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阳光洒在西安火车站南广场,隐藏在地下数十年的一段护城河,正加速“破茧而出”,以新姿态亮相。不久后,游客走出火车站,便能看到城墙与护城河同框的景象。
这段护城河,曾是不少人心中的遗憾。1952年,西安火车站扩建,受制于当时施工条件与技术水平,这一段护城河被迫退入地下成为暗流。让护城河为城市建设让出空间,成为当时的无奈之举。
今年,这段沉睡了数十年的护城河,终于迎来新生。年初,西安市护城河及环城公园综合改造工程火车站段项目启动建设,旨在解决火车站段护城河暗涵破损、淤泥沉积、汛期易溢流及城市风貌老旧等问题,打造新的城市门户形象。工程完成后,西安护城河将实现地上整体贯通,一条跃动的绿波将环绕古城墙流淌。
“目前,河道综合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下层河道封闭工作已在汛前25天完成,现场正全力推进广场石材铺装施工,计划于2026年1月底前整体完工。”西安市护城河及环城公园综合改造工程火车站段项目经理王杰说。
作为西安护城河改造工程的“最后一块拼图”,这个项目的意义远不止工程本身,更承载着一座千年古都的文化战略考量。
西安护城河始掘于唐末,明初拓修,与城墙共同构成城防体系,延续千年。尽管其防御功能早已淡出历史舞台,但在文化舞台上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放眼世界名城,西安是罕见的同时完整保留古城墙与护城河系统的现代都市。在科技赋能下,古老城墙与护城河以及现代都市交相辉映,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文化景观。
如今的西安城墙与护城河,已成为西安向世界展示的一张文化名片。
前不久,“全球南方媒体伙伴”机制成立大会在西安举办,全球南方国家的媒体人在南门城墙观赏了入城仪式。古城墙与护城河的古典壮阔,引得国际媒体人连连称赞。
“一眼千年”的西安城墙与护城河,正成为世界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窗口,也成为国际传播中辨识度极高的文化符号。古老与现代交织,历史与未来对话,这本身就是西安向世界讲述自己的方式。
让这段河道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并不容易。
王杰介绍,该项目实施以来,他们面临地下空间图纸缺失、暗涵淤泥沉积、侧墙及底板渗漏、雨污水抽排导流困难等挑战,以及地铁下穿、文物保护、汛期防汛等安全需求,施工时间紧、空间有限,技术难度极高。“为破解地下空间图纸缺失问题,我们通过‘前期对接+现场调研+专业检测’三级体系补齐资料,摸清结构、明确加固范围。为治理暗涵淤泥,我们采用挖泥晾晒、反滤排水、固化处理等方式,实现资源化利用与环保处置。”王杰说。
在文物保护方面,施工方按照文化遗产保护要求,施工前开展考古勘探与文物影响评估,施工中实施遗产现状调查与变形监测,科学组织作业,最大程度减少扰动。
“工程建成后,将实现护城河全线防汛体系的系统提升,形成稳定的水循环,打通水系连通的‘最后一段’。局部河面将重新敞开,形成良好的滨河小气候。火车站周边的户外候车环境将得到改善,整体提升城墙周边的环境风貌。”王杰说。
当前,陕西正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西安也在全力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重要城市。这段沉睡数十年的护城河将重新呈现在公众面前。它的苏醒,是历史的回声,也是未来的序章。(记者 刘坤)
编辑: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