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卢沟桥”不是桥,它是白求恩发明的看家宝,是把手术室建在战地的秘密武器,它连接的是生命通道,结下的是过命交情!山河永念!
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在支援中国抗战时,发明了一个药驮子。这到底是干什么用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1938年1月,白求恩率医疗队来华支援中国抗战。他刚到抗战一线,有个想法,就是建一个正儿八经的医院。八路军这边呢,心里头虽然犯嘀咕,但白大夫要干,那就全力支持。
但是医院建成没几天,就被日军的炮火夷为平地。看着残垣断壁,白求恩心里堵啊,也非常愧疚,他说,我低估了法西斯的残暴,不懂得游击战的生存法则,现在建正规化医院,不现实。
那没有正规医院怎么办?白求恩决定把医院给伤员“送上门”。
灵感来自老乡的“粪驮子”,白求恩照着粪驮子的样子琢磨出了这个——药驮子。两侧的抽屉用来装医疗器械和药品,而这上面放块门板就是一个简易的手术台。更关键的是,它能稳稳当当地搁在马背上,说走立马就能走。
1938年11月,山西广灵公路伏击战,白求恩带上药驮子,将急救站设在离前线不到5公里的地方。40个小时,他连续做了71台手术。配合八路军第120师挺进冀中,4个月时间,他做手术超过300次。很多时候,敌人的炮弹就落在手术台附近。他总说,战士在火线上不怕危险,我们怕什么危险。就这样,炮火底下开刀,行军路上救人,眼瞅着没路了,白求恩带着他的药驮子愣是给战士的命,蹚出一条活路来。
游击战,打的就是机动灵活,光部队动还不够,救命的后勤也要动起来,白求恩的药驮子正是为适应八路军游击战而创造出来的。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因手术感染引发败血症,在河北唐县病逝,享年才49岁。
这药驮子,看起来像座桥,白求恩曾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卢沟桥”,铭记全民族抗战的起点。这座“卢沟桥”,横跨生死、连接希望,也是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场上“过命交情”的象征。它更警示着世界:和平与正义,需要国际社会共同捍卫。
编辑:韩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