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陕西省神木市店塔镇店塔村考古发现一座汉代积炭墓,出土了一批陶、铜、铅、玉、骨及漆木器,级别较高。
村民平整宅基地时
暴露出少量木炭并发现玉璧
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6期发表的发掘简报,2024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发现于陕西省神木市店塔镇店塔村的一座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为一座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土圹木椁积炭墓,出土了一批陶、铜、铅、玉、骨及漆木器,级别较高。考古发掘项目领队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胡春勃。
店塔村位于窟野河与丘陵自然形成的南北向狭长地带,南距神木市约17千米,发现的古墓葬西距窟野河约700米。墓葬四周为居民自建房,南北有约5米的高差,村民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取土平整宅基地时暴露出少量木炭并发现1件玉璧后停工。现场取土后形成垂直断面,断面顶部可见0.3~0.8米厚的现代垃圾,距现代垃圾层深约3.4米处发现有木炭。
勘探得知,发现木炭的地方为该墓葬椁室底部西南角。2024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在发掘过程中于椁室上方、距墓葬开口深0.7米处的填土中发现一处石板围砌遗迹。
平面呈“甲”字形
墓室内仅有木椁未见木棺
该墓葬为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土圹木椁积炭墓,南北向,平面呈“甲”字形,由墓道、封门及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墓葬北端偏西处,底部东侧发现有流水冲刷痕迹。
封门位于墓道内南侧。顶部被村民窖坑破坏,其内用大小不等且不规则的条石顺向填塞,条石向西南方向挤压坍塌,部分石块滑落进椁室内。
墓室位于墓道南侧。平面呈横长方形,北壁竖直,东、西、南三壁上设有两层台阶。葬具仅发现有木椁,未见木棺。
木椁位于墓室中部偏北,北壁紧贴墓室北壁,用枋木叠砌,保存极差,木质纤维较粗,似为松木,均呈浅褐色。其构筑方法为先在墓室底部铺垫一层木炭,其上放置椁板,再在椁盖板之上覆盖一层木炭。
椁底板用木板横铺,椁侧板用枋木堆砌而成,盖板规格与侧板相同,盖板和底板两端均与侧板齐平。木椁侧板与墓室之间填充有木炭,其余部分用填土夯实。
随葬器物均出土于椁室内
填土中发现石板围砌遗迹
随葬器物均出土于椁室内,主要集中分布于东北部,大多为青铜器,器类有食器、酒器、车马器等,其次为罐类陶器,另有铅条1件、骨方块4件及漆器1件;东南角仅有铜环1件;西北角仅发现铜灯1件;西南部有铜器3件、玉器5件及木箱1件,木箱周围散布有一些青铜装饰,其内发现有漆盒2件及铜钱15枚。因椁室坍塌,陶器和部分铜器破损严重,且漆器腐朽严重,无法提取。另在椁室中部铜盆内发现有动物残骨及椁室东北角有一处摆放整齐的动物残骨。
发掘过程中,在椁室上方、距墓葬开口深0.7米处的填土中发现一处石板围砌遗迹,其平面近长方形,南北向,由2块盖板、7块侧板及2块底板围砌组成,盖板之上覆盖有2块绳纹板瓦。石板围砌遗迹内出土有陶罐3件,均倒置。
随葬器物共55件组,青铜器种类繁多其中包括车马器,质地有陶、铜、铅、玉、骨及漆木六类,除3件陶罐出土于石板围砌遗迹内,其余均出土于墓室底部。
使用积炭应是延续了
高等级贵族礼制丧葬习俗
据介绍,店塔村汉墓是陕北地区发现的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座积炭墓。该墓葬未出土纪年文字资料,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推断,该墓年代应在西汉中期后段,即汉昭帝至宣帝时期。
考古人员认为,店塔村汉墓与关中地区时代相近的具有列侯墓葬典型特征的“利成”汉墓墓葬形制较为接近,均由斜坡墓道、封门或门屏及带多层台阶的墓室组成,且都发现有木椁,并采用相同的四角溜放木炭的埋葬形式。因此认为,该墓葬与同地区其他墓葬相比,级别与关中地区的列侯墓更为相近,并且具有获取大量木材和木炭资源的财富实力。使用积炭应是延续了高等级贵族礼制的丧葬习俗,并非身份地位的象征。
考古人员认为,店塔村汉墓是河套地区北部一处具有“汉文化”内涵的重要发现。墓葬所在的神木地区,西汉时期为朔方刺史部上郡与西河郡的东西交界处,亦是北临秦长城的南北边关,武帝时期西河郡完全归入汉王朝统治,至宣帝时期单于内附,北方边郡得以稳定发展。1985年在店塔村汉墓以南30米处曾发掘另一座汉墓,出土1件西汉时期彩绘青铜雁鱼灯(陕西历史博物馆藏)。考古人员认为,两座高规格墓葬的发现,结合历史条件足以说明至少在汉武帝之后的一段时期里,此处周边应该有城的存在。 (记者 马虎振)
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