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三秦尽欢歌

时间:2025-09-23 08:45:33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金秋三秦尽欢歌

陕西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编者按

庆农业丰收,享美好生活,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放眼三秦大地:陕南,稻菽卷起千重浪;关中,大田多稼粮满仓;陕北,硕果累累满枝头。沃野田畴尽是丰收景象,万千乡村迈上共富之路。

丰收答卷来之不易。陕西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田野上的“新农具”不断出现,科技正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乡村咖啡馆里,年轻人纷至沓来,助农直播间“隐藏款”土特产火爆出圈,新业态正在激发和美乡村新动能;老乡们挑着“金扁担”,融入产业链,腰包越来越鼓。

今天,我们庆祝丰收,感谢大地的丰厚馈赠,致敬辛勤耕耘的农民和奋斗在“三农”一线的工作者。让我们携手并进,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现代化,共同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

ae545b62c66791db2bf2c5fa19516a6c.jpeg

黄龙县三岔镇长石头村村民在收获玉米(资料照片)。

农业新质生产力绘就好“丰”景

曾若溪

农,天下之本。9月23日,秋分,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我国农业发展锚定了新方向。在广袤的三秦大地上,这一理念正化作生动实践,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动力。

科技创新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陕西,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岚皋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聚焦魔芋产业,通过加大研发,攻克种植难题、培育优良品种,同时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实现精准管护,显著提升魔芋产量与质量。白水县依托西北首个智慧农机产业基地,将智能装备应用于苹果产业链,通过部署田间传感器,实现精准施肥和灾害预警,大幅提升果园标准化管理水平。扶风县午井镇打造陕西省首个“吨粮田”示范区,通过五大工程盘活土地40余万亩,实现核心示范田亩产突破1400公斤,20%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百万元,并带动4000人就业。科技正驱动农业转型升级,有效实现增产增效和联农带农。

产业融合是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抓手。陕西加快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将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平利县依托富硒土壤资源,发展绿色茶叶产业,开发20余项茶文化研学项目,实现“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融合发展。眉县积极引进猕猴桃深加工企业,推动产业融合,以猕猴桃为原料研发生产果酒、果汁、果脯、面膜等47种产品,产值达40亿元,形成集研发、生产、贮藏、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靖边县龙洲镇依托波浪谷景区资源,将农业与旅游、电商相结合,通过培育“新农人”开展直播带货,构建“田间—景区”体验链和线上线下销售链,助力农产品破局出圈。通过产业融合,各地不断挖掘农业的多元价值,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绿色发展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底色。陕西在发展现代农业时,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向新向绿。榆林市榆阳区推广“稻鸭蟹共生”生态种养模式,麻鸭除杂草、供肥料,河蟹活水质、食害虫,实现“一水共用、一地多收”。旬阳市仙河镇西沟村探索发展“稻虾共生”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稻虾综合种养试验田里产出的稻米每公斤卖到40元,小龙虾每公斤售价可达180元,有效提升了农业附加值。这些实践表明,绿色发展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注入更多活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让农业生产焕发新的生机,绘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图景。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陕西农业将不断迈上新台阶,乡村振兴的画卷将更加绚丽多彩。

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再添一份底气

记者 付玉玮 通讯员 王学锋

“今年陕西18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审,其中16个品种出自杨凌示范区。亮眼的成绩离不开赵洪璋、李振声等老一辈育种专家打下的坚实基础,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往前跑。”李学军说。

李学军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院长、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小麦遗传改良与新品种培育工作。

“搞育种,几乎一刻都不能停。”9月16日,刚从海南回来的李学军告诉记者,此行收获很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将在杨凌示范区共同建设小麦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李学军深知肩上责任之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小麦育种研究一脉相承、底蕴深厚。以赵洪璋院士、李振声院士为代表的几代小麦育种专家育成的系列小麦品种,主导了我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6次更新换代中的4次,助力我国小麦品种实现高产、优质、抗病、抗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重要力量。

1994年,李学军从西北农业大学(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

“我刚工作时,优质强筋是小麦育种最迫切的方向。”李学军回忆,“那时,高档酒店做面包用的都是进口小麦,我们的品种大多只适合做馒头和面条。”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李学军跟着老师、“三秦楷模”王辉教授,培育出“西农979”等高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

2006年,李学军出国访学。他注意到,国际育种界已开始聚焦小麦的营养功能属性开展研究。回国后,他迅速调整研究方向,带领团队投身于高直链淀粉小麦新品种的选育。

协同提高小麦产量、品质和直链淀粉含量,在小麦育种领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李学军介绍,只注重提高直链淀粉含量,小麦蛋白质的含量和质量就会急剧下降,难以做成面团。

李学军率领团队成员年复一年“泡”在实验室和试验田里,反复筛选、杂交、测定、验证。经过10余年的研究,“西农836”“西农838”等新品种相继诞生。

近年来,李学军又将目光投向超高产和资源高效型小麦品种的选育。通过矮化育种技术,将小麦株高从80厘米降到73厘米至74厘米,培育出“西农1266”“西农1155”等小麦新品种。

