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安无线电一厂生产的“海燕”牌电视机在陕西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全国也有不小的名气,最辉煌时期年利税达2200万元。然而,繁荣并非恒久不变,曾经“飞入千家万户”的“海燕”从九十年代初开始逐渐走向衰落。1996年,西安无线电一厂宣布破产。在人们为“海燕”折翅唏嘘的同时,原“海燕”牌电视机核心技术团队的工人师傅们已经在用行动助力“海燕”蝶变。1976年,他们作为技术支持,加入新成立的西安无线电二厂。至今的四十余年间,西无二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依靠科技与管理的创新,完成了从“海燕”到“青竹”的蝶变。请听西安台记者李敏、赵亮、董航采制的新闻专稿:
音频:起自“西安海燕”的四十年蝶变
生产“海燕”电视机的西安无线电一厂曾经名噪一时,就在西安“海燕”走向衰落之际,源自西安无线电一厂的西安无线电二厂初露锋芒,开启了自己的蝶变之路:
西安市西无二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晓云:
西无二这块是1976年6月成立的,当时主要是从西无一,相当于一个班组,一个很小的车间,做元器件配套的,分离出来,总共投资了60万,成立一个新的公司,企业发展很困难。
1976年,西安无线电一厂电视机元器件生产车间的8位工人师傅,被抽离出来,作为技术骨干,支持组建西安无线电二厂。企业成立初期,人才短缺,条件简陋,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融资和银行贷款,百事待举。但他们砥志研思,笃定依靠科技进步找出路。
孙晓云:
84、85年的时候,通过融资租赁从日本买了一些回扫变压器的生产线,企业走上了一个正规的发展路子,学名叫高压包,当时国内主要的电视机厂,我们都在配套,当时比较大的,包括创维、TCL、海信,最早的北京牌电视、康佳等等这些,当时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应该在30%,最火的时候是在88年、87年的时候,当时都是客户开着汽车排队到厂里拉元器件。
九十年代,我国电视机市场经历了显著的发展与变革。1990年电视人口覆盖率由77.9%增长到1993年的82.3%,每天下班后一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成了城镇居民的生活常态。1991年,西安无线电二厂建成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压敏电阻器生产线,展现出强大的盈利能力。这一年,西安无线电二厂被列为陕西省股份制企业改制首批上市计划。
孙晓云:
上交所、深交所当时对西无二的经营情况非常看好。但由于企业还是比较保守,觉得上市后所有东西都要公开,职工的福利没有了,不能发奖金了,没有看到这样一个上市融资发展的路径,把这个机会让给了西安黄河,错过了这么一个发展的机遇。
一步落后,步步受制。错失上市良机后的西安无线电二厂看似如日初升,实则暗藏危机。1997年前后,全国家电行业趋于饱和,市场竞争白热化,南方同行业多家民营企业迅速成长,对西安无线电二厂的产品销售造成了严重影响。
孙晓云:
当时全国十几家国企做这个回阻变压器的,那我们领头羊,但是很快到90年代后期,南方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因为他们有资金优势,一上来厂线的规模就是我们的两倍,三倍,甚至五倍、十倍这样上,通过规模效应把成本降下来,然后去占领市场,利润空间受挤压、产业规模受挤压,逼得你不得不思考企业要往哪条路上走。
早在1988年,西安无线电二厂在家电行业兴盛之际就已经蚤谋先定,布局新的产业链,氧化锌压敏电阻产业,真金白银投入了近一亿的资金,始料未及的是随后长达8年时间都处于亏损状态。
西安市西无二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邓一鸣:
发展机遇还没有到,认识不够的情况下,这个产品的推广和应用也收到了很大的限制。那个年代,现款回来是很难的,资金配套上面有个顺序,一个是保工资,二一个呢就是保职工的医药费,第三梯队就是解决原材料的问题,跟供应商交朋友,聘为名誉职工,让他回去以后和老板说资金可以垫付一个月两个月,把流动资金腾出来。十个锅九个盖,快速揭盖,通过时间差和空间差解决流动资金。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那时候的电话机、彩色电视机、DVD等等等等大量的要使用压敏电阻器,迎来了发展,规模生产,就摆脱了亏损。时间段刚好契合了行输出(变压器)进入衰退的末端期,该我们反哺了。
