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王村要演一出秦腔大戏咧!”秦腔惠民演出的消息传出后,迅速在这座秦岭脚下的村庄扩散开来。
10月15日,大戏尚未开场,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道上王村的广场上已坐满翘首以盼的观众,入口处还有不少村民扶老携幼陆续赶来。
村民王建国早早搬来小板凳占好位置。“听说有梅花奖演员来,我们一家人早早赶过来看戏。在秦岭脚下听秦腔,这才是咱老陕的‘精神大餐’!”王建国高兴地说。
戏迷杨东线打小就喜欢哼唱秦腔,与秦腔结缘已有50余年。当天,杨东线和她的闺蜜们是最早赶到演出现场的一批戏迷。
“我们提前2小时到,瞅着空找工作人员画了秦腔脸谱。”杨东线说。穿上戏装、试走台步、哼着秦腔……演出还未开始,杨东线和闺蜜们先过了一番戏瘾。
随着秦腔大戏拉开帷幕,西安易俗社、西安三意社、西演·青年团等院团的演员轮番登台,为戏迷演绎《宝莲灯》《汉水游女》《生死牌》等精彩剧目。
台上唱腔高亢、曲调铿锵,台下掌声雷动、喝彩连连。
“上王村这一片的父老乡亲对秦腔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我今天表演的是秦腔传统剧目《生死牌》。我在台上唱,观众在台下一起唱,非常投入。这深深地感染着我。”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西演·青年团副团长杨升娟说。
“我们集结了许多名家新秀,精心挑选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历史剧目、现代剧目,就是为了让父老乡亲充分感受秦腔的艺术魅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代表性传承人惠敏莉说,“秦腔的根在人民。父老乡亲需要秦腔文化的滋养,我们也很喜欢送戏到基层。过去的两三年,我们近一半的惠民演出都是在乡村。”
秦腔,是刻在秦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西安市近3年开展的6000余场惠民演出中,秦腔剧目占比超70%。
在此基础上,西安市还将增设10个左右惠民示范展演点,搭建“中心剧场—街区戏台—乡村舞台”三级演出网络,加快形成“东南西北中 送戏到身边”秦腔惠民新格局,营造全民共看、共唱、共学秦腔的浓厚氛围。
打造全民参与的秦腔文化盛宴,不仅需要热闹的惠民演出,还需要让群众当主角,让秦腔融入群众生活。
在位于西安东郊的幸福林带,每逢周末,秦腔戏迷擂台赛都会准时开赛。“除了选手登台献艺,我们西演·青年团的秦腔演员也会带着戏迷一起唱,化妆师、乐队还会给戏迷化妆、伴奏,现场观众齐吼秦腔,场面特别壮观。”杨升娟说。
如火如荼开展的秦腔戏迷擂台赛在西安各地联动进行,并通过网络直播等渠道触达更多人,为热爱秦腔、想唱秦腔的群众搭建起交流展示平台。目前,赛事参与人数已突破百万人次,热度持续攀升,让秦腔戏迷之声“火”在家门口、唱响海内外。
近年来,除了打造秦腔文化盛宴,西安市还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向全民开展公益性艺术培训,培育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为群众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服务。
今年下半年,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开设了33门全民艺术普及公益课程,包括声乐、非洲鼓、国画、书法、瑜伽、舞蹈等内容,吸引不同年龄的市民踊跃报名。
“很多人虽然是零基础,但有很好的审美能力。”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刘素红说,“因此,我们不仅用好馆内培训资源,还外聘了优秀专业教师,保证课程质量。开课前,我们还会收集群众意见。每次课程一上线,几乎一两分钟就被抢完。”
11月19日,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舞蹈教师郭曼准时为学员进行古典舞教学指导。跟随郭曼的示范讲解,25名学员翩翩起舞。
“跳舞要有形,更要有神。动作的节奏、身体的走向、眼神的变化,都必须一拍一拍地抠,这样才能学会通过身体的舞动来感受一支舞蹈表达的情感。”郭曼表示,“虽然大家的舞蹈基础不一样,但一节课上完,所有人脸上、身上都是汗水。她们的热爱深深打动着我。”
去年,听说西安市群众艺术馆有免费的舞蹈课,市民蒋婉婷第一时间报了名,现在已是郭曼的“铁粉”。“老师的舞跳得真好!在这里我提升了审美能力,也结识了很多朋友,大家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蒋婉婷说。
作为全市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排头兵”,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连续10余年举办公益性艺术培训的同时,还打造了20余个响当当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10月中旬,陕西省第二批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项目名单发布,西安市群众艺术馆打造的长安诗会、“传统正青春·服务有活力”西安市“文化进万家·惠民在行动”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入选;
11月初,西安市群众艺术馆演出的器乐合奏《丝路回响》、西安市群众艺术馆朱雀室内合唱团从全国文艺作品和团队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二十届群星奖……
从锣鼓大赛、广场舞大赛、夏日文化广场活动,到长安诗会、非遗“五进”活动、文化志愿者小分队活动,西安市群众艺术馆以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活动品牌,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如何办好新时代的群众文化活动,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重大课题。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我们将继续创作更多优秀群众文化作品,搭建让更多群众展示自我的平台。”刘素红表示。记者 陈志涛
编辑: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