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接力 路魂传承 ——青藏公路人用生命捍卫畅通之路

时间:2025-02-05 20:48:06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风雪接力 路魂传承 ——青藏公路人用生命捍卫畅通之路

布嘎的父母都是第一批道班职工,他的父亲于20世纪60年代加入道班,母亲本琼1971年加入道班,两人因青藏公路相识,也通过养护这条公路养活了四个子女

“战风雪,斗严寒,常年战斗在青藏线;各族兄弟团结紧,我们是高原护路人……”唐古拉山口的青藏公路上,一群身着橙色工服的道班职工一边齐声歌唱,一边修复坏掉的路面。

记者来到“天下第一道班”,并跟随道班职工来到公路,记录他们的工作日常。

cfd523adfd616dbb66d0b29f8abdb014.jpeg

图为“天下第一道班”纪念碑。记者 索朗多拉 摄

“天下第一道班”坐落在青藏公路的最高点,即唐古拉山口,海拔为5232米,建于1954年。被称为“生命禁区”的这里终年积雪,年平均气温极低,且经常刮大风,空气中的含氧量远低于海平面。这里是进出西藏的重要通道,也是自然环境最为恶劣、工作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

尽管条件艰苦,一代代道班的职工们依然坚守在这里,保障青藏公路的畅通,“两路”精神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风雪兼程的护路人

公路上,道班职工们有的铲路面,有的用双膝跪地用手指抠卡在凹坑里的小碎石。一辆辆车从他们身边呼啸而过,凛冽的风吹乱了帽檐边的碎发,他们却丝毫不畏惧。

待铲清凹凸不平的路面里的碎石后,便在其中填满沥青。随后,他们指挥着路过的大型货车司机,帮忙压平刚填满沥青的路面,大车司机们会心一笑,默契地压过铺满沥青的路面,一阵齐心协力后,路面变得平整如新。

6442504_c30f4bc3-641b-429f-a68e-24178bc0a42d.jpg

6442504_eb5202e6-e1a1-4021-a54d-2f75e6f71100.jpg

图为109养护保通点职工正在修复路面。记者 索朗多拉 摄

他们似是雕琢着一件件艺术品,因高寒缺氧涨红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振奋人心的歌声久久萦绕在公路上。

记者抹了抹被风吹生涩的眼睛,努力记录下这感人的一幕。

1954年,慕生终带领筑路大军将路修到唐古拉山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断粮、缺氧、寒冷……在那耗费了40多天,终于把路修过了唐古拉山。

c42da30e5797efed820f2ba8ff3df202.jpeg

图为1954年,筑路大军正在修筑青藏公路。图片由安多养护段提供

1954年10月20日,他们战胜了唐古拉山,在海拔5700米以上的地方,修筑了世界上最高的30公里公路。

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诞生在高原之巅。

同年,109道班(如今的109养护保通点)应运而生。几位修路的汉族同志毅然留下,承担起公路的养护工作,并耐心地将修路技巧传授给新加入的本地居民,直至他们熟练掌握,方才带着不舍之情离开这片他们付出心血的土地。

直到2023年,这里更名为现在的名称——青藏公路事业发展和应急保障中心安多养护段109养护保通点。目前,109养护保通点共有39名职工,承担着青藏公路唐古拉山K3331-3390段总共59公里的养护保通任务。

14a7c5b7f64e80af0597c0c242a9f283.jpeg

图为109养护保通点荣誉墙。记者 索朗多拉 摄

他们养护着青藏公路海拔最高、路况最差、工作条件最艰苦的路段,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年平均气温零下8℃,最冷时达零下40℃,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40%,一年有120天以上刮着8级大风。

由于养护路段穿越多年冻土地带,每年都会数十次发生泥石流、雪灾,以及路面沉陷、网裂、纵裂等自然灾害和公路病害,特别是唐古拉山路段每年春、冬季突发状况特别多,一下雪就出现路面结冰、交通堵塞。风雪就是集结令,道班职工们经常顶着七八级的大风,起早贪黑地上路清除冰雪、疏通涵洞,保证公路的安全畅通。

“2017年10月,唐古拉山路段因路面积雪、结冰彻底堵死,我们夜以继日地清理积雪、撒融雪剂,完全顾不上被冻肿的手脚。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要尽快恢复通车。”109养护保通点区长地嘎告诉记者。一周后路通了,他们才回到职工宿舍休息。那时他才发现,脚上的冻疮已经化脓,袜子粘连在上面,只能用剪刀把袜子剪开涂药。

d739afe490008ddd9402f2fc289673a2.jpeg

图为109养护保通点区长地嘎。记者 索朗多拉 摄

他们不畏艰险,不惧困难,坚守在公路建设的最前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两路”精神的深刻内涵。

