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贡献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陕西省协同研究基地建设工作推进会发言摘登

时间:2025-11-17 08:07:57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贡献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陕西省协同研究基地建设工作推进会发言摘登

着力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既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着力点,也是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关键点

编者按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陕西省协同研究基地建设工作推进会近日在西安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开展座谈交流,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推动全省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助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5位专家学者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陕西省协同研究基地,是着眼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服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部署。2025年8月,陕西入选第二批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协同研究基地。基地坚持“立足陕西、辐射西部、面向全国”的总体建设定位,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充分整合省内优质学术资源,联动部分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形成“核心引领+多方联动”的“1+N”协同研究格局,形成一批阶段性成果。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基地的独特作用,准确把握基地肩负的重大使命,在推动理论研究创新发展上走在前、作引领,凝心聚力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走深走实。要立足陕西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积极做好文化改革发展政策性研究和文化强省战略性研究,深入开展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前瞻性研究,加强破解难点问题的对策性研究,在多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上勇作为、显担当,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报今日推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陕西省协同研究基地建设工作推进会发言摘登,敬请关注。

持续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燕连福

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着力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既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着力点,也是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关键点。

体系化侧重对理论要素进行系统性、逻辑性建构,使其形成自洽的逻辑以及内在的统一性。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化阐释就是要把习近平文化思想所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基于一定的主题主线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贯通性的逻辑结构。首先,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体系的关系。其次,处理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关系。从学科角度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哲学、政治、历史等丰富内容,需要放在不同学科体系交叉融合的视角来研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需要以立体的视角来进行研究。从话语角度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又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既讲人民群众的话,又讲守正创新的话,形成独特的话语体系。再次,处理好理论体系、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的关系。从理论视角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着一系列党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研究。从政策体系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实践路径上有一系列相应的贯彻落实举措。从工作体系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七个着力”要求,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体系,准确把握其相关的政策体系,贯彻落实其相关的工作体系,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伟力。

学理化要求不断推动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源自实践的理论能够正确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形成原理性理论成果。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学理化阐释,要在回答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基础之上概括好这一思想的原则性论断、原理性成果、原创性贡献,梳理出一些重要的理论命题。这些命题包括文化自信、文化使命、文化领导权、文化主体性、文化生命体、文化强国、文化繁荣、文化融合、文化生产力、文化治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两个结合”等。

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需要我们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做好体系化学理化的阐释。首先,坚持跨学科的视角,以整体的视角学理化回答时代课题。我们要整合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立足文化强国建设实践的具体问题,以实际领域为研究对象,体系化学理化地回答好文化建设的时代课题。其次,坚持全球性的视角,以开放的胸怀不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要打开理论视野,彰显历史情怀,以“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理论抱负,关注中国乃至世界所面临的发展和治理问题,加快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不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最后,发挥陕西的资源优势,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多作贡献。陕西有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有一大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有得天独厚的研究优势。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对研究力量、研究资源的统筹整合,积极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攻关,才能推出更多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的高质量成果,不断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出陕西声音,彰显陕西特色,作出陕西贡献!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赓续中华文明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教授 卢飞鹰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其中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推动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贯通了历史、现在和未来,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整体特征,也为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文明指明了方向。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秦文化的创新性、包容性、统一性尤显突出,给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西周时期,秦人还是一个边缘的部族。立国之后,秦人拼搏进取,打出了一个“千里”之国;在七国争雄时期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创新意识,实施变法,民风大变,“诸侯卑秦”变为“诸侯畏秦”。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伟业,彰显了秦人的自强不息、革新进取。秦人是一个善于学习、包容意识很强的部族,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夏商文化、戎狄文化,立国关中后更是全面吸收周文化,以“礼仪”“法度”为政。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秦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推动自身文化兴盛,特别是借鉴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治国经验,注重战略谋划,壮大了经济实力,拓展了发展空间。同时,秦创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采取“车同轨,书同文”和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强化国家认同。秦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通过“法令由一统”,从制度上实现了“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考察时指出:“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秦文化是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秦文化中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意识,蕴含了中华民族以创新谋发展、以自强求崛起的精神价值,与我们当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时代潮流高度契合。秦文化中开放包容的意识,彰显了自信自强、胸怀天下的精神价值,与我们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现实需求趋向一致。秦文化中的“大一统”意识,体现了依法治国、统一共识、凝聚合力的方法价值。“汉承秦制”“百代都行秦政法”的历史实践,为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文化基础。

