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冬季严寒难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有一支科研团队,20多年接力攻关,成功研发出适合高海拔地区的太阳能供暖技术,让藏族同胞住进了“用太阳取暖”的新居,用科技温暖雪域高原,书写陕藏情谊。
西藏阿里措勤县
最近,西藏阿里措勤县太阳能清洁能源集中供暖试点项目正在进行后期优化,在海拔4700米的高原上,当地群众将享受到集中供暖。同时,在1500公里之外的山南市曲松县,清洁能源集中供暖试点项目也迎来关键节点——大型蓄热水池顺利完工,加上已经建成试运行一年的太阳能集热场,今年冬天,曲松县城近万户居民将全面用上清洁能源集中供暖。而提供技术制成的,都是来自陕西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科研团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太阳能建筑与环境”科研团队骨干王登甲说:“前面这块是大面积的太阳能集热场,这个水池主要是把太阳能的热量,把这4万平方米的热量存在水池中,它可以过渡5-7天。目前关于布水器的技术和温度的高效分层,是我们团队在国内这个领域上的一个新的突破。”
像这样的太阳能供暖项目,目前在西藏日喀则、阿里、山南等地已有30多处。从2004年开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科研团队持续致力于解决西藏高寒气候下的供暖问题,制定了西藏首套建筑节能与采暖标准,从利用屋顶、空旷场地收集太阳能起步,逐步发展到建设大型太阳能集热场,实现室内供暖。
大型太阳能集热场
“主要做的是太阳能主动供暖,就把太阳能收集出来烧成热,加热成热水,再把它存起来,然后用到晚上,用到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加到散热器里边,暖气里边,我们就形成了一套用太阳能加热水,也叫太阳能热利用为基础的建筑供暖系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太阳能建筑与环境”科研团队负责人刘艳峰介绍。
西藏当地居民曲尼卓嘎说:“新房子到了冬季非常暖和,室内温度能达到18度以上,以后再也不用烧牛粪了,这样的房子我们住着非常喜欢。”
随着太阳能供暖系统的陆续推开,科研团队不断攻克供暖系统“高原病”的核心技术,并且围绕青藏高原极端环境、人居环境对“供暖、增湿、供养”的综合环境要求,开启在青藏高原打造零碳化、智慧化、安全可靠的新型藏式太阳能建筑。
新型藏式太阳能建筑
西藏昂彼特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郑治国介绍:“新型藏式太阳能建筑,实现了对高原太阳能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块我们是设计了大面积集热采光玻璃窗,配合了夜间厚重型保温窗帘,还有附加的阳光间,同时在建筑上采用了南北朝向动态化差异保温技术等一系列太阳能建筑节能技术。”
从“阳光取暖”到“零碳建筑”,科研团队三代人二十多年接力,在雪域高原构建了兆瓦级区域清洁供暖系统,指导建成我国首个规模化太阳能集中供暖工程——西藏浪卡子县零碳区域供暖,目前已累计在太阳能富集区推广应用太阳能供暖工程建筑面积超500万平方米。
中国工程院院士、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负责人刘加平对记者说:“围绕这个西藏高原人居环境品质提升问题,通过建筑节能的研究,然后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我们要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在这个社会发展中大概比较难以解决的这些问题。”
记者:高奇发 单琳
编辑:高思雨
审核:贾存真 廖亚平
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