西安无线电二厂的决策者意识到,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成就未来。1997年,西安无线电二厂压敏电阻、热敏电阻创新研发项目技术转化成果,产品在电话机、交换机领域大放异彩,国内独树一帜,企业逐步盈利并恢复增长。这一年,西安无线电二厂兼并了西安高压陶瓷电容器厂,开始生产各种类型的高压陶瓷电容。2001年11月,企业整体改建为国有独资公司西安市西无二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
孙晓云:
产业转型就是一次新的长征,需要吃很多苦,走很多弯路,要脱几层皮,这个过程中,一定是很难的,所以有很多外在的压力,内部的这种压力,我们瞄准这个方向以后,就要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往往在坚持的那一刻,就到达了胜利的彼岸。
产业转型困难不小,但潜力同样巨大。鉴于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更新快,产品生命周期短的特点,西安市西无二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的产品在通信行业占据高地后,2010年,企业又开始尝试在高压陶瓷电容等方面发展,与国网合作研发智能电网零部件产品。经过6年精研细磨,性能指标大幅提升,实现批量商业化应用。可就在此时,企业再一次面临新的挑战:2017年,“西无二”的产品被广泛复制生产,诸多民营企业进入该领域竞争。
孙晓云:
元器件迭代会慢一点,但市场会逼迫你不断地要有新的进步,任何一个新产品刚出来的时候,它的性能也好,它的可靠性也好,包括它的成本也好,它都不是那么完美,所以需要不断地,去把性能再提升一下,把成本再降低一点,把可靠性、生命周期再延长一点,去满足和客户市场的需求。我们安排有专门的迭代的负责的工程师,不是说你都是搞创新性的产品,你就是要在老产品上不断地去优化、改进、提升,你这样的话才有可能把它做出规模效益,我们需要不断地去迭代。老产品保规模,新产品保利润。不断布局新产品,通过新产品去赢得超额利润来反哺推动企业去不断地向前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做好创新,才能给企业注入不竭的动力。近年来,西安市西无二电子信息集团秉承持续转型创新的理念,成功实现了从家电到智能电网和新能源的三次转型,累计形成多项专利技术和国家重点新产品,相关项目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强大的创新实力引领行业发展风向。在电网领域,带电显示电容、一二次融合取电模块独占鳌头,产品市场占有率超50%,智能电表约占30%;通信及海上风电防雷表现卓越,实现超 15% 市场份额,为行业领军企业稳定供货。军工领域进口替代成效斐然。
西安市工业投资集团 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 刘金平:
做到了生产一代,储备一代,预研一代的发展模式。(我们)充分利用集团的这种资源优势、管理优势、战略发展优势,为企业的整个发展赋能,这里包括生产要素的支持,在他们的转型升级、技术改造,我们的土地资源、资本的支持、体制机制改制方面的激活,让这个团队能够充分释能,聚焦市场开拓、聚焦产品创新、聚焦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养,来推动企业系统化的成长。
为实现企业发展持续提质升级,在西安市工业投资集团的支持下,2022年8月,西安市西无二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新厂址开建,2025年将完成搬迁,生产线装备及生产工艺将全面优化,为下一次的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做好准备。
历经40多年风雨和岁月的洗礼,“西安海燕”破茧成蝶,化身“青竹”,曾经的荣光被唤醒,更加璀璨夺目。西安市西无二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深耕打磨的“青竹”品牌翠竹葱茏,产品已走出国门,远销美国、德国、捷克、意大利、土耳其、巴西、印度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孙晓云:
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又出来了,人工智能出来、数字经济出来了,这个时候,我们又要思考,我们在人工智能方面,我们也要有相应的元器件推出来,我们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们要为时代进步提供基础元器件,做出我们西无二、整个电子工业发展这块自己应有的贡献。(作者:李敏 赵亮 董航)
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