做好秦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是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祖脉秦岭,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为核心,构建秦文化标识体系,让体现秦文化的历史遗迹、文物“活起来”,让秦文化旅游体验火起来。二是突破传统展览模式,以VR技术还原阿房宫建筑群,再现商鞅变法、李斯定篆等历史场景。三是联动秦文化遗址地打造“秦文化走廊”,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秦文化魅力,实现文化传播与旅游经济双赢。

打造秦文化研究系列精品。研究秦文化中“大一统”文明形态的精神内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陕西学者责无旁贷的文化使命。一是从秦文化中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并提炼当代精神价值符号,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二是将秦代“车同轨,书同文”和统一度量衡的实践做法,转化为“精益求精”的质量理念。三是构建秦文化传播体系,推动文明传播。秦文化蕴含的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积极进取精神,仍然具有时代价值。应通过开设“秦文化专题”“秦文化大讲堂”等公益活动,全面解读秦文化,利用智能技术全面展现秦文化。

我们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做好秦文化的研究、转化和利用,守护好中华文脉,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遵循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罗丞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展现出“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理论品格,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大思想武器。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需要深入重要概念、范畴和理论观点层面,系统提炼总结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从理论源头、内在逻辑与实践维度全面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重大创新观点,体现了理念上的创新、价值上的引领、思路上的突破。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原创性概念、范畴和理论观点的研究阐释,有助于构建贯通古今、融通中外的思想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要求我们的研究阐释工作必须超越一般性的解读,致力于实现“三个转化”。

一是学术体系转化,夯实理论之基。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严谨的理论逻辑和知识体系,需要组织跨学科力量,对其核心范畴、理论架构和方法论进行深度挖掘与阐发。特别是要围绕“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核心命题,进行突破性研究,致力于从学理上讲清楚“为何结合”“如何结合”,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二是问题导向转化,增强资政服务能力。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服务大局。我们的研究必须自觉聚焦党中央关心、强调的重大战略问题,直面文化建设中的真问题、新挑战。这要求我们善于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实践,进行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研究,产出更多“研以致用”的成果,实现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飞跃,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有效的学理支撑。

三是话语能力转化,提升价值引领实效。学术阐释的最终目的是掌握话语权、凝聚社会共识。我们要致力于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将文件语言转化为大众语言。通过撰写高质量的理论文章、通俗读物,讲清楚习近平文化思想如何源自实践,又如何指导实践,让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道理以更富感染力、亲和力的方式传播开来,真正实现“理论掌握群众”。

作为陕西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的使命在于将“国家叙事”与“省域实践”紧密结合,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本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是守护好文化根脉,强化特色资源研究。深入挖掘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丰富的红色资源,对其在赓续中华文脉、传承红色基因、丰富时代精神等方面的独特价值进行系统性学理性梳理与现代性转化,阐释其与中华文明的内在关联,为增强文化自信注入历史底蕴。

二是回答好时代之问,总结本土实践经验。紧密围绕、跟踪陕西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在文化建设特别是在文旅融合、城乡文化治理、文化数字化等领域的创新探索,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陕西经验”与“陕西模式”,实现从实践探索到理论升华的跨越,形成一批具有本省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决策咨询成果和学术研究成果,助力陕西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展现更大担当、作出更大贡献。

三是培育好学术队伍,建强学术人才梯队。将工程实施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培养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特别是培养一批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熟谙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青年理论骨干,引导他们在承担重大课题、回应重大关切中增强学养、提升本领,为文化繁荣发展储备一支政治过硬、学术精湛的“社科陕军”。

