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进安(福建省两岸融合发展创新团队成员,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歌仔戏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创造和喜爱的宝贵艺术形式,是两岸同胞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10月在福建考察时强调,“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依托宗亲乡亲、祖地文化等纽带广泛凝聚侨心。”歌仔戏广泛流传于闽台地区,是以闽南方言口语为语言、以歌唱形式演绎的传统地方戏曲,具有浓厚的闽南文化特色,堪称是了解和研究闽南地区历史、人文、民俗的“活化石”。2006年5月,歌仔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闽台同源 交融发展
歌仔戏是在宋元以来流行于闽台地区的由民众口耳相传的“歌仔”(别名“(什)锦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地方戏曲,融合了曲艺、音乐、舞蹈等多种元素。“歌仔”即普通话“歌儿”的意思,泛指闽南方言通俗歌曲、歌谣。《歌仔戏史》一书认为,“最直接催生了歌仔戏的主要是闽南口传文学、闽南民间艺术和闽南民俗。”
歌仔戏的孕育、形成和发展历史,是一部两岸人民艺术交流与合作的历史。歌仔戏是“歌仔”“车鼓”“采茶”和各种民歌民谣,吸收地方戏曲的营养,糅合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于20世纪初在台湾宜兰等地兴起。陈志亮认为,“歌仔戏生发于宜兰,绝非偶然,宜兰百姓十有八九祖籍漳州。”清朝年间,漳州地区盛行的“锦歌”传入台湾,与当地流传的“歌仔”“车鼓”融合,因此改变传统的坐场清唱方式,发展成为边走边唱的“歌仔阵”,或称“车鼓戏”,用于民间迎神赛会。锦歌唱腔改良后成为“歌仔调”,刊印的唱本称作“歌仔册”,乐社习唱的场所叫“歌仔馆”。陈志亮认为,歌仔戏初期的主要唱腔“七字调”,以及后来吸取的“倍士调”“大调”“杂念调”“哭调”等,都来自漳州锦歌。
闽南歌仔传到台湾后,又加入了台湾民歌、采茶歌、相褒歌、四平戏、白字戏、京剧等元素,从而诞生了“台湾歌仔戏”。之后,歌仔戏又传播到厦门、漳州等地,受到闽南百姓的热烈欢迎。《台湾歌仔戏史》和《歌仔戏史》详细记载了歌仔戏的发展历程。人们常用“宜兰歌仔漳州调,传至宜兰转新声”来形容歌仔戏的发展。歌仔戏是由两岸同胞共同培育的方言戏曲,是闽台戏曲互动发展的结晶,有着“并蒂莲”“姐妹花”之誉。歌仔戏用两岸同胞熟悉的方言和旋律,唱不完百年情深,道不尽思乡愁绪。
闽南唱腔 合辙押韵
歌仔戏创作者善于利用闽南方言的特色韵律,长段押韵的方言唱词具有地域色彩和听觉美感,让观众回味无穷。闽南唱腔,演员和观众都熟悉,容易激发台上台下的互动,产生强烈的共鸣。其唱腔由七字仔、杂碎仔、卖药仔、杂念仔(台杂仔)、哭调和数百个“调仔”(小调)组成。其中,“仔”可以用“调”替换,如“七字仔”也称“七字调”。“七字仔”以“七字四句正”为基本形态;“杂碎仔”以“四句正”为基本形态,兼有长短句;“卖药仔”句式多与“七字仔”同,兼有长短句……
歌仔戏的押韵用的是闽南方言的韵部,一般强调韵腹的发音相同,并不强求整个韵部一致。这样的韵律取舍倾向在闽南戏曲界由来已久,《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里的唱词则多有此情形。如《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旦角唱词:“官人莫得迟疑,念妾佐人更无别心意。暝日烧香投告天,保庇妈亲安乐寿加添,望君收留莫得向见”。韵脚“疑”“意”是阴声韵,“天”“添”“见”虽是阳声韵,但在闽南方言的唱腔中,鼻音韵尾脱落成为鼻化韵而与阴声韵同押。
闽南民谣唱道:“东畔出有许孟姜,西畔出有苏大娘,北畔出有英台共山伯,南畔出有陈三和五娘。”唱词强调了陈三和五娘的故事在南方戏剧中的重要地位。陈三五娘世传有小说本《荔镜记》,戏曲剧本初作《荔枝记》,后改为《荔镜记》,新中国成立后改编为《陈三五娘》。邵江海原著《荔镜记》的戏文唱道:“想着爹娘暗偷吼,行来十步九回头;为情三哥我不孝,回头阁再看阮兜。我今逃走去以后,毋知何时才会回阮兜;一个心肝乱操操,亲像好鸟恋旧巢。”韵脚“吼”“头”“孝”“兜”“后”“操”“巢”的闽南方言皆读作[au]而同韵,韵脚不仅同韵,而且开口度大,唱起来响亮,表达了五娘离家时纠结、痛苦、担忧、懊恼的复杂心情。这种闽南唱腔的押韵,大大增强了歌仔戏的乐感和美感。如今,歌仔戏《陈三五娘》已成为传统节日中闽台戏曲舞台上的经典剧目,成为有情人追求幸福、终成眷属的典型代表和美好寄托。
说唱自如 雅俗共赏
歌仔戏保留了闽南民间音乐的歌唱性、通俗性和民间说唱的风格,调类多样,说唱自如。《歌仔戏》一书指出,其主要曲牌有神似形变的各种变腔体、唱腔体,唱腔属于曲牌体且含有板腔因素。一曲多腔是歌仔戏唱腔的重要特征。说唱自如,插科打诨,使戏曲的演出变化多样,也大大增强了戏曲的观赏性。李渔的《闲情偶寄》指出,曲文的词采“贵浅显”,其插科打诨的妙处“在于近俗”,而且要“雅中带俗,又于俗中见雅”。歌仔戏的成功,就在于说唱自如的形式和雅俗共赏效果的完美结合。比如,邵江海是歌仔戏的语言大师,他创作的《讨学钱》刻画了“诗词歌赋读五车”的教书先生形象。故事一开头便讲述了家家户户喜迎春节的热闹情景,贺秀才无比感慨地唱道:“巍巍乎也爬起身,荡荡矣哉出门庭。看见人马满街顶,来来往往相挨肩。”这样的语言展现了歌仔戏之“雅”,而民间俚语的大量运用则是歌仔戏创作最明显的戏剧特色之一,雅俗共赏,和谐自然。
歌仔戏的许多唱词来自民间俚语,质朴诙谐、幽默风趣,又不失于粗鄙。因此,有学者提出歌仔戏的这种语言体现了诗剧合一的特点,这是歌仔戏雅俗共赏的另一表现。《荔镜记》戏文里,陈伯卿唱:“画虎画皮难画骨。”五娘唱:“知人知面不知心。”方言唱词表现真情实感,能够与观众产生强烈共鸣。戏剧理论评论家王评章高度肯定邵江海是“方言大师”,民间语言“充满灵性蓦然生辉”,“生气勃勃,贯注着鲜活的生活内容”。不同性格的人物有各具特色且生动活泼的日常语言,极具闽南地区的生活气息,而且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歌仔戏的戏文还善用比拟词,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受到广大观众欢迎。
民间俚语进入歌仔戏正是闽南地方戏曲的灵魂所在,是民间文学载体的一种语言特色。歌仔戏用说唱自如、合辙押韵、雅俗共赏的生动语言,描写了具有闽南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构筑了两岸人民共有的文化记忆。
编辑: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