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新年俗”里的别样年味——迎新春社会生活全景观察

时间:2025-01-24 15:04:37  来源:群众新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文化中国行|“新年俗”里的别样年味——迎新春社会生活全景观察

过年习俗的变化,让食品类年货在春节前产销两旺

f9276a44a425ce55da1d378453a001e8.jpeg

35229b5055baad0a06739f15586169a3.jpeg

1月17日,在西安市新城区一处新春年货会上,市民在挑选装饰品。 记者 陶玉琼摄

穿越时光,历经传承,春节无疑是中国人心中最特殊、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

贴春联、点花灯、玩社火、逛集会、购年货、品佳肴……无论是庆贺稻谷满仓的丰收,还是庆贺国泰民安的顺遂,在整整一年的辛勤耕耘后,人们用各式各样的仪式感迎接新春、点缀年节。随着时代的发展,除了吃团圆饭、拜年等必不可少的传统民俗,越来越多融合新场景、新玩法的“新年俗”,正悄然成为很多人的选择。

年俗变化的背后,是时代的发展变迁,是传统文化的别样延续,也映射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年货里的“新年俗” 中外商家“赶集”中国年

购买年货,是中国人春节前必不可少的选项。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从农村走进城市,选购年货的品类也发生变化。

炸油糕、做黄酒、擀杂面、做豆腐……回忆起小时候的年味,在西安工作的市民张宇便打开了话匣子。张宇的家乡在靖边县的一个乡镇。在张宇的印象中,小时候,每年从腊月初开始,父母就忙个不停。那时候,除了烟花爆竹、糖果和衣服要到乡村的集市上购买,春节的年茶饭都是父母手工制作,很少去市场上购买。

“现在不一样了。我在西安工作,过年很少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备年茶饭,像豆芽、豆腐、杂面这类食品,都会到市场上购买。”张宇说。

过年习俗的变化,让食品类年货在春节前产销两旺。

1月16日,在2025陕西省新春年货购物节暨第20届西安年货节西安会展中心3号馆内,陕西红菊十里香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曹保红和员工在摊位上忙着售卖红菊烧鸡和酱牛肉。

8b296c52bc3db92a83090b3b7016a1dd.jpeg

1月16日,在第20届西安年货节上,市民在选购熟食。 记者 霍海澎摄

“春节前销售量是平时的2倍到3倍。为了满足顾客购置年货的需求,我们从生产到销售,都增加了人员,确保能够保质保量给大家供应美味的烧鸡。”曹保红说。

与曹保红的摊位相隔不远,陕西丹凤葡萄酒厂销售员王泽强不停地向往来选购的市民推荐葡萄酒。“年货节上每天的客流量很大,我们也想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积极推销我们的葡萄酒,让更多西安市民了解陕西不同地方的特色产品。”王泽强说。

近年来,进口商品逐渐进入西安市民的“年货篮”。

1月16日,在西安会展中心3号馆的一处摊位上,澳大利亚天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北区销售经理范凯和同事忙着推销咖啡和蜂蜜。

“我们是一家外贸企业,主要销售咖啡和蜂蜜等进口商品。2024年丝博会,我们在西安展销过产品,感觉大家对我们销售的进口商品比较认可。这次,我们想在年货节上再次推广我们的商品,提高西安市民对进口商品的认可度。”范凯说。

“与以往的年货节相比,今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增设了进口商品销售区。在年货节上,大家可以选购到伏特加、咖啡、毛毯、威士忌等一些比较有特点的进口商品。”西安旭峰丝路会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张国新说。

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薛伟贤表示,春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佳节,也是居民消费旺季。近年来,来自包括“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内的境外商品被送到群众“家门口”,满足了人们的多样性消费需求,也让人们在采购年货时有了更多的选择。

团圆里的“新年俗” 在远方寻觅年味

走出家门,过个不一样的春节。2025年春节“年味游”非常火爆。

西北人的年味,少不了秦腔。临近春节,甘肃安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陕西、甘肃、宁夏等地演出秦腔大戏,秦腔爱好者纷纷前往演出现场“品年味”。

“过大年,看大戏。我从西安到兰州,‘追’着剧团看秦腔演出。我出来走一走,就是想感受不一样的年味。”1月16日,来自宝鸡的秦腔爱好者徐先生告诉记者。

“年味游”也成为年轻人的过年方式之一。目前,西安等地旅游热度攀升,陕北说书、秦腔、社火等各具特色的非遗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

陕西省旅行社协会党支部书记马宏伟介绍,春节期间,来陕旅游者呈现增长态势。目前,陕西各地年味浓厚,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到陕北过大年的“年味游”会成为游客的选择之一。

同时,相关平台发布的春节旅游市场预测报告显示,向南避寒看海、向北赏雪追光也成为春节出行主流。

1月17日,在海南省万宁市一处小区,韩城市新城街道周原村村民张天德和老伴正在准备过年的饭菜。虽然远离老家,但他们还是按照家乡过年的习俗忙活起来。

“来海南时,我们带了韩城的花椒等特产,还有家乡的面粉和杂粮等。”张天德说。

1月初,张天德和老伴从老家驾车来到海南。此前,张天德和老伴在海南过春节已有好几次。

“海南暖和。我们选择来这边过春节,就是希望身体健康,不给儿女添麻烦。同时,也想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张天德说。

