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长沙,卢旺达的干辣椒、马达加斯加的羊肉等,上了中国消费者的餐桌;在肯尼亚,渔民捕捞上来的鳀鱼经过湖南企业的加工,变成美味的海鲜零食……
湖南,这个与非洲相隔万里的中国中部内陆省份,5月13日至15日,迎来来自喀麦隆、埃及、赞比亚、肯尼亚等50国的驻华大使和高级外交官以及非洲联盟驻华代表处代表。他们从湘非合作中探索更深、更广的中非合作新机遇。
5月14日,非洲驻华使节代表团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参观。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在位于韶山的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一张摄于1959年的照片让安哥拉驻华大使艾伦久久驻足。照片中的毛主席面带笑容,亚非拉各国的青年朋友们紧密环绕在他身边。
拍下这张照片传给使馆同事,艾伦对记者说,“中国和非洲,是伙伴,更是兄弟”。
在喀麦隆驻华大使马丁·姆巴纳看来,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同当时的非洲政治家为中非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几十年来,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不断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坚定相互支持、共同发声。
从半个多世纪前中国“勒紧裤腰带”援建坦赞铁路,到50多个非洲国家以及非盟委员会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非合作给人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和实惠。
“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我们的友谊和团结从未改变。”冈比亚驻华大使马萨内·纽库·康蒂深有感触。此行中,他关注的重点之一是中国的杂交水稻。
去年,有位冈比亚农民专门把他种的大米送到湖南,向已逝的袁隆平院士表达敬意。
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康蒂说,冈比亚拥有大面积可耕种土地,农业发展潜力巨大,中国的杂交水稻能有效帮助冈比亚解决饥饿问题。
毛里塔尼亚驻华大使维拉利对植保无人机和自序抛秧机兴趣浓厚,现场和相关负责人交换了联系方式。“我们将持续关注中国在智慧农业领域的创新成果,期待在粮食安全、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开展更多务实合作。”
中国已连续16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作为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的湖南,是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的长期落户地。6月中旬,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将在这里举行。
“我们期待同中国企业代表面对面交流,了解彼此的需求,为索马里特色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开辟新路线。”索马里驻华大使和丹说。
“据我所知,已经有将近20家坦桑尼亚企业注册参会了。”坦桑尼亚驻华大使奥马尔对记者说,从蓝色经济到绿色新能源,多彩湖南一定会吸引众多非洲企业来华,实现更好的双向互动。
5月15日,非洲驻华使节代表团参观第四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15日,第四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开幕。使节们走进展会,工程机械、应急装备、农业机械等一应俱全,5G智能钻机远程遥控平台、全电动挖掘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化设备让他们眼前一亮。
“如果在喀麦隆看到三一重工的设备,你不会感到惊讶。”马丁·姆巴纳说。
在三一硅能(株洲)有限公司参访时,几内亚驻华大使科伊塔向身旁的非洲同事介绍了展板上的几内亚矿山微电网项目。她说,几内亚的医疗卫生、交通网络、住房工程等领域亟需能源支撑,期待将中国清洁能源的先进技术经验同几内亚人力资源优势相结合,开创可持续发展的互利共赢新局面。
5月15日,非洲驻华使节代表团在三一硅能(株洲)有限公司参观。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第三次访湘的布基纳法索驻华大使毕达伍感叹:“每次来湖南,我都能看到这里的新发展。”
康蒂说,在共建“一带一路”和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湖南的科技创新将为中非合作开拓更多领域,为非洲实现现代化提供新机遇。
“我们的合作会越来越好!”奥马尔感叹道。
几天行程下来,外交官们的行李中多了许多企业宣传册和联系人的名片。在离开中非经贸博览会常设展馆时,布隆迪驻华使馆一等参赞曼达热情地用中文对早就认识的展区工作人员说:“还会再来!”
编辑:呼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