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1%!
这是最新的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创造这项纪录的是陕西企业——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月15日,提到这项新纪录,隆基绿能创始人、隆基中央研究院院长李振国说:“理论上,晶硅电池的转换效率极限值是29.4%。越接近极限值,效率就越难突破。”
此前,隆基绿能依托科技创新,成功攀上了全球光伏技术的顶峰,闯入“无人区”——
2022年11月,隆基绿能创造26.81%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成为首家刷新该领域世界纪录的中国企业。
2024年5月,隆基绿能将这一纪录提升至27.3%,随后又连续突破27.4%、27.52%、27.63%,最终达到27.81%。
在追求极限的路上,为何如此执着?
“电池转换效率是光伏行业的标志性数据,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能为下游节约5%以上的成本。”李振国说,希望每一寸、每一点阳光都能被最大化利用。
这场收集阳光的极限竞逐,意义何在?
约20年前,多晶硅以成本优势牢牢占据光伏市场的“C位”。转换效率更高的单晶硅却因成本高昂,令众多企业望而却步。
“对比转换效率,多晶硅约13%,单晶硅则高达24%。”李振国说,2005年,生产单晶硅的非硅成本1公斤达300元,切一片硅片的成本约5元至6元,降本增效是关键。
锚定创新持续发力,隆基绿能通过多次加料直拉法、金刚线切割等技术,实现单晶硅生产成本大幅下降,效率显著提升。2020年,生产单晶硅的非硅成本1公斤下降至20元,切片成本下降至0.3元。
从此,单晶硅站上了“C位”,成为市场主流。全球光伏产业竞争格局也由此发生改变——
“曾经,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受制于人,原材料、装备、市场都处于‘三头在外’。”西安市先进制造业协会会长蔺建文说,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一“牛鼻子”,中国光伏产业实现了从落后到跟跑再到领跑的转变,技术进步的速度大大超出预期。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已稳坐全球“头把交椅”,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一张“中国名片”。
伴随着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壮大,隆基绿能一路成长,不仅成为全球光伏行业的龙头企业,还成为引领光伏行业科技创新的“领头羊”。
在隆基绿能的带领下,陕西加快打造具有特色的光伏产业发展格局,聚集了30多家光伏制造企业,形成多晶硅、光伏玻璃、金刚石锯线等产业,年产值超千亿元。
“因隆基绿能的快速崛起,陕西光伏产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全产业链,先后涌现出天宏瑞科、杨凌美畅、彩虹新能源等一批优秀企业。”蔺建文说,当前,光伏行业竞争加剧,进入新一轮周期更迭。以隆基绿能为龙头的光伏企业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推动中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由隆基绿能主持完成的“高效低成本太阳能单晶硅片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攻克了光伏单晶硅片制造关键技术,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隆基绿能不断把若干个不可能变成可能,最终把这些‘一小步’变成前进路上的‘一大步’。”隆基中央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科学家徐希翔说,创造世界纪录只是第一步,把纪录转化成产品才是关键。
目前,隆基绿能拥有超千人的研发团队,构建起从首席科学家、科学家到各领域专家的完整人才体系,能快速将技术导入生产经营,形成了技术、产品领先的惯性。
34岁的陈瑶是隆基绿能项目经理,主要负责BC技术原型技术开发。
“BC技术的核心是把电池结构全部集中在光伏板背面,难度巨大,但发电效率更高、可靠性更好。”陈瑶说,通过技术创新,团队将BC技术这项光伏产品里的“奢侈品”变得既经济又实用,让其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
今年,随着BC技术二代产品全面量产,陈瑶投入到新一代技术研发中。她说:“艰难的路没人会选。但在隆基绿能,越是艰难,越能激发出团队向‘无人区’探索的内驱力。”
前不久,经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认证,隆基绿能自主研发的晶硅-钙钛矿两端叠层电池转换效率达到34.85%,再次刷新该领域世界纪录。
“作为下一代超高效太阳能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理论极限效率高达43%。”徐希翔说,在单晶硅技术越来越接近极限值的情况下,隆基绿能提前布局,探索叠层技术的更多可能。刷新世界纪录的更大产业意义在于降本增效,为降低度电成本提供更大空间。
为放大每一缕阳光的价值,隆基绿能持续增加经费和人才投入,设立隆基中央研究院,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研发投入持续多年位居全球光伏企业之首、占比一直稳定在5%至7%。
在位于西安总部的隆基绿能展厅,一个燃烧的“太阳”,一个蓝色的“地球”,相互呼应。“善用太阳光芒,创造绿能世界”一直是隆基绿能的初心和使命。
“让所有人更便利地使用光伏、使用清洁能源,让绿色能源融入生活中每一处细微角落,真正做到触手可及、便捷随心,这就是我们下一个25年的任务。”今年初,在隆基绿能25周年纪念演讲中,李振国说。(记者 苏怡)
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