唐古拉往西至安多县的路段,是青藏公路的核心区域和“两路”精神的重要发源地,更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代代公路人传承和发扬“两路”精神的身影。

三代人接力

只为做好一件事

“这条公路养活了我们一家子!”青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安多养护段设备材料办负责人布嘎感叹道。

记者在走访安多县时,发现这里大多数人的父母、长辈都曾在道班坚守过,甚至一家人世代从事这个工作,布嘎一家人便是典型。

布嘎的父母都是第一批道班职工,他的父亲于20世纪60年代加入道班,母亲本琼1971年加入道班,两人因青藏公路相识,也通过养护这条公路养活了四个子女。

如今,四个子女和孙女妮吉都接力了这项事业,家中三代接力,只为养护好同一条公路。其中43岁的布嘎参加工作已16年,从事养护工作已10年。

6442504_0121ab1e-6f7c-4551-8882-020b060717f5.jpg

图为第三代养路工人孙女妮吉(左一)、第一代养路工人本琼、女儿次仁德吉第二代养路工人(右一)。记者 索朗多拉 摄

“心里要装着这条路,要努力、要坚持、要珍惜这份伟大的工作。”70岁的本琼对着自己的子女教育道。

20世纪60年代的“天下第一道班”,只有一间土坯房,六七个人挤在里面,没有电、没有自来水。

2021年,“天下第一道班”实现了电力供应与自来水接入,有效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2022年11月,职工宿舍安装了暖气片,确保职工温暖过冬。

本琼刚参加工作时,道班里几乎没有机器,只有手推车、铁锹、锄头、扫帚、簸箕等朴素装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修水沟、铲碎石、铺泥土、垫细沙、扫地面,细细诠释着对这份工作的执着与热爱。

如今,党和政府给“天下第一道班”配备了机械化设备,铲雪机、压路机等一应俱全。生活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里从一间土坯房蜕变成一排排房屋,会议室、饭厅、职工宿舍等配套齐全。

783fe1278f404c0ccca46cca5373e4c8.jpeg

图为青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安多养护段设备材料办负责人布嘎。记者 索朗多拉 摄

“现在的工作跟我母亲那个年代比,轻松了太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干不好这个工作,一定不负国家和父母的殷殷嘱托,时刻为这条路的保通奋斗。”布嘎的言语里透露着对青藏公路的深情。

“两路”精神,在筑路实践中孕育形成,在养路护路中发扬光大。从筑路到养路,无数人的命运与公路紧密交织。

赓续“两路”精神

红色血脉在延续

“两路”精神在布嘎家中延续着,也在许许多多家庭中留下了壮丽的篇章,51岁的安多县卓格社区党支部书记布桑家便是其中之一。

布桑的姨妈曾是“天下第一道班”的职工,年少的他经常跑去看她干活,记忆犹新的是,一群男女,边唱着牧歌,边将沙土铲进背篓里,装满后再进行运输,看着他们一气呵成的动作,布桑心想这活很轻松,自己也能干。于是姨妈便让14岁的他跟着职工干了一天活。

“我也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他们一铲一个准,我一铲就铲到坚硬的石头,装背篓时,石头和沙土还到处乱飞,不时地落到我的脑袋上,痛得要命!”第二天布桑痛得下不了床,躺了一天才缓过来,那时他才知道,这活有多累人。布桑边回忆边用手比划着。

拉巴是安多县自然资源保护局局长,他的父母及两位哥哥都曾是“天下第一道班”的职工。

20世纪80年代初,唐古拉段有三个道班,分别是108、109、110道班,后来整合成了现在的“天下第一道班”,而拉巴就是在110道班出生的。

“第一次记事儿是四五岁的时候,大约是1985年,青藏公路正在铺设沥青路面,油路全面铺完后,道班也就整合了。”拉巴眯着眼睛努力回忆着,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父母天天推着架子车,拿着铁锹上公路,铲那些“搓板”路面。

有一年雪灾,为了尽快保通,道班职工们昼夜不停地铲雪,晚上则轮流休息。轮到拉巴的哥哥巴布休息时,因极度疲惫,巴布一躺下便沉沉睡去。醒来后大吃一惊,发现被窝里竟挤进了三四名冻得瑟瑟发抖的大车司机。

29913c6aa4019e814d2b26ea32c9f23e.jpeg

图为109养护保通点职工正在铲雪。图片由安多养护段提供

故事还在延续,“两路”精神在这里每一个家庭、每一寸土地上生生不息传唱。

“两路”精神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成为人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这种精神不仅激励着一代代公路人继续前行,也激励着无数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 彭婧 索朗多拉 次旦多吉 刘金鹏 梁秦 朱楠 陈文乐)

编辑:韩睿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