治理“合伙人”,深挖优势资源,实现社区与治理“合伙人”的“双向奔赴”,助力群众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让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探索之路越走越宽。
编辑:韩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