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上发力 链出实力 解码产业链】西安已形成较完备的半导体产业链 产业规模排名全国第四

时间:2022-09-04 18:35:27  来源:西安新闻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链上发力 链出实力 解码产业链】西安已形成较完备的半导体产业链 产业规模排名全国第四

开栏语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是引领带动西安经济全面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西安市提出未来五年“建设具有西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并在2022年这一开局之年,推

开栏语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是引领带动西安经济全面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西安市提出未来五年“建设具有西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并在2022年这一开局之年,推出多项重大举措,狠抓支柱产业壮大和产业链水平提升,深入实施“链长制”,加快完善19条重点产业链,构建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从即日起,西安报业传媒集团围绕这一全市重点工作开设“链上发力 链出实力 解码产业链”专栏,对19条重点产业链进行聚焦,通过对每条重点产业链的深度解码,向读者呈现西安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全貌,助推西安高质量发展书写新篇章。

西安已形成较完备的半导体产业链 产业规模排名全国第四

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是引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关键力量。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产业,近年来,西安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在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多重压力下持续发展,逆势上扬,为西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积蓄了动能,带动了西安工业经济的稳健发展。

产业规模排名跃升

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西安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如何?产业链是否完备?记者在深入采访后了解到,2021年西安半导体产业规模达到1513.5亿元,同比增长22.4%,目前西安半导体产业规模全国排名第四。

集成电路产业是半导体产业的核心。2021年,西安集成电路产业规模1277亿元,同比增长26.2%。其中,设计业规模为173.9亿元,同比增长23.6%;制造业规模为968.9亿元,同比增长29.2%;封测业规模为134.2亿元,同比增长10.9%;支撑业规模为163.1亿元,同比增长4.6%;分立器件规模为73.4亿元,同比增长7.2%。

目前,西安半导体产业规模仅次于无锡、上海、深圳,排名全国第四,产业规模位于全国第一梯队。十年间,西安半导体产业规模排名从第八位跃升到第四位,成为了助推西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从业人员近6万人

“龙头效应”吸引名企汇聚古城

“我市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链涵盖了设计业、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支撑业,形成了从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的研制与生产,到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系统应用的产业链条。”西安市工信局电子信息处处长刘婷介绍说,“西安现有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机构200余家,其中设计企业120余家,晶圆制造企业8家,封装测试企业13家,测试与分析中心10个,支撑业企业70余家,相关科研机构20余家,学历教育机构12个,从业人员近6万人。”

在设计业中,西安集聚了中兴克瑞斯、华为、紫光国芯、拓尔微、翔腾微、中颖、芯派、龙腾、航天民芯等半导体设计企业。

在晶圆制造中,主要企业包括三星、西岳电子、卫光、派瑞等,西安三星在全国晶圆制造业中规模排名第一。

在封装测试方面,西安聚集了三星、华天、美光、力成、华羿、中车永电、西谷微等,华天的规模全球排名第六,国内排名第三。

在支撑业中,西安涵盖了奕斯伟、理工晶科、唐晶量子、吉利电子化工、应用材料、开尔文测控、秀博瑞殷、韩松电子、空气化工、住化电子、摩西湖等材料和设备支撑企业。围绕三星配套的气体、液体、化工等国际知名企业已形成规模。

在“龙头效应”下,西安已初步形成“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封测”较完备的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链。

多措并举促产业链提升

着力打造产业生态圈

为进一步促进产业链的发展,西安从科技攻关、政策支持、配套服务等多个方面给予相关企业全方位的服务,以促进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提升。

“通过紧盯三星二期二阶段、奕斯伟硅产业基地、华天封装测试扩大规模、华羿高可靠性电力电子产业化、西安电子谷等20个重点在建项目,全力做好要素保障,预计达产后合计产值500亿元以上。”刘婷介绍说,通过多举措确保陕西电子信息集团8英寸功率半导体生产线项目尽快通过国家“窗口指导”,力争2023年建成投产,并支持后续增资扩股。

同时,西安将持续深化与比亚迪、中兴、华为合作,进一步扩大这些知名企业在西安的布局。支持奕斯伟、紫光国芯、华天科技、华羿微电等骨干企业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充,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三星、美光、力成、信泰、威世等外资企业持续投资,扩产扩能。将芯派、龙腾、拓尔微、中颖等本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重点培育企业,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培育8-10家细分领域领头羊企业。

针对集成电路“卡脖子”领域,重点开展专项课题攻关和产业技术“揭榜挂帅”工作。支持西电、西交大、西工大、771所等优势科研资源联合企业共同围绕芯片设计与架构、特色工艺制程、先进封装测试工艺、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特色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研究出台西安市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在龙头企业培育、科研成果转化、流片补贴、项目投资、税收、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此外,依托我市现有华为、中兴、荣耀、oppo、小米等知名终端品牌研发中心的优势,重点招引终端制造企业,产生聚集拉动效应和虹吸效应。推进实施“用芯”工程,以应用端龙头企业主导推进、政府引导支持、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激活存量,聚集增量,打造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圈。

代表企业说:

西安紫光国芯:

瞄准核心技术难题 研发新技术新产品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区域产业政策、投资环境、人才集聚等多方面的支持。作为半导体设计企业,西安紫光国芯半导体有限公司在扎根西安的十多年里,经历和见证了西安半导体事业的发展与腾飞。