作为丝绸之路小麦创新联盟理事长,近年来,李学军积极推动农业国际教育合作。

李学军表示,2019年成立以来,丝绸之路小麦创新联盟就一直致力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小麦种质资源创新、遗传育种、绿色生产及加工贸易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全球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守护国家粮食安全是育种人义不容辞的责任。”30多年来,李学军主持选育出9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新品种。

面向未来,李学军充满信心:“我将持续聚焦生物育种与智能育种新技术,培育出更多好品种,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再添一份底气。”

形成中国特色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3万多亩农田享受“一条龙”服务

记者 吴莎莎

9月17日,大荔县赵渡镇赵东村村民吴清林一大早就在合作社的农机库房里忙活起来。作为大荔县清林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他要在秋收全面开始前,仔细检查、保养每一台机具,确保所有农机都能以最佳状态投入“三秋”生产。

“这台拖拉机的北斗系统需要升级,那台收割机的割台得更换了。”吴清林一边检查农机,一边向身旁的技术员交代注意事项。库房里,63台大马力拖拉机、11台联合收割机和8台植保无人机整齐排列。这些总价值约860万元的农机设备,为周边1.3万亩农田提供“一条龙”的贴心服务。

今年40岁的吴清林是当地有名的农机能手,曾获得第三届中国农机手大赛陕西省季军等多项荣誉。2018年,他牵头成立合作社时,只有几台农机和10多名社员。如今,合作社已发展成拥有285名社员、52名持证操作员的大型农机服务组织。2024年,合作社托管服务总面积3万多亩,托管作物有小麦、玉米、油菜、萝卜、土豆和沙苑子、牛蒡子、决明子等中药材,托管作业收入达780万元。

“过去,农户都是各家顾各家,现在不一样了。”吴清林指着身旁一台农机上的北斗导航系统说,“去年,我们给所有大型农机都装上了智能设备。从耕、种、管、收到秸秆处理,我们可以提供全套服务,农户只需要选择服务套餐即可。农民都亲切地叫我们‘田保姆’。”

赵渡镇新建村托管户张红民一直把自家的土地交给合作社管理,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以小麦为例,1800亩地交给合作社打理后,每亩成本能降200多元,亩产还能增加百来斤。”张红民说。

吴清林告诉记者,合作社每月都会开展农机手培训,邀请县里的农机专家讲解智能农机的操作要领等。“发展现代农业不是光有力气,还得懂技术、会操作智能设备。”吴清林说。

在大荔县的一处红萝卜基地,合作社全程托管的2000亩沙苑红萝卜长势喜人。“我们不仅服务本地,还承接了内蒙古、河南等地共3000亩红萝卜地的耕整地作业。”吴清林说,“去年,合作社又花费30万元购置了一套土豆全程机械化设备。目前,已托管了1000亩土豆。”

检修保养完毕的农机整齐地停放在库房里。吴清林的手机不时响起,有咨询托管业务的,有预约秋收时段的,还有请教技术问题的。

“现代农业不能单打独斗,我们要做的是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的服务,让农户种地更轻松、更高效。”吴清林说。很快,这些“铁牛”将驶向丰收的田野,画出现代农业的优美轨迹。

天色已晚,合作社办公室依然亮着灯。吴清林在规划今后的发展:建设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扩大托管面积、引进新设备……这个年轻的合作社,正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参与进来

设施大棚里打赢“翻身仗”

记者 张佳仪

9月17日,吴起县吴起街道金佛坪村马湾香瓜园区的大棚里,瓜香沁人心脾。

种植户齐彩娟随手摘下一个,双手轻轻一掰,“咔嚓”一声,饱满的果肉显露出来。“尝尝我们马湾刚上市的香瓜,皮薄肉厚,甜得齁嗓子。”她说。

两年前,齐彩娟还不敢想象这样的情景。“那时,我家的大棚几近荒废:棚体老化、技术落后,化肥、农药没少用,香瓜结果率低、品相差,根本卖不上价。”齐彩娟说。

转变始于雷振川的回归。

雷振川是金佛坪村人。2011年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他留在杨凌创业,然而家乡始终是他心头的牵挂。

“每次回来,乡亲们总念叨种植的难处。有人说,‘再这样下去,马湾香瓜的牌子就要垮了’。”这些话,雷振川听在耳里,急在心里。

2023年初,雷振川担任金佛坪村党支部委员,真切感受到惠农政策带来的机遇。当年,他决定返乡,把学到的技术用在家乡土地上。他请来专家走进马湾香瓜园区,仔细检测土壤、排查病害,很快找出问题根源:地力跟不上了,病虫害也越来越频繁。

雷振川没有犹豫。他一户一户敲开乡亲的门,耐心讲技术、说前景,希望大家再信一次马湾香瓜。终于,37户种植户愿意跟着他“再试一次”,从改良土壤和病虫害生物防控两头抓起。