旅游过年已成潮流。有的人注重过节时的愉悦感和舒适度,而有的人仍将“团聚”视为过年恒久不变的主题。

如今,一部分年轻人由于工作等原因,选择在大城市过年。他们将父母从老家接到城市,感受节日氛围,实现“反向过年”。

王兴卫是宝鸡市凤翔区柳林镇人,在西安市雁塔北路开了一家面馆。平时,他工作忙碌,回老家的次数很少。今年,王兴卫计划将父母接到西安过年。

前几年,王兴卫就有接父母进城过年的想法,但父母一直不愿意。“父母在农村生活比较习惯,而且经常能和亲友聊聊天。不过,只要一家人团团圆圆,不管到哪里都是开心的。”他说。

“最近几年,我几乎都没陪父母好好过一个春节。今年,我计划带着父母买衣服、逛景点、吃美食,用心陪伴一下他们。”王兴卫说。

相关专家表示,无论是旅游过年,还是接家人进城过年,说明“回家过年”的观念正在淡化。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在城市扎根,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一些人不再强调“回家过年”,而是更注重小家庭的团聚和休闲。过年方式虽有变化,但亲情和年味从未走远。

仪式里的“新年俗” 百家百态“花式”过年

“咔嚓”“咔嚓”……

1月16日,在西安市雁塔区一家连锁照相馆的摄影棚里,一连串快门声将“00”后女孩杜栗盈和闺蜜的笑容定格。

摄影棚对面的化妆间里,西安市民刘琦一家七口在排队化妆。指着怀中戴虎头帽的小男孩,刘琦笑着说:“去年,我们家就在过年前拍了一组全家福,没想到今年又添了‘新成员’,所以今天过来重新拍一张。”

“最近我们店里人气很旺,想要拍摄的话得至少提前2天预约。”该照相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店里最近已陆续推出10多种风格的春节主题个人写真,以及情侣照、闺蜜照、全家福等拍摄套餐,吸引了不少顾客。

近年来,无论是个人写真还是全家福,拍一张“新年照”成了不少人和家庭的“春节仪式感”。

“过年必须要有点仪式感。”等待选片的间隙,穿着一身大红色汉服、盘着中式发髻的杜栗盈告诉记者,拍新春主题的写真不仅有纪念意义,还能用来发朋友圈“云拜年”。

采访中,记者发现,三秦百姓的“春节仪式感”越来越丰富多彩。从看电影、滑雪、健身、异地旅游等消遣活动,到做美甲、购买“新年战袍”、做医美等“悦己”项目,每个家庭、每个人除了有吃年夜饭、看春晚、走亲访友等传统“保留节目”,还有独属于自己的“春节仪式感”。

“每逢春节,我不仅会换头像、换朋友圈背景以及手机壁纸,还会购买新的手机壳。”谈及“春节仪式感”,在西安市莲湖区某国企上班的陆启航告诉记者,年味不仅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也体现在网络世界里。

热爱户外活动的赵群告诉记者,他已约好朋友今年除夕夜爬华山。“在华山顶迎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我觉得是最浪漫的过年方式。”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不同的人在不一样的仪式感中找寻属于自己的年味。但不论是何种仪式感,都承载着大家对社会发展的感受,以及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无限希冀和期待。

记者也看到,很多新鲜的“春节仪式感”背后,是年轻人对过年的积极参与。许多年轻人成为“春节主理人”,主动组织和策划家庭的春节活动,用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体味以及创意和活力,让春节有了新模样。

“春节承载着中国人的美好回忆和共同体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文化共识。因此,年俗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精神娱乐方式及选择的多元化,人们在传承延续传统的‘春节仪式感’外,有了更多的‘自选动作’,这是时代发展和社会活力的体现。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不论年俗以何种形式表达,其团圆喜庆的文化内涵是没有改变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石英表示,“新年俗”赋予了古老节日以新的活力和意义,也展现出年轻人在过年这件事上的话语权、话事权在不断提升,更代表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用他们的方式与传统文化重新“相逢”。

“今年,在女儿的张罗下,我们一家人在网上定制了新中式的亲子装,预约了酒店的年夜饭套餐,还准备录一个过年Vlog。”64岁的西安市民冯国佩语气里充满了喜悦与期待。(记者 陶玉琼 仵永杰 霍海澎)

年俗是一扇窗

年俗,是观察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的一扇窗。

年货有了“国际范儿”、团圆有了新方式、喜庆节俗花样多……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和消费供给的不断丰富,我们有了更多承载亲情和年味的形式,年俗不再局限于“吃顿好的”,也不再“整齐划一”,而是变得更注重体验感和精神满足,也更具有个性。每家每户的“春节节目单”都透出新意,内容也更加丰富。

但是,无论形式、内容如何变化,春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传承未曾变,一代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也未曾变。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春节意味着辞旧迎新、幸福团圆。在所有因“年”而起的忙活和张罗里,人们犒赏过往的辛劳与付出,庆祝生命的更新和收获,并为新一年的奋斗积蓄力量。而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春节是延续千年而未衰的文化象征。无数喜庆活动和红火场景,交织出国泰民安的美好场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映照出亿万人血脉中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年俗与时俱进,这份变化,代表着民生幸福的提质升级;年味历久弥新,这份延续,见证着民族文化的代代传承。从这个意义上,透过多彩的“新年俗”,我们看到的是千家万户鲜活滚烫的生活、一片热土日新月异的变化,看到的是血脉相连、永葆昂扬奋进精神的中华儿女和生机勃勃的中国。(陶玉琼)

编辑:呼乐乐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