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创作传播火热 “短平快”如何体现艺术价值

时间:2024-06-25 06:41:03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微短剧创作传播火热 “短平快”如何体现艺术价值

从大屏到小屏、从横屏到竖屏、从长剧到短剧,网络视听形态变革不断丰富人们的观赏体验,激发出文化新业态的巨大潜力。其中,以轻体量、短时长、快节奏为显著特点的微短剧,正迎来发展的关键期。

从大屏到小屏、从横屏到竖屏、从长剧到短剧,网络视听形态变革不断丰富人们的观赏体验,激发出文化新业态的巨大潜力。其中,以轻体量、短时长、快节奏为显著特点的微短剧,正迎来发展的关键期。微短剧如何把市场活力转化为创新动力,如何实现“微而精”“短而美”、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如何以精品化创作带动网络视听行业转型升级?希望这组文章能给关心微短剧发展的读者以启发。

——编 者

找准精品化突破口

周 逵

近来,微短剧创作传播日渐火热,刷新人们在“读屏时代”的视听体验,成为文化新业态的重要组成。随着一些制作精良的作品面世并收获较好社会反响,微短剧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出品方、创作团队、传播平台等进行一系列探索,打开微短剧精品化的突破口。

深入开掘历史和现实题材,以小见大、言近旨远。过去一段时间,微短剧精品化的难点就在于题材悬浮、单一且格调不高。有观点认为,每集几分钟、十几分钟的容量无法支撑大主题,但实践证明微短剧也可以“志存高远”,以小切口、小体量托举更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涵。《追捕者》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安部门成立特案组侦破重大案件,打击特务组织,守护社会安宁和人民安全的故事;《师傅》以沉浸式互动剧的形式,展现一线缉毒警察的日常工作和无私奉献,并融入禁毒和普法宣传;《实习生菜菜》关注生育话题,以月子中心护士的成长为主线,描绘职业女性的拼搏奋斗……用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专注塑造人物,刻画普通人身上的光芒,是这些作品的共同特色。个性鲜明的人物,构成作品叙事的主轴,关联起历史的壮阔、现实的生机、生活的多彩;丰富多样的人物,也满足不同观众的观影需求,打通微短剧特有的细分化、垂直化传播路径。

善于转化成熟IP,取长补短、以短续长。在与电影、电视剧、综艺等优秀IP的跨界联动中,微短剧为我所用地转化那些经过观众考验的好素材好创意,增加自身的内容厚度。微短剧《人生大事之晚安地下铁》延续电影《人生大事》“陌生人之间的爱与温暖”这一主题,以在地铁工作的单亲妈妈为主角,讲述她调解各种纠纷的故事,展现平凡人生的滋味。衍生微短剧《超越吧!阿娟》采用舞狮少年的角色设定,聚焦非遗传承与青年成长,集励志、青春、喜剧等元素于一身,受到观众欢迎。有的微短剧汇聚网络综艺节目培养出的青年演员,在整体风格及演员班底上都是熟悉的“配方”,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温情暖意。从观众接受情况来看,衍生微短剧不仅要做原作的续篇,还要有独立成章的能力,或是聚焦原作中未充分展开的角色和次要情节,提供新的视角和故事线,或是深度挖掘故事背景和人物动机,呈现更多叙事维度和情感层次,在扩展原作、增益原作艺术价值的同时,建立自己的独特风格。

积极顺应文旅融合趋势,提高作品文化含量。地方特色文化是各地旅游产业的资源库,也是微短剧提升内容质量的素材库。如今,城乡文旅品牌已从过去的“以景点为中心”转向“以故事为中心”,宣传渠道也转向互联网平台,这恰好能发挥微短剧快节奏讲故事和短视频传播的特点,也能有效弥补微短剧文化内涵的不足。讲述富含地域风情和文化意蕴的故事成为微短剧新的创作课题。《你的岛屿已抵达》《爱在炊烟袅袅时》以田园生活为主题,分别去往与剧本意境高度契合的湖南常德桃花源景区和浙江嘉兴海盐县取景,努力把剧情和当地自然人文景观融合起来,带观众感受乡村慢节奏生活。《等你三千年》取景于河北邯郸古城,用爱情故事引出邯郸“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的城市推介语,实景展现邯郸的自然风光、历史人文和今日发展。微短剧应发挥创意灵活、制播周期短的优势,以精良的视听作品擦亮地方文化名片。只有将微短剧的话题度有效转化为地方文化的传播度,才能起到文旅联动、双向奔赴的效果。

