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热闹的街区、特色鲜明的建筑“串珠成链”,见证了陕西从南到北的巨大变迁,也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近年来,西安以推进城市更新为抓手,大力开展老街区、老厂区改造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等保护提升工作,挖掘历史文化价值,让其绽放新光彩。
老街区释放新活力
11月19日,夜幕降临,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区灯光璀璨、人潮涌动。刘文和老友约在这里聚会。
刘文出生于西安,大学毕业后到南京工作,这次趁着休年假回西安游玩。
在一家老字号,几个发小重逢,点了几道陕西名小吃。当美味在唇齿间散开,刘文连日来的疲倦一扫而光。
吃完美食,刘文走到室外,细细打量这个街区。刘文的奶奶是秦腔迷,小时候他经常陪奶奶到易俗社看戏。眼前这个易俗社对他而言既熟悉又陌生。
发小告诉刘文,易俗社文化街区的历史建筑没有大拆大建,而是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保留了大剧院、新华书店等标志性建筑,同时改善燃气、照明等设施,美化了空间。
在此基础上,街区新建了易俗社百年博物馆、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等文化场馆。街区“焕新”以来,“易俗小舞台,群众大舞台”秦腔惠民演出440余场,观演群众突破100万人次。
“这里不仅能吃喝玩乐,还能感受历史文化。”刘文说。
发小见刘文意犹未尽,吆喝着“上车、上车”。不一会儿,他们来到了中山门里的永兴坊。
永兴坊是唐代一百零八坊之一,多年前还是棚户区,如今被复原成关中民居样式,汇聚了陕西11个市区的百余种美食。为了让“古韵新生”,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永兴坊被打造成一个可漫步、可参与、可体验的“非遗街区”。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西安城墙17处登城门点全部开放。17处出入口串起永兴坊非遗街区、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北院门风情街等街区,以及西安碑林博物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等多个景点,让市民游客感受市井烟火、触摸历史记忆。
老建筑“活”起来
“快来给我拍张照片。”在位于西影电影园区的西影电影艺术体验中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张子文整理了一下裙摆,站在一辆老爷车旁向同伴招手。
“这是1949年生产的劳斯莱斯,是我们的镇馆之宝。”中心工作人员介绍。
中心的老爷车博物馆里摆满了劳斯莱斯、帕卡德、希尔曼、红旗……车轮上的镀铬装饰十分精致,真皮座椅泛着光泽,每一辆车都充满历史韵味。
该中心还有一个“活”电影主题博物馆。在这里,300余台见证了电影发展历程的放映机,静静诉说着光影故事。
西影电影园区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西安电影制片厂。这里走出了吴天明、张艺谋、顾长卫、巩俐等众多导演和演员,出品了《老井》《红高粱》《美丽的大脚》等作品,是宝贵的工业遗产。园区里国内唯一还在运行的电影胶片洗印生产线,让参观者切身感受“建筑可阅读、历史可触摸”。
西影电影园区的改造尽量尊重原貌,对老办公楼、摄影棚、洗印车间等工业遗产保留原建筑规制格局,并加入新、老电影元素,传承电影工业文化。园区改造项目入选陕西省第一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城市更新也蕴藏着发展增量。西影电影园区改造打破原厂区封闭边界,将老建筑改造为开放式商业空间,引入艺术商业、主题酒店、咖啡书吧等。这里每年举办活动超80场,夜间消费收入占消费总收入的35%。
如今,西安以挖掘历史价值、创新活化路径、强化教育功能为抓手,让历史建筑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党建学习等的生动课堂。
“友好空间”触手可及
家住西安市未央区永城路的刘雨菲傍晚常到离家不远的西安红旗铁路公园散步。
公园分区域设置了多样化儿童休憩设施,建有儿童运动场所,并以原有铁路为基础运营观光小火车,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感受工业魅力。
刘雨菲的父亲曾在原西安红旗机械厂工作,她对这里的变化感触颇深。
“红旗铁路纵贯西安城北,全长13公里,曾经是一条忙碌的铁路专用线。”刘雨菲说,它见证了西安半个多世纪的工业发展。如今,依托停运的铁路线,一个全新的城市公园建成,不仅成为孩子们的游乐天地,也是亲子互动的温暖空间。
今年,西安红旗铁路公园入选国家级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二批)。“我们全力推进城市更新,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建设,打造触手可及、安全有趣的‘家门口’儿童友好空间。”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郭军)
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