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茂泽:黄帝陵祭祖为何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精神纽带?| 东西问·两岸同祭

时间:2023-03-29 12:52:57  来源:中国新闻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张茂泽:黄帝陵祭祖为何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精神纽带?| 东西问·两岸同祭

位于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为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世称“中华第一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两岸儿女同根生,公祭轩辕炎黄孙。清明思源植林树,慎终追远中华魂。

编者按:

清明将至,祭祖扫墓,慎终追远。3月26日起,中新社“东西问”推出“两岸同祭”特别策划,透过两岸同胞共同祭祀伏羲、黄帝、炎帝、孔子、屈原、妈祖、中山陵的文化传承,洞见两岸同一血脉,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两岸同祭。敬请垂注。

图片

位于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为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世称“中华第一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祭祀黄帝陵已成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1946年,台湾各界知名人士组成“台湾光复致敬团”赴大陆拜谒黄帝陵,“憾为雨阻,相距二百里,未厥前行”,遂在耀县遥祭。60年后,致敬团的后人再次组团拜谒黄帝陵,并将当年的祭黄帝陵文勒石刻碑,立于轩辕黄帝陵寝之侧,即“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

图片
2006年9月12日,来自原台湾光复致敬团后人谒黄帝陵一行,在黄帝陵前举行了隆重庄严的祭拜仪式,并将六十年前台湾光复致敬团遥祭黄帝陵的祭文勒石成碑,立在轩辕庙内。冽玮 摄

1987年,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1988年1月,由台湾老兵组成的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首先来到黄帝陵祭祖。此后,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和谒祖,共祭轩辕黄帝成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生动体现。

黄帝为何会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黄陵祭祖何以成为强化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重要精神纽带?近日,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张茂泽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对此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黄帝为何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张茂泽:黄帝本是部落首领,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后,被尊为天下共主。黄帝、炎帝、蚩尤部族相互融合,构成华夏民族的基础,黄帝文化也发展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辛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省郑州市新郑黄帝故里举行。阚力 摄

在黄帝时代,中华文明取得了奠基性成就。物质文明方面,驯养和使用牛、马,发明车、船,学会打井、养蚕缫丝,战争中使用铜制兵器。制度文明方面,制作冠冕、衣裳,政治上举风后、力牧等人为相,设官治民,并设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国语·鲁语上》说“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即给事物、社会各等级命名,让民众分别共享财产。精神文明方面,发明文字,制定历法和甲子,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有发展。

从考古发掘看,今陕西、甘肃、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都发掘出大量仰韶文化中期(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4000年)遗址。当时,出现了农耕、制陶、纺织、冶铜等生产方式,诞生了文字、历法、音乐、舞蹈、宗教等文化形式,社会组织从氏族、胞族、部落发展到了部落联盟,出现了中心聚落——早期城邑。如西安半坡遗址在7000年前到6000年前之间,西安高陵杨官寨村文化遗址在6000年前到5500年前之间,两者地理相近,前后相续。可见,黄帝时期是中华文明大创造大发展时期,国家雏形开始具备。

图片
河南三门峡市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内展出的彩陶。刘鹏 摄

中新社记者:黄帝为何会成为凝聚、团结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纽带?

张茂泽:黄帝文化不断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象征,成为凝聚、团结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纽带。这主要表现在历代黄帝文化的历史记录和黄帝祭祀上。

黄帝被确认为中华始祖,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先是口头传说,后是古史描述。这个过程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基础,从原始社会到魏晋南北朝,历经数千年积累才得以完成。其代表性著作有《史记》《晋书》《北史》《魏书》等,司马迁等史家均认同黄帝是中华民族始祖,是民族认同的表现。

图片
2019年4月5日,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黄陵举行。张远 摄

汉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华夏民族和其他许多民族交融,祭祖活动也相应得以发展。从汉人一家一姓祭祖,发展到各民族共祭黄帝,因应了汉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以孝治天下”的国策需要。汉代从祭祖礼仪中提炼出忠孝道德,凝结为忠孝信仰,而后发展出经学思维,构建起三纲五常制度,黄帝祭祀都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随着华夏民族和其他民族越来越密切、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这种始祖认同得以发展,中华民族认同也日益增强。

2020年4月4日,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黄陵举行。张远 摄

中新社记者:黄帝祭祀为何会从古至今延续不断?

