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智能建造助力高铁建设不断提速

时间:2025-07-30 08:19:16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陕西:智能建造助力高铁建设不断提速

西康高铁长安轨枕场的生产车间里,6名工人操控着智能化生产线,每天产出1600根双块式轨枕

盛夏的三秦大地,高铁建设热潮涌动。记者近期从黄土高原到秦岭腹地采访看到,智能建造正成为破解施工难题的“利器”,推动陕西多条高铁线路提速建设。

在西延高铁13标段,新尚家沟隧道与既有包西铁路隧道最小间距仅28米,且需下穿南泥湾机场,传统钻爆法风险较高。“施工团队引入的悬臂掘进机铣挖技术,通过‘零爆破、低扰动’施工,搭配5G监控、智能液压台车等设备,使施工安全风险降低60%,单循环作业时间缩短至4小时,效率提升了50%。”中铁二十一局西延高铁项目负责人何学东说。

95757f00791568499fcbcbf8a1ebdfad.jpeg

这是西延高铁新尚家沟隧道的施工现场。(受访者供图)

“在二十里铺特大桥施工中,百余处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让连续梁合龙提前15天完成,印证了‘机械+智能’组合拳的强劲效能。”中铁二十一局西延高铁项目技术管理人员钟泽华说。

数字技术构建的“智慧网”,让全流程管理精准高效。中铁建工集团西十高铁站房项目经理李欣介绍,在蓝田站、商洛西站、山阳站和漫川关站等站房建设过程中,施工团队应用诸多软件对站房的结构、管线等进行详细的智慧施工模拟,有效解决了500余处碰撞问题,避免了实际施工中返工返修,提高了施工效率。

6df6315e536cf0ba6b85aabfd15e4cf6.jpeg

这是在建的西十高铁商洛西站站房。(受访者供图)

智能建造的“规模效应”也正在显现。西康高铁长安轨枕场的生产车间里,6名工人操控着智能化生产线,每天产出1600根双块式轨枕。这个承担着50.5万根轨枕供应任务的“智能工厂”,通过机械臂自动安装箍筋、机器人精准打磨模具,将轨枕尺寸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我们的智能化生产线不仅节省85%人力,日产能还提升至1600根,开累产量已突破46万根。”中铁十一局西康高铁长安轨枕场总工程师吴振兴指着实时更新的生产数据大屏介绍,每根轨枕的生产批号、检验信息都将上传数据库,实现全生命周期质量溯源。这种智能化生产模式,为西康高铁94.4%的桥隧比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延榆铁路榆林制梁分公司里,BIM技术全程指导着箱梁预制。这个通过智能认证的制梁场,运用智能钢筋加工设备、切丝凿毛喷涂机器人、智能张拉设备等先进智能化装备,使钢筋加工误差小于2毫米。

“我们构建的智慧管理中心,能实时监控生产全流程,人工成本降低71%,质量缺陷率下降80%。”中铁十一局集团延榆铁路榆林制梁分公司项目经理师保磊介绍,这里每月可生产60孔箱梁,存梁能力达114孔,为延榆铁路783孔箱梁供应提供了智能支撑。

b858c9cee65fc5909bf86028c0089a44.jpeg

这是延榆铁路榆林制梁场。(受访者供图)

陕西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陕西5条高铁自开工以来已累计完成投资1062亿元,西延高铁将于年内通车运营,西康、西十高铁将于2026年建成投运,延榆、康渝高铁将于2028年建成投运。

从隧道施工的“零爆破”到制梁场建设的“全智能”,从单工序突破到全周期管理,陕西高铁正以智能建造为笔,在三秦大地上绘制出立体交通网的新图景,让革命老区的振兴路、秦巴山区的致富路加速延伸。(记者张斌)

编辑:王瑜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