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让科技“种子”尽快开花结果

时间:2025-11-06 09:19:09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西安:让科技“种子”尽快开花结果

鹿凡绝对不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当起“红娘”,还促成了20多对“好姻缘”。

fa23e4b8b6daf0d30b841c783421956d.jpeg

技术经理人鹿凡(右一)和团队成员沟通项目进度(资料照片)。 记者 郝颖摄

鹿凡绝对不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当起“红娘”,还促成了20多对“好姻缘”。

10月29日,在西安市阎良区,鹿凡再一次来到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长安先导”)航空宇航智能制造实验室跟进项目进度。这个由西安航空基地、西安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西北工业大学三方共建的实验室,正在攻关某种航空新材料。

作为长安先导的技术经理人,鹿凡是促成这个项目从单一科研走向成果转化的“红娘”之一。

长安先导是西安探索打造的新型创新联合体,致力于以全链条创新服务架起科技与产业的“连心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科技创新就像‘拿着锤子找钉子’,产业创新就像‘找准钉子造锤子’。我的工作,就是要让‘锤子’和‘钉子’精准对接、同向发力。”鹿凡说。

“牵线”——穿针引线,当好科技与产业之间的“红娘”

“3年前,我还在负责采购实验室设备。现在,我比高校教授更懂市场,比企业更懂专业技术。”说起这几年的工作经历,鹿凡自己都觉得“弯拐得有点大”。

在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勾勒出他从“门外汉”到“懂行人”的发展轨迹。

2023年初,鹿凡第一次参与项目对接会议。那场协调会的窘境,至今让他记忆犹新:科研团队捧着技术参数表,细致讲解技术性能优势;企业代表反复追问“产品量产时良品率能保证多少”“生产成本能不能降到预期”。两边各说各话,最后陷入沉默。

会议室里的沉默,让鹿凡明白:科技成果转化,缺个能打通实验室语言与产业语言的“翻译官”,更缺个能协调供需的“协调员”。

从那以后,鹿凡就扮演起了双重角色。上午,他泡在高校实验室,跟着科研人员做样品测试;下午,他扎进企业车间,跟着企业规划生产线建设。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鹿凡已是航空装备领域的资深技术经理人,一个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他手上开了花、结了果。

西安科创资源富集,拥有84所高校、4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65位两院院士和100多万科研人员。如何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将雄厚的科研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

长安先导从诞生起就肩负着打通“科技到产业”壁垒的使命。“技术经理人一头连着科研院所,一头连着市场产业,既懂技术,又懂市场,是科技与产业之间的‘红娘’。”长安先导副总经理张良成说,“我们的技术经理人是‘科技红娘’,但又不止于介绍、嫁接资源,还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力组织者和紧密合伙人。”

目前,长安先导755人规模的内外技术经理人队伍中,不少人都有类似的“跨界”经历:有的曾是企业生产线上的工程师,有的曾在高校负责科研管理。通过外引行业专家、内培青年骨干,这支队伍逐渐练就“懂技术、懂产业、懂市场”的硬功夫。

在科技“红娘”的穿针引线之下,一颗颗来自实验室的“种子”正在市场扎根,开花,结果。

“共生”——多方发力,把专利这张“纸”变成“产品”

“项目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成为企业、高校的‘紧密合伙人’,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孵化’。”10月30日,在长安先导,异构算力平台负责人董杰介绍。

这样的模式,是长安先导在一次次实干中磨出来的。

2024年9月,长安先导与西电团队合作的基于异构算力资源的国产自主可控工业软件适配中心项目,生动诠释了这一模式的运行和实效。

发展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那么,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能用来做什么?

“例如,在汽车制造领域,汽车研发生产过程中,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不仅在概念阶段即可预测产品性能、优化设计方案,还能高精度模拟碰撞、流体和疲劳等复杂工况,从而在虚拟环境中验证并保证安全性与可靠性。”董杰介绍,长期以来,这类软件的核心技术多依赖于进口,在国产系统、硬件适配中存在壁垒,是高端制造业升级的“卡脖子”难题。

瞄准这一难题,2024年9月,国产自主可控工业软件适配中心项目启动。不单单是整合资源,在创新联合体的平台上,长安先导和高校团队、企业方三方结成“共生”系统,向着共同的目标攻关、挺进。

在长安先导参与之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团队经多年研究,已经完成了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应用探索。“我们团队的参与,加速了西电团队成果产业化的速度。也就是说,我们要把专利这张‘纸’变成‘产品’。”董杰说。

然而,项目推进并不容易。“虽然实验室里的算法模型精度能达标,但缺乏真实工业场景的验证,根本满足不了企业实际需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有关工作人员说。

“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梳理,每一步都需要有人去做。”董杰说。

为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堵点,长安先导主动牵头整合资源,为创新主体提供全周期的成长解决方案。

“我们联合3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共建国产工业软件生态体系。”董杰介绍。

今年4月,西安市出台政策支持长安先导联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西安经开区、西安高新区和航天基地建设基于异构算力资源的国产自主可控工业软件适配中心。