拥抱新技术,丰富创作手段,提升数字化制作水平。文化新业态的一大特色,就是数字技术高度参与文化产品的策划、制作和传播。作为其中一类,微短剧创作可以通过文生视频、文生图、虚拟人等数字技术,提升创意实现的效率和质量。《中国神话》的美术、分镜、视频、配音、配乐由人工智能完成,诗意浪漫的画风再现了神话场景;《山河入梦》运用文生视频技术,呈现边塞诗的宏阔意境,气势磅礴。除了动画类作品,实景微短剧创作也在借助一系列新技术,尝试解决制作粗糙的问题。《柒两人生》将虚拟制片引入微短剧领域,采用LED虚拟影棚替代实景拍摄,努力在画面上向电影级别的色调和质感看齐。这些有益探索,标志着微短剧进入技术与内容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无论业态如何革新,技术如何发展,人始终是文艺创作的决定因素。微短剧以其轻量化的投入、个性化的表达和分众化的传播,承载着视听内容的蓄水池和行业人才的孵化器功能。网络视听行业发展初期,最早一批视听内容就是以自制微短剧形式亮相,当时初出茅庐的导演和演员,如今在更大舞台一展身手,成为影视创作的中坚力量。目前,微短剧仍面临内容良莠不齐的问题,随着有效治理和有力扶持并举,从业者共同努力,相信微短剧精品佳作一定会不断涌现。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视频研究中心研究员)

从40分钟到4分钟——

探索艺术特质与创作规律

刘子凡

在数字化浪潮中,微短剧以精短叙事和充沛情感,逐渐进入观众视野并获得喜爱。作为一名制片人,职业的敏感使我设想:有没有可能“长短联动”,创作一部既有自身特色又延续知名IP的衍生微短剧?最终,我们基于热门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推出了网络微短剧《我的归途有风》,并且取得1.9亿的播放量。这次创作也打开我们思考微短剧艺术特质与创作规律的空间。

微短剧尽管“短平快”,但扎实的剧本依然重要。改编过程中,我们尽量尊重原作,抓住原作之“魂”。分析发现,《去有风的地方》之所以受到观众青睐,就在于“成长”与“治愈”的主题贯穿始终。微短剧也紧紧围绕这个主题设计角色和剧情,将成长的道路与浓浓的乡情融入每一集的不同故事中。主题的延续使微短剧在原剧粉丝中获得广泛认可,证明我们的改编方向是对的。

原作长剧的慢节奏,与微短剧普遍的快节奏叙事形成反差。为了适应短视频平台,我们在每集开头都会先抛出话题,再展开叙事,让观众迅速进入场景和情境中。观众关心的是故事内涵和情感传递,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提炼,在叙事上尽量做到去繁就简,坚持“三个最”原则——呈现最冲突、最准确、最真实的情节,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除了叙事技巧,微短剧应该表达对生活的新洞察与新观点。尽管剧情推进很快,《我的归途有风》通过对小镇生活的细节刻画,力图展示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美好和温暖。比如女主角许有风回到老家,苦恼于家人安排的“相亲局”,由此引出年轻人与长辈如何相互理解的话题。经过争吵与谈心,许有风渐渐发现,母亲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顽固,而是在默默尝试了解互联网时代的新鲜事物。“不要只想着让父母‘别掉队’,也要学会和父母一起进步”,短短几分钟剧情,从针锋相对到化解矛盾,启示年轻观众打破刻板印象,加强与长辈的沟通交流。敏锐捕捉生活现场的变化,与当下观众建立更密切的联系,这也是我们增加微短剧内容深度、实现以小见大的一种方式。

微短剧善于满足观众情感需求。根据观众情感需求设置人物、铺陈剧情,确实是微短剧应该保持的特色,但没有人物和故事的支撑,情感表达会沦为“空架子”,甚至让人感到“很尬”。好的微短剧应该有情感有情节。观众想要的是一场与自己有关的情感体验,没有相关性,再强烈的情绪也不能引起观众共鸣。这种“让我感同身受”的关联,有赖于创作者一步步地讲故事,有赖于将情感烘托与剧情、画面、音乐等手段结合起来,层层递进,将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

从40分钟的长剧到4分钟的微短剧,后者是前者的“浓缩版”吗?我想,微短剧不是简单的压缩,而是一种浓缩后又能“晕染”开来的视听艺术。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开辟一种讲故事的新方法,既要把故事结构、情感表达、人物塑造高度浓缩在几分钟时间里,又要让观众看得懂并在心中激荡起涟漪。这需要创作者不断摸索新的视听语言。比如,长剧以十几二十分钟铺陈的剧情和背景,微短剧须用几个镜头甚至是一个镜头的若干要素来实现,这尤其考验主创团队在镜头设计上的创新能力。

与长剧相同的是,微短剧也要树立切磋琢磨的精品意识。除了一遍遍打磨剧本,我们还坚持像长剧一样勘景选景,导演组、摄影灯光组、美术组提前走戏走调度,根据剧情设计镜头,规划布景陈设,推敲道具细节。在为《我的归途有风》选择故事场景时,制片团队和编剧一起做功课,发现四川的非遗和美食能够为剧情展开提供丰富素材,于是,扎染、变脸、锅盔等元素巧妙融入剧中,成了故事的一部分。这种对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呈现,不仅丰富了微短剧的内容,也让观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的创作初衷不仅是取得良好市场反响,更是完善微短剧创作流程,创新视听艺术表达。期待更多创作者与我们一同探索微短剧精品化发展,推动这个活力十足的新业态健康成长。

(作者为微短剧制片人)

编辑:秦秦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