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习近平总书记曾以大海为喻,道出中国应对风险挑战的底气与实力。
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单边主义抬头的严峻考验。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强调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
海纳百川,无惧风浪。经济大省挑大梁,各个地区因地制宜、各展所长,全国各省(区、市)携手扩大经贸合作“朋友圈”,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与黑龙江、浙江、山东、湖北、广西、四川、云南、陕西、新疆共10省区主流媒体联动推出报道,透过全国经贸合作之势,看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韧性。
从区域奔向全国,共享发展机遇
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以经贸合作为纽带,全国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
省际之间,合作规模不断扩大。以经济大省广东为例,“粤贸全国”启动4年来,累计撬动超2100亿元意向成交,助力15万家企业在全球贸易浪潮下转型。仅是2024年,广东省就开展该系列活动220场,成交金额600亿元,其中41%的活动在省外举办。
区域之间,合作范围不断拓宽。全国经贸交流的轨迹深刻呼应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所强调的“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
近年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不断加强合作,共同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近日,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交流洽谈会暨天津专场推介活动在深圳举行,意向投资额超40亿元。去年10月,“浙里同行,粤向未来”浙江省—大湾区共享时代机遇合作促进大会累计签约金额达百亿元。
4月21日,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交流洽谈会暨天津专场推介活动在深圳举行。天津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经贸合作的含“金”量折射出产业发展的含“新”量。随着全国东西南北中各大增长极相继崛起,战略性新兴产业稳坐C位。
在过去一年,2024滇粤产业链合作暨产业转移对接活动聚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邀请60余家行业头部企业参会洽谈;投资陕西·西安都市圈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投资推介会上,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一批重大项目集中签约;“科创引领 区域协同 对接大湾区服务湖北高质量发展大会”涵盖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领域,现场签约总投资额高达371.76亿元。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四部主任张燕认为,通过加强与国家重点区域战略对接,各省(区、市)在服务全国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的大局中,也推动自身内部的区域协调发展。
合作让“蛋糕”越做越大,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各区域都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从出口转向内销,合力应对风浪
大海之上,风浪难免。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是中国经济韧性不断增强的良方。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在4月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内需市场广阔,是重要的大后方。
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部分企业面临经营困境。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
为了抵御关税风浪,在商务部联合多家行业协会的大力推动下,各省(区、市)合力支持出口转内销,一场加速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接力”正在全国铺开。
电商平台释放资金与流量,“中国制造”从工厂车间直达消费端。
京东宣布,未来一年内将大规模采购不低于2000亿元出口转内销商品,帮助外贸企业快速开拓国内市场。以“世界超市”浙江义乌为第一站,百度也为全国外贸商家提供流量与渠道扶持。
4月18日,“外贸优品中华行”广东广州站启动仪式举行,京东、唯品会、广百股份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及零售企业就助力外贸优品拓内销发布支持举措,现场意向成交总金额超6.8亿元。
广州花都区电子商务商会会长吴召国表示,电商平台最大的优势是可以直接将工厂的产品一步到位销售到用户手中,今天下单明天就能到货,帮助外贸企业快速融入国内市场。
零售商超开放“绿色通道”,商流、物流高效协同。
作为国内重要的物流企业,总部位于广东的顺丰同城与永辉超市、联华超市等全国多家商超零售品牌保持密切合作,保障外贸商品“线上下单,平均一小时急送全城”,并与抖音、阿里巴巴、微信等平台通过智能化调度、定制化服务,共同帮助外贸企业节省成本、扩大单量、提升利润。
顺丰深圳黄田分拣中心。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两条腿走路”才能更快更稳,中国外贸第一大省深谙此道。近年来,广东早已加快开拓内需市场,打响出口转内销的“头炮”。
华为2024年的财报数据显示,华为71%营收来自国内,海外市场贡献不到1/3,而在2020年,华为海外营收占比超过一半。
贝乐(广州)智能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绍辉则表示,目前该企业在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的销售占比是三七开,未来希望达到五五开。
短期看,出口转内销的转型会带来阵痛,但长远来看,将倒逼技术自主化和市场多元化,催生中国消费市场的新活力。据商务部消息,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7万亿元,同比增长4.6%,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2.8个百分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济学专家万喆表示,出口转内销实际上也是一种产能和劳动力等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供给侧改革促进消费和收入的增长,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率。
从国内走向国际,链接全球资源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
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全国相互借力拓展市场,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稳定锚”。
中国的盛会,也是世界的机会。当下,被誉为“外贸晴雨表”的广交会正在广州举办。据统计,第137届广交会第一期有来自全球216个国家和地区的148585名境外采购商到会,较第135届同期增长20.2%。
来自山东的海尔海外电器产业有限公司收获颇丰。该公司副总裁张庆福说:“借助广交会这一平台,我们不仅能与老客户洽谈合作,也能开拓更多新客户,促成更多交易。”
作为北方经济大省,山东在本届广交会第一期参展企业达到2994家、展位数量5345个,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不只是山东,通过广交会这扇“全球贸易之窗”,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能广交天下客,“朋友圈”越来越大。
第137届广交会。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投资大湾区,就是投资大未来。2024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达成签约项目1933个,资金总额2.26万亿元。据悉,前两届招商大会项目加快落地、开工率达76.8%、完成投资金额超过1万亿元,“湾”有引力持续增强。
放眼全国,各类国际性展会层出不穷,链接全球资源要素,拓展更多合作空间。
4月25日至27日,第11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在四川乐山举行,乌兹别克斯坦、吉林省、重庆市武隆区分别作为主宾国、主宾省和主题市,现场签约金额88.8亿元。
第十一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现场签约。图片来源:四川新闻网
去年9月,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举行,现场对接促成109个项目签约。其中,来自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重点地区的项目数合计占比超过70%,广东共有133家企业参展,东盟保持广东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再将视线向北望。去年5月,第8届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在黑龙江哈尔滨举行,举办10年来,共计有7200余家中俄企业、超过105万名客商参加,累计签约4468亿元人民币。去年6月,第8届中国—亚欧博览会期间,“粤贸全国”广东-新疆经贸合作交流会签约总金额超80亿元,广东菜、岭南衣、粤家电等广东特色产品进入新疆,融入“一带一路”国际市场。
一系列国际性经贸活动的蓬勃活力,传递出世界对中国发展的十足信心,也充分印证着一句话: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
编辑:韩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