从技术攻关时的算力支撑,到成果中试阶段的场景对接,再到市场化落地前的适配优化,长安先导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市场推动、项目管理”闭循环市场化模式,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链条服务。

如今,西安已在筹备国产工业软件适配中心。这标志着西安在CAE软件(工业软件)研发方面已突破国产化瓶颈,迈出了新的步伐。

“接下来,我们将依托联合体单位提供的试用场景,持续开展软件迭代,逐步提升软件适配性与计算稳定性。”董杰说,“条件成熟后,我们将成立合资公司,成为这一项目的‘紧密合伙人’。”

ffd623e63cd4c04d897a5e55c4161f53.jpeg

位于西安市阎良区的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航空宇航智能制造实验室(10月29日摄)。 受访单位供图

聚才——引育结合,构建人才供给长效机制

10月30日,在长安先导筹建中的中林智感系统实验室,几款纳米发电机及自驱动传感器的原理样机正在调试,自驱动传感测试设备正在运行。中林智感系统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王中林院士团队联合长安先导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打造的“技术策源地”,研究方向从一开始就盯着西安产业的迫切需求。

2024年,长安先导以纳米发电机产业化项目为纽带,吸引有着“纳米发电机之父”之称的王中林及其团队将全球顶尖的纳米能源智慧,嫁接到西安科创与产业的土壤里。

“目前,我们已拓展的物联网、智慧诊疗等9个新应用场景,能直接服务于都市圈智慧城市建设、低空飞行安全等现实需求,推动技术创新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长安先导科技创新四中心副主任田敏说。

“要让技术落地,先得有人会‘架桥’。”田敏介绍,正是看到纳米能源领域复合型人才的短缺,他们联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设立中林班。

9月17日,中林班新生见面会上活力十足。

“我希望能在中林班,跟着院士团队搞明白纳米发电机的产业化逻辑,未来能把实验室里的技术变成服务生活的产品。”新生田磊捧着笔记本,语气里满是憧憬。

人才是第一资源。

这个由长安先导促成的拔尖人才培养项目,让科创人才工作从“单点引进”迈向“系统培育”。

“不同于传统课堂,中林班创新采用‘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学生大一即可进入联合实验室参与王中林院士团队项目,还能获得赴海外名校交流的机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中林班建设负责人杨如森介绍,“王中林院士担任长安先导物质科学产业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将全球原创科学理念融入本土人才培育,构建起‘本土培育+国际引领’的人才供给长效机制。”

如今,长安先导已汇集各类高层次人才2500多人,其中,院士级57人、国家级301人、省市级339人;建设专业实验室、中试基地等一级创新平台50余个,二级技术攻关平台近150个;攻克未来产业关键技术1000余项。

“我们在航空航天、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物质科学等领域,对接产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企业等科创主体,集聚了一批创新人才,催生了一批尖端技术,产生了一批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和产业转化成效不仅提升了西安的科技实力,还为西安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张良成说。(记者 李妮 郝颖)

记者手记

造就更多“紧密合伙人”

李妮 郝颖

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技术经理人团队格外引人注目。在他们的助力下,一项项曾囿于实验室的科研成果,逐步升级为贴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成功跨越“死亡之谷”。

这支团队已悄然从“桥梁”“红娘”成长为“紧密合伙人”。一方面,他们是全流程服务的“项目经理”,从知识产权布局、市场需求调研到产品定位定义、融资资源对接,提供着细致周全的“保姆式”服务;另一方面,他们是机制创新的“开拓者”,创新推出“先投后股”模式——由财政资金先行以科研项目资助形式注入支持,待企业完成市场化融资或实现规模发展后,再按协议将投入资金转换为股权或有序退出,为成果转化筑牢保障。

技术经理人团队的崛起,并非偶然。今年发布的《西安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明确提出,西安将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张图”统筹机制,把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关键抓手。

如今,西安市不仅成立了全国首家技术经理人学院,系统性培育专业人才,还通过“金牌技术经理人”评选,激发队伍活力,技术经理人总量已达4645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列为重点任务,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西安市以长安先导为抓手,用“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市场推动、项目管理”的市场化机制,探索出一条“政府作为紧密合伙人”的科创服务新路径,通过整合创新资源、构建攻关体系、优化服务生态,为全国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长安先导以“紧密合伙人”身份深度参与创新全链条,首创“合伙共建、股权合作、投运分离”机制。在这一机制下,政府以政策引导撬动社会资本,企业以市场化运营主导技术攻关,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合体。同时,联合体聚焦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通过“一企一策”“一团队一方案”精准匹配资源,确保科研方向与国家战略需求同频共振;组织高校、科研院所通过新建、整合、提升等方式,建设专业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中试基地、垂直型概念验证中心,实现“实验室—中试—产业化”无缝衔接。

在联合体的支撑下,在知识产权方面,专利申请前的评估机制使专利平均授权率从48%提升至65%,西安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5.26件;在企业培育方面,涌现出893家瞪羚企业、1254家专精特新企业和2661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

我们期待,越来越多来自实验室的科技“种子”,在市场扎根、开花、结果。

编辑:王瑜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