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别叶嘉莹:莲实有心应不死

时间:2024-11-25 14:18:56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华时评|别叶嘉莹:莲实有心应不死

新华社天津11月24日电 题:别叶嘉莹:莲实有心应不死

新华社记者白佳丽

“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把家国情怀、人生况味都融入中华古典诗词中的叶嘉莹先生,走过百年人生,留下三尺讲台与莲子无数,飘然而去。

叶先生的百年人生,见证了国家从离乱到兴盛的沧桑巨变,经历了去国怀乡、中年丧女的流离苦痛。一生如风暴中的竹子与细草,挺过风雨活得愈发坚韧,也更能品读出中华古典诗词中的平仄之美。她以“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自况,更显出一位当代士人的俊逸与旷达。“一世多坚、寸心如水”的“弱德”精神,是她一生写照。

是什么成就了她?

是她一生向往美、追求美、传递美的不变信念。叶先生是美的发掘者与传递者。她拿到了打开中华古典诗词之门的钥匙,流连于诗经离骚、唐诗宋词中探寻美。她一生潜心地研究、动人地吟诵,致力于把中华古典诗词中的美带给更多的人。人生半百,叶嘉莹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回国,就是为了在中华古典诗词生长的地方、中国人最多的地方,把她对传统诗词美的感受传递给更多人,从而启迪更多人。因而她九十多岁时,仍旧要颤颤巍巍地站着讲课;百岁病重之际,仍旧要潜心整理自己的讲稿。

叶嘉莹先生用一生的时间做了一件事:将中华古典诗词的美带给世人。

浓厚的家国情怀、勇毅的文化担当使她超越了“小我”。叶先生所追求与传递的是一种大美。她带领青年一代回望历史深处——那里有李白的故乡明月,也有辛弃疾的灯火阑珊,赤诚、热血、踌躇与孤寂都被深情地埋在诗中,成为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我们随时可以回溯的文化故乡。许多人说,从叶嘉莹的诗词与她的课堂中,追寻到了美好的情愫,感受心灵被滋润,拥有了前行的力量与希望。

中华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厚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叶嘉莹先生用大半生的心力,引领人们走进中华古典诗词的大门,灌溉一片丰富多彩、斑斓共存、诗意盎然的土壤,厚植中华民族的思想财富。

“莲实有心应不死”。叶嘉莹先生常常漫步的南开大学马蹄湖畔的莲花落了,但只要诗词传到的地方,必将有新的莲花盛开。

编辑:高佳槐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