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 西安鼓乐:笙鼓弦歌,来自盛唐的“交响乐”

时间:2025-02-05 16:01:38  来源:荔枝新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何以中国 | 西安鼓乐:笙鼓弦歌,来自盛唐的“交响乐”

我希望能够继续深入挖掘西安鼓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精进演奏技艺,为观众带来更精彩的演出

34fbda1db76339d58220294726d85f5b.jpeg

9aab23558412051533420e83327581a5.jpeg

3ad610ba76620d4bc3ff19464fe622e8.jpeg

王雯雯:西安鼓乐,也称长安古乐,是流传于西安及周边地区的笙、管、笛及打击乐器合奏的古老乐种。它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于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宫廷乐师流亡民间,西安鼓乐随之流入市井,因此有“盛唐燕乐,御苑绝响”之称。

13e930b1b0c4e1ae01db8928e8259536.gif

e389a496c8fb4eb7617ae7a014f377a3.gif

12c0df9e99ebf7ab8676594e45dc23c9.gif

西安鼓乐曲风大气,曲目丰富,结构完整,与一般的民间音乐大相径庭。历经元、明、清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形成了具有完备理论体系的大型鼓乐套曲,至今仍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

不同于我们常见的五线谱,西安鼓乐沿用的一直是唐宋时期的工尺谱(“尺”读chě,通过汉字符号记谱,世界上最早的曲谱之一),由一代代艺人手工传抄。谱上只有音高音低,不能表现时值,演奏者拿到谱后不能直接认出来,必须靠老一辈师傅口传面授,熟读至背诵后才能演奏,千百年来传承不息。

bccefae64f1978de8e7fe58aa3ed5bc5.jpeg

20世纪50年代起,相关部门和文化工作者便开始了对西安鼓乐的收集整理工作。1953年,工作人员将其定名为“西安鼓乐”,经过多年努力,采访众多乐师,收集大量民间祖传乐谱,并翻译整理了众多乐曲。20世纪80年代,相传起于唐朝天宝年间的何家营村,成立了第一家鼓乐陈列馆。2005年,西安鼓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defb1d5d55e93ef1493f7c17ab8f8ec7.jpeg

准备一场演出,首先要选定曲目。西安鼓乐的曲目丰富多样,包括单曲体裁和套曲体裁两大类,要根据演出场合、观众喜好以及鼓乐社的传统等情况综合选择;

然后是乐器准备。西安鼓乐的乐器包括笛、笙、管等吹奏乐器,坐鼓、战鼓、乐鼓、独鼓等击奏乐器,还有铙、钹、锣等各种铜质打击乐器。乐师要检查并调试所有乐器,确保音质清晰、音量适中;

a657de70802a86594b75a568e62fa62c.jpeg

演出开场时,根据场合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开场仪式。例如,在庙会等民俗活动中,可能会先进行一段祭祀或祈福的仪式,然后才开始演出;

鼓乐的演出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大家在电视或短视频里刷到的,大多是“坐乐”,顾名思义就是坐在室内或院内演奏;“行乐”则是一边行走、一边演奏,或是在庙堂阶前站立演奏。演奏时,乐手要适应路途环境,步调均匀,保持队形和节奏协调一致。

d869100f4b2c9dc5c468b200fbefd35d.jpeg

近年来国潮的风靡,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的体现,也是文化自信在时尚领域的表现。它不仅是服饰、配饰等外在形式的复古与创新,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再创造。

西安鼓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的音乐韵味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国潮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国潮的流行,以及互联网的助力,为西安鼓乐等传统文化提供了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传播平台。通过与现代审美和时尚元素的结合,西安鼓乐可以更加生动地走进年轻人的视野,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a8d589b86fb4ad30c8e1f5e2de408b37.jpeg

33f3eeb970d1e5ab46117911b1eb5125.jpeg

新年伊始,我对自己和西安鼓乐这项技艺的未来充满了希冀。我希望能够继续深入挖掘西安鼓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精进演奏技艺,为观众带来更精彩的演出。同时,我也期待能够借助国潮的东风,推动西安鼓乐与现代时尚的融合,让这项古老音乐焕发时代的活力。

dadbf81894242da9f1c6738057a0f3f1.jpeg

(荔枝新闻记者/许迪侃 编辑/王雨琦)

编辑:韩睿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