“我们隶属于紫光集团,存储业务板块主要专注于存储器设计开发,存储产品量产销售,以及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开发服务。”西安紫光国芯半导体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江喜平介绍说,“公司前身是成立于2004年的德国英飞凌西安研发中心存储事业部,2009年转制成为国内公司,一路发展壮大,已经发展成包括产品研发、规模量产和全球销售的综合性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一款薄薄的芯片,可以满足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多场景的应用,这款采用世界领先的异质集成嵌入式DRAM技术的芯片,便是近期紫光国芯开发出来的新产品。

“公司历时七年研发的异质集成嵌入式DRAM技术和平台,可满足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近存计算、智能物联网等应用场景的广泛需求。”江喜平介绍说,“该技术将DRAM晶圆和不同工艺的逻辑晶圆在垂直方向上进行纳米级互连,突破了传统冯·诺依曼架构中的存储性能瓶颈,实现了嵌入式存储器的直接访问,提供了业界领先的超大带宽、超大容量和超低功耗的嵌入式DRAM解决方案。它采用相对成熟的工艺,实现更先进制程芯片的性能,这对我国现阶段产业发展的意义尤为重大。”

记者了解到,基于该技术的研究成果先后在IEDM、CICC、ISSCC等多个业界顶级期刊上公开发表,多款产品也实现了规模量产销售。在2021年第十六届“中国芯”集成电路产业促进大会上,西安紫光国芯斩获含金量极高的“中国芯”年度重大创新突破产品奖。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瞄准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创新的活水在西安紫光国芯源源流淌……

“我们坚持自主创新,坚持产品与市场紧密结合,重点瞄准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不断研发有市场前景的新技术、新产品,在技术积累及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江喜平介绍说,“公司自主研发的数十款存储器产品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已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量产和销售,被广泛应用于服务器、计算机、智能电视、机顶盒、平板电脑以及工控和汽车电子等领域。”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西安优良的营商环境。“西安众多的高水平院校,为我们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江喜平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在医疗教育等方面条件优越,又具有相对一线城市较低的房价,拥有宜居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西安市政府对招商引资工作十分重视,出台的各项政策,条条干货,诚意满满,使我们在西安的发展信心更足。”

专家谈:

陕西省半导体行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何晓宁:

建立半导体“人才特区”

靠传统智慧“换道超车”

目前,从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链各个领域来看,西安已初步形成了快速发展的格局。如何更好地布局半导体全产业链,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成为了业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西安半导体产值持续增长,投资不断加大,上市企业数量增多,这充分说明了西安在半导体方面科研基础强,投资环境好,人才资源丰富,西安在半导体基础研究、技术应用等领域优势显著。”陕西省半导体行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何晓宁告诉记者,西安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除了需要政府给予针对性的政策及建立持续多元化的资金支持途径外,还需要抓住半导体产业“摩尔定律”逼近物理极限的技术窗口期,寻求自己的技术替代路径。

“发展半导体产业,需要支持突破国产材料、设备技术卡脖子难题,增加国产材料和设备的试错机会,大力扶持研制进口替代产品的企业,补足产业链关键环节。一方面在原有技术路线上继续追赶,另一方面争取在半导体领域形成平行的价值链。”何晓宁表示,“受外部因素影响,我们应依靠传统智慧‘换道超车’,发力起步不久、竞争相对不激烈、技术差距较少、发展潜力巨大的第三代半导体或芯片,拓展新的增长点,实现‘换道超车’。”

大型企业落户西安,可以完善产业上下游配套环境,降低企业成本,提升工艺水平,也会吸引更多关联企业聚集。“西安要充分挖掘现有大型企业潜力,支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扩建扩产。”何晓宁建议,“围绕大型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互动协调,在省内形成完整配套模式,建立省内闭合循环的产业链,通过现有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形成一个产业集群。”

“为促进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提升,西安通过‘链长’服务制和‘链主’企业带动,推动企业链式发展,促进产业链的提升。”何晓宁说,“西安要充分发挥现有产业链优势环节,通过‘链主’企业的垂直整合,打造龙头引领,集聚整合、深度协作的产业链生态系统。”

虽然西安是半导体产业重镇,但也要强链、补链、扩链。何晓宁表示,在强链方面,应充分发挥现有产业链优势环节,形成集聚效应;在补链环节,急需补充晶圆制造业代工这一环节,从而解决西安半导体产业“两头在外、受制于人”的局面;在扩链方面,积极引进包括智能终端、轨道交通、智能电网、汽车等后端产业对半导体产业链实现牵引;同时,在前端引进半导体装备、半导体材料等相关企业,完善整个产业链的支撑。

作为具有高技术门槛的产业,人才是半导体产业竞争的核心。“近年来,半导体产业大热,新企业不断涌现,生产厂不断扩产,人工薪酬水涨船高,集成电路成为热门专业,但仍然面临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端人才短缺的局面。因此,吸引和留住芯片人才,是确保半导体产业具备长期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何晓宁建议,“西安应招揽和挖掘半导体产业方面的国际人才,建立‘人才特区’,形成良好的人才氛围。同时,做好本土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出一流的研发人员和工程人员,确保半导体产业具备长期竞争力。”

本组稿件均由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黄晓巍 采写

编辑:融媒体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