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友邓下山记

时间:2020-07-01 21:06:43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余友邓下山记

原标题 余友邓下山记。地如其名,这个藏在福贡县鹿马登乡赤洒底村峡谷深处的村民小组,地势险峻、贫困闭塞,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包括他家在内的全组62户人家一起下山,搬进了阿路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原标题:余友邓下山记

余友邓夫妇在山上劳作。 新华网记者 赵普凡

自打成年后,穷怕了的傈僳族汉子余友邓有一个梦想 — —走出阿地马底,逃离苦日子。

阿地马底,傈僳语,意为“没有一块平地的地方”。地如其名,这个藏在福贡县鹿马登乡赤洒底村峡谷深处的村民小组,地势险峻、贫困闭塞,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2018年,余友邓43岁,梦想照进了现实。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包括他家在内的全组62户人家一起下山,搬进了阿路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从阿地马底到阿路底,余友邓和村民们从苦日子走向了好日子。

阿地马底距村委会15公里,距乡政府24公里。采访期间,记者跟随余友邓和妻子从阿路底安置点出发,踏上了进阿地马底的路 — —一条嵌在高山深谷中的人马驿道。

这条路,是阿地马底与外界联通的唯一通道。当年还是土路的时候,从村子到县城一天都来回不了,如今大部分路段已经硬化,但依然狭窄、陡峭,不少陡坡手脚并用才能通过。

这条路,也充满了余友邓辛酸的记忆。十七八岁时,好几次下山买生活用品,钱用完了只能饿着肚子返回;20元钱一袋的水泥,用马驮上来,运费就要100元;道路狭窄湿滑,前后有十七八匹马坠入深谷,尸骨难寻;有乡亲生重病,抬下山送县医院救治,半路断了气……“山高路远,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去过县城!”说起这条路,余友邓有一肚子的苦水。

经过3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阿地马底终于出现在记者眼前:一片简陋的木板房散落在高山峡谷间,从山腰撒到谷底。紧挨的两间房,后一间的屋脚往往高出前一间的屋顶一大截,几十米的距离,能让人爬得气喘吁吁,两腿打颤。

“以前是杈杈房、茅草房,后来盖了土掌房。”余友邓爬上村子最高处的一块地基, “我原来的家就在这里,一下雨就漏,提心吊胆的。现在主体房已经拆除,留下的是生产房。”不仅住得差,吃饭也是个大问题, “以前就种点包谷、豆子,吃不饱。春节过后好多人家就断了粮,只能到处借粮,甚至找野菜吃。”发展产业也困难重重,核桃、草果“种得出来,运不出去,卖不起价”。 “没有手机信号,想出去打工都找不到去处。”望着连绵不绝的高山峡谷,余友邓一脸无奈。

怒江州山高谷深、地势险峻,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也是云南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像阿地马底这样深处峡谷缝隙、整村整组全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地方,在当地并不是特例。

针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现状,怒江州按照整村整组搬迁和“下山进城入镇”的思路,抓实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规划建设7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16年,福贡县启动6个安置点建设,一年后,占地26.3亩,共有5栋72套住房的阿路底安置点竣工。

然而,要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村民们顾虑重重, “搬下去吃什么?” “住得惯吗?”……不少村民甚至放言, “一个都不能签搬迁协议!”搬迁工作一时陷入僵局。

“我一辈子都盖不起那么好的房子!”余友邓顶住村民的压力,带头在搬迁协议上按下了手印。在各级扶贫干部三番五次的动员下,其他村民也陆续签了协议,于2018年初整组迁入阿路底安置点。

整洁美观的小区、干净明亮的单元房、配置齐全的家电……阿路底安置点的居住环境,与阿地马底相比可谓天壤之别。不仅如此,安置点紧邻怒江美丽公路,交通便利,彻底改变了村民出行难、就医难、入学难、就业难的困境。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 “稳得住” “能发展”则是易地扶贫搬迁面临的又一考题。

“刚开始工作十分难做,村民们当面骂,背后也骂。”阿路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管委会主任余忠福告诉记者,对村民来说,搬离大山开始新的生活,思想上、生活上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小到生活习惯的改变,大到内生动力的激发,都是搬迁工作绕不开的难题。

经过两年多的“攻坚”,安置点环境越来越好、村民越来越适应搬迁点的生活。而最让余忠福欣慰的是,骂他的人基本没有了,“大家都打成一片,关系好得很。

可以说, ‘稳得住’这块,我们是做到了。”“稳得住”的同时,阿路底安置点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引进扶贫车间、组织外出务工等举措,在“能发展”上下功夫。目前,各类公益性岗位就业 117 人,组织务工 163人,还扶持村民发展草果、茶叶、黄精果、中华蜂等种养业。