那年5月,雷振川带着乡亲远赴河南、山东和陕西杨凌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最终引入“中熟堆肥”和“生物防治”两项关键技术。村民马增科感慨:“堆肥气味大,平常人躲都躲不及,可小雷总是冲在最前面,一心想带着大家干出样来。”

创业路上,资金是一道坎。老旧棚体要翻新,智能设备要配套,土壤改良更是刻不容缓。就在大家发愁时,吴起县政府及时落实84.5万元惠农资金,街道办和企业支援60万元,农户自筹10.5万元,共同推进园区“改棚、改土、改技,提质增效”的“三改一提”。

如今,马湾香瓜园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9座大棚全部投入使用,安装自动放风机67套、自动轨道车67台、全自动卷帘机遥控器134套;发酵中熟堆肥720吨、发酵液肥及菌液50吨,改良土壤220亩,整个园区焕然一新。

不仅如此,2024年起,马湾香瓜园区还接入了物联网系统,地里装上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的水肥和温度情况。

汗水浇出丰收果。通过土壤改良、技术升级,金佛坪村的香瓜产业如今实现了“四降四升”:用水节省40%、化肥减了30%、人工成本降50%、病虫害损失少60%,优质果品率达到90%、亩均收益增长30%。

面对这样的成绩,雷振川并没有满足:“接下来,我还要继续钻研农业科技,优化香瓜品种,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来创业——让咱家乡的农产品走得更远,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

直播“新农活”富了“硒妹子”

记者 董剑南 通讯员 郑晓虎

9月15日,紫阳县向阳镇营梁村的茶山上,晨光熹微,雾气氤氲。茶园里,紫阳三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林红梅和团队开启直播。

“大家早上好,带你们看看紫阳的秋日茶园。好山好水孕育出口感鲜爽的富硒好茶。”镜头前,林红梅妙语连珠进行推介。看到直播间里订单量不断上涨,林红梅笑得合不拢嘴。

紫阳县拥有得天独厚的富硒资源,但早年间,优质的茶叶、山货常因群山阻隔而卖不上价。“以前秋茶下来,就盼着外地茶商能来,价格还是人家说了算。”林红梅说。

林红梅的电商之路始于2015年,一场电商培训让她捕捉到了山货出山的机遇。“搞电商不容易,可咱不缺闯劲。”林红梅说,拍摄剪辑、引流营销、网店运营,她一点点摸索入门、交流取经。后来,林红梅成立紫阳三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为紫阳优质山货插上电商“翅膀”。

当时,电商对很多农户来说还比较陌生。“去收货时,许多农户问我店在哪里,我说在网上销售,他们有些半信半疑。”林红梅说,她走村入户进行宣传动员,通过实打实的销量和收购价打消农户顾虑。

多年来,林红梅不断创新经营模式和思路,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发展订单农业,打造从农户到工厂的完整供应链,销售富硒茶、腊肉、洋芋、紫阳蒸盆子等特色农产品,助力当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10年来,林红梅让紫阳70多种富硒土特产“飞”出大山,累计交易额突破3亿元,带动3700多户农户增收。她也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硒妹子”。

地处山区,物流曾是短板。紫阳县整合物流资源,建成县级仓储配送中心。林红梅抓住机遇,积极与入驻快递企业洽谈合作,让快递物流降本增效。“物流通了,我们的电商路才算真正通了。”林红梅说。

紫阳三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建立起产品溯源体系,扫描二维码就能查看农产品从种植到包装的全过程。他们还与县里的多家茶叶企业合作,开发茶叶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互联网+农业’不只是简单地把农产品搬到网上销售,而是要通过新技术重塑农业生产、销售的全流程。”林红梅说。

除了销售茶产品,林红梅还成了茶文化的传播者。2023年,林红梅担任丝路万里行好物推荐官,带着紫阳富硒茶走进中亚五国,让紫阳茶香飘中亚。

如今在紫阳,越来越多像林红梅一样的电商“新农人”,打开手机“新农具”、干起直播“新农活”。从手机屏幕前的电商主播起家,他们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我们将持续扩大电商业务,探索更多销售渠道与合作模式,提升紫阳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让更多人了解紫阳、走进紫阳,带动更多群众持续增收。”林红梅说。

振兴之路

468bd7bd6df4aba0c75f5862f48d1971.jpeg

陕西几代小麦育种专家育成的系列小麦品种,主导了我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6次更新换代中的4次

小麦品种“西农511”自2018年以来,已在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等黄淮麦区推广近4000万亩

小麦品种“伟隆169”7年来累计推广面积超3000万亩

陕西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2322家,带动农户约334万户

陕西累计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64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74家

陕西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6.7万家、家庭农场11.1万家、省级产业化联合体200个

陕西集体经济强村增至12.3%、薄弱村降至3.1%

上个“双11”电商购物节,全省快包农产品寄递量达1253万件

去年陕西水果网络零售额突破230亿元

陕西苹果、猕猴桃、羊乳3个产业体量稳居全国首位,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4、1/3、3/5

陕西茶叶、食用菌产量和设施农业规模居西北首位

本组数据由记者 刘印 吴莎莎整理

编辑:王瑜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