身处伟大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使命光荣、大有可为。我们必须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深的学术造诣、更实的科研作风,深耕不辍,笃行不怠,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阎树群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项重大原创性贡献,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坚持“两个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深刻把握理论创新和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两个结合”;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两个结合”展开阐述;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揭示“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入阐明“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注重与中国历史、中华文化的结合,以一系列创新成果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法宝,成为我们党走过百年辉煌、书写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史诗的保障。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两个层面上的结合贯通党的发展历程。“两个结合”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贡献不但在于推进了新时代的“第一个结合”,而且创新性地提出“第二个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以文化发展的创新实践为基础,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任务,以推进文化强国、民族复兴为使命,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其中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推动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原则、实践经验和实践路向,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超越国界,不断谱写中华文明的当代华章。

陕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注入更多三秦力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表达方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创造和创新达到转化和发展的目的,使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支撑。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陕西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就是要坚持“两个结合”,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以文铸魂、以文传脉、以文育人、以文润心、以文兴业、以文传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为一体,使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合力,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提升“强”的特质,在深化改革中不断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高质量发展优势,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动能。

系统推动陕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

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教授 程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提供了根本遵循。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让文物“活起来”,系统推动陕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陕西力量。

挖掘阐释,深刻理解陕西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充分认识陕西历史文化遗产的文明标识性。陕西历史文化遗产实证了中华文化史、文明史,具有根源性、魂脉性和系统性特征。立足华夏根脉、红色血脉、中华祖脉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可依托周原遗址、秦咸阳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等文化遗产,建设周秦汉唐文化集中展示区。充分认识陕西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交往性。陕西文化贯穿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更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依托古城墙、古遗址、古栈道、古关隘、古丝路、古渡口、古驿站等,打造秦楚、秦蜀、关陇、秦晋、农耕与游牧五大文化廊道,建设好陕北文化、陕南文化和关中文化三大文化生态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认识陕西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时代性。发挥陕西历史文化遗产在坚定文化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进文明交流互鉴方面的积极作用。着力提升陕西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供给和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文旅产业成为陕西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系统保护,构建全方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坚持系统性保护,树立大遗产保护观。立足保护的全要素、全时空、全内容、全手段、全链条、全人员六个维度,构建系统性保护格局。全要素即文化遗产的点、线、面、体;全时空包括时间、空间维度和自然社会环境;全内容包括物质、非物质、精神、制度等领域;全手段包括传统方法、现代技术、未来智能、规划调控;全链条包括考古研究、保护传承、展示利用、价值升华;全人员包括政府、社会、社区群众和个人。搭建统一监管体系,守护好文化遗产。积极融入数字中国建设,探索建立“一朵云、一平台、一张网、一张图、一个库”的陕西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平台,构建“空—天—地—网—人”五维一体联动保护监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加强统一监管督察。着力破解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制度性约束三大核心难题。创建统一的管理体制、统一的不同利益主体权益协同机制,搭建统一的政策保障与激励机制。

活化传承,增强历史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传播力影响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要继续围绕旅游景区、文娱演出等8条重点文旅产业链,增强产业链韧性和质效。以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推动城市更新和人文乡村建设,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塑造具有中华美学和时代风尚的城市特色风貌,加强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保护,建设和美乡村。加大科技赋能,让科技点亮遗产,让遗产见证文明。联合创建陕西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实验室,重点攻关文物三维扫描建模、大遗址数字复原等关键技术。特别要推动文博场馆场景革命,充分利用城乡闲置建筑资源,打造沉浸式文化新空间。打造“寻脉陕西·宅兹中国”陕西文化形象,讲好陕西故事、中国故事。推进石峁遗址、汉唐帝陵等遗址的申遗工作,将其融入世界文化遗产体系。将陕西“青铜器”“兵马俑”“丝绸之路”等代表性文化符号进行系统性的IP提炼和现代化转译,以“轻量化、故事化、视觉化”内容,构建立体化、多渠道、精准有效的国际传播体系,将陕西打造成全球瞩目的中华文化会客厅和传承中华文明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编辑:王瑜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