张茂泽:黄帝祭祀历史悠久。最早约5000年前,黄帝去世,其臣左彻“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大约4000年前,舜、禹都祭祀黄帝。在战国初期,秦灵公三年(公元前422年)恢复祭祀黄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十八万大军北巡朔方,还祭黄帝冢于桥山。黄帝祭祀成为国家级礼仪活动。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鄜坊节度使臧希让上奏:“坊州有轩辕黄帝陵阙,请置庙,四时享祭,列于祀典”,得到了代宗的批准,从此黄帝陵祭祀成为官方祭典。

图片
航拍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的黄帝陵。张远 摄

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黄帝意识成为团结华夏儿女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力量。辛亥革命高举黄帝旗帜,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第一期开篇刊登四幅图画,第一幅即黄帝画像。孙中山1912年1月1日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月即派遣代表团赴黄帝陵拜谒祭祖,并亲笔题词“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同祭先祖,毛泽东亲笔起草《祭黄帝陵文》,肯定“赫赫始祖,吾华肇造”。从此开启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日、一致对外的新纪元。

新中国建立,黄帝陵作为历史文化遗址受到国家保护。1961年黄帝陵成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古墓葬第一号”。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帝陵维护、黄帝陵祭祀、黄帝文化研究等都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每年清明、重阳在这里举行公祭和民祭活动,海峡两岸中华儿女积极参加,缅怀始祖恩德,共叙同胞情谊。黄帝陵已经成为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图片
2019年4月7日,台湾己亥年恭拜轩辕黄帝大典在台北市中山堂广场举行。路梅 摄

黄帝陵作为中华民族圣地,令人敬仰、感恩。人们在这里祭祖、瞻仰、尽孝,感受始祖恩德,畅享故园亲情,激发中华儿女血脉相连、手足相亲的深厚情怀。

中新社记者:黄帝陵祭祖何以成为加强两岸同胞血亲联系的重要精神纽带?

张茂泽:连战、吴伯雄、宋楚瑜、蒋孝严、郁慕明、洪秀柱等台湾知名人士都曾率团到黄帝陵谒陵祭祖、参与清明公祭黄帝典礼。在台湾,遥祭黄帝陵1998年起改为在清明节前一日举行。2009年4月3日,马英九在台北主持遥祭黄帝陵典礼,成为第一位主持遥祭黄帝陵典礼的台湾地区领导人。时任马英九办公室发言人的王郁琦当天表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慎终追远对中华民族有重要意义。此后马英九又多次主持遥祭黄帝陵。

2013年4月3日,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在台北遥祭黄帝陵。图为马英九驱车离开时,向人群挥手致意。董会峰 摄

2013年,在黄帝陵,郁慕明种下“连根柏”,并为黄帝陵植树林址命名“思源林”,取“饮水思源”之意,寓意台湾与大陆同祖同根同源。他赋诗一首:“两岸儿女同根生,公祭轩辕炎黄孙。清明思源植林树,慎终追远中华魂。”多年来,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结束后,不少台胞都会在“思源林”植树。

图片
2013年4月4日,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率“台湾青年清明黄陵寻根祭祖团”参加癸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并在桥山举行“思源林”种植活动。阿琳娜 摄

黄帝祭祀历史悠久,内涵深刻。如今我们谒陵祭祖,是中华儿女向中华民族始祖的致敬,对中华文明初祖的缅怀。我们祭祀黄帝,感恩、缅怀奠基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杰出先祖,让无数华夏子孙贯通5000多年血脉,如兄弟手足,同气连枝,荣辱与共。华夏子孙以黄帝文化基因为源泉和纽带,凝聚共识,达成默契,铸就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由此,维护、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使中华儿女亲如一家,同心同德,奋发有为,推动中华文明持续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4年7月,来自丹麦、西班牙、比利时、美国、加拿大等国100名海外华裔青少年在陕西黄陵拜谒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张远 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祭祖敬天,仁爱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博大情怀。受此文化熏陶,在家族祠堂里,兄弟可以放下矛盾,和睦相处。在中华祖陵前,海内外中华儿女也可以携起手来,同心同德,共建祖国,振兴中华。

受访者简介:

图片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张茂泽

张茂泽,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宣部、中央政法委、教育部咨询专家,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兼任陕西省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等。主要从事中国儒学史、中国宗教思想史、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研究。

编辑:胡一瑾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