下山后的余友邓家也过上了与山上完全不一样的生活。除经营家电维修的小生意外,余友邓还当上了管委会成员、楼长、水电工、环境卫生监督员等;妻子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做起了土鸡养殖;大女儿也在政府的组织下到省外打工挣钱。

“日子比山上好多了!”说起现在的生活,余友邓笑得合不拢嘴。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在余忠福看来,在“能发展”方面,还有更大的文章可以做, “人搬出来了,产业还在大山里,特别是近年来推广种植的茶叶、草果等,都是能赚钱的。”余忠福告诉记者,目前正在修建一条通往阿地马底的生产道路,预计今年年底能通车, “生产路修通后,山里的产业能出来了,搬迁户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当然这也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和奋斗。”在这场声势浩荡的脱贫攻坚战中,怒江通过实施该州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行动,10万贫困群众搬出了大山;而今年云南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的数据同样振奋人心 — —全省150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挪穷窝” “斩穷根”。(记者 念新洪)

编辑:王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了解陕西大事 关注陕西头条
  • 繁花似锦 秦韵悠长

    忒色 图为4月14日航拍宁陕县秦岭乡村绿道一角 2024-04-18

  • 曲江文旅2024长安踏春季活动启动

    忒色 穿着华服的“花神”翩翩起舞  4月14日下午,12位身着华服的“花神”现身大唐芙蓉园并巡游,这也意味着曲江文旅2024长安踏春季活动正式启动 2024-04-16

  • “陪拍”消费成西安年轻人时尚潮流

    忒色 一位“00后”“陪拍师”小张告诉记者,最近公园里不少来拍照的人手里拿着反光板、相机,甚至还带了小板凳、折叠梯——这其中很多都是“陪拍师” 2024-04-16

  • 西安打造“微短剧好莱坞”的无限可能

    忒色 演员市场成熟、拍摄场景丰富、制作公司水平在全国都称得上数一数二,西安发展微短剧产业十分有优势 2024-04-16

  • 在农科城奋力奔跑

    忒色 赛事期间,杨凌示范区酒店延迟至15时退房,新增7辆“杨马”专列,赛前赛后安排摆渡车,为参赛选手提供免费营养早餐……今年的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上,还有4120名青年志愿者活跃在赛场各处,提供赛道补给、线路引导、物品发放、医疗救助等服务 2024-04-15

  • 彩鹮的小伙伴也来啦

    忒色 两只彩鹮现身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供图    本报讯 (首席记者 龚伟芳) “彩鹮的小伙伴也来啦!”近日,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又传来好消息,在清明节假期刚刚现身的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彩鹮,引来了另一只彩鹮小伙伴,让人大呼惊喜 2024-04-11

  • 在西安赴一场和飞鸟的约会

    忒色 努力营造全社会保护候鸟良好氛围  眼下,随着夏候鸟的陆续抵达,众多鸟类已开始进入繁殖期,西安迎来新的观鸟季,除了有关鸟类的新发现外,如何保护鸟类、更好地爱鸟也尤为引人关注,这些点点滴滴都折射着西安这座城的生态自觉 2024-04-11

  • 花式出游 拥抱春天

    忒色 4月6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4年清明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花为媒”促进城市休闲和乡村旅游发展,赏花、踏青、乡村、露营、美食等主题游需求旺盛 2024-04-11

  • 年轻人的新潮流

    忒色 如今,“旅游搭子”“健身搭子”“通勤搭子”“逛街搭子”等“搭子”社交逐渐流行起来,成为都市年轻人日常的生活方式 2024-04-11

  • 如何在“带货江湖”中打造“长安爆款”?

    忒色 10时许,记者在农产品直播间见到了本土新主播闯闯,小伙子今年23岁,拥有大专学历的他入职才8周,讲起海南金煌芒果的香甜却头头是道 2024-04-09

  • 油菜花海 迎客来

    忒色 2024-04-08

  • 朱鹮近亲彩鹮现身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

    忒色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监测员介绍,此次现身的彩鹮悠闲地漫步在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的水边,双腿修长,羽毛整体呈深栗色,嘴长而下弯,嘴时而插入浅水中觅食,时而插入后翅整理羽毛

    2024-04-08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邮箱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宣传自律管理承诺书

Copyright ©2006-2022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