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陕西各大高校校园里,一场场招聘会如期而至,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牵线搭桥。记者通过走访多场招聘会观察到,如今的就业市场有了明显变化。
求职者心态变得更加积极
考公考编失利后,王丽及时调整心态和择业方向,与家人商议后,决定走向招聘市场,换一条人生赛道。
“不能再这么耗下去了,要先找到一份工作。”6月28日,王丽告诉记者,自己毕业于西安工业大学会计专业,虽然本科学历不占优势,但目前会计专业的就业前景还行,可以先就业再择业。
王丽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在当前的就业市场具有一定代表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受多重因素影响,求职者心态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求职者“主动求变”。
升入大四,西安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习翔早早就为自己规划了求职路——暂不考虑考研和考公考编,多跑招聘会争取找到一份工作。
今年春招季,习翔主要奔波于学校和招聘会“两点一线”。“各类专场招聘会非常多,提供的岗位也丰富。我要拓宽自己的求职渠道,在多个赛道找机会。”7月4日,习翔告诉记者,目前他已接到录用通知。
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与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的叠加效应冲击下,就业市场的竞争更显激烈。今年的就业市场上,许多高校毕业生求职较以往更加主动,选择也更加多元、更为现实。
“往年会有部分学生选择缓就业,但今年我们明显感受到学生的求职意愿更加强烈。每次推送招聘信息,大家都积极回应,不愿落下每一场招聘会。”西安石油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赵子彤说。
招聘条件和待遇变得更加多元
近期,刘文娟代表公司已经跑了好几场招聘会。“今年,我们加大了校园招聘力度,选人标准也更加多元。”她说。
刘文娟是咸阳科源新材装备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她告诉记者,相较于学历,企业更看重求职者的个人能力,希望招来的人能够尽快上手工作。
今年招聘会上,许多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认知更加清晰,不再唯“学历论”“薪资论”。“务实”成为就业市场的关键词。
春招季以来,陕西天度云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李立群连续参加了多场招聘会。据他观察,各家企业对于求职者的硬性条件不再设非常具体的标准或者“门槛”。
“现在,年轻人更看重职场氛围。对于薪资多少、休假如何等现实问题,求职者在面试的时候都会直言。”刘文娟坦言,既然求职者侧重点变了,那么用人单位要想留住人才,理应转变选人用人模式。
“我们会将‘朝九晚五’‘法定双休’这些内容直接标注在招聘海报上,这也符合年轻求职者的期许。”7月11日,陕西坐标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更加多元的招聘条件和待遇让用人单位受到广大高校毕业生的青睐。“如今,企业招人靠的不仅是硬实力,还有软实力,可以说既要用‘薪’更要用‘心’。”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武艳介绍,工作与生活环境、职业发展通道等都是求职者关心的重点。用人单位将这些更加人性化的内容凸显出来,体现了揽才留人的诚意。
就业服务变得更加精准暖心
下了宿舍楼就有“就业工坊”,走出宿舍楼就有就业服务驿站。如今,在西安航空学院,学生可“零距离”享受便捷高效的就业指导服务。
“学校通过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全面、精准的服务保障,同时将公共服务融入学生日常,确保他们能及时获取就业信息。”西安航空学院就业服务驿站负责人白博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陕西已建成高校就业服务驿站66个。为优化就业服务,促进人才和企业精准匹配,省人社厅明确提出,常态化开展就业公共服务进校园活动,今年底基本实现高校就业服务驿站全覆盖。
让就业服务变得更加精准暖心的不只有办在学校里的就业服务驿站。今年招聘季,“开”进校园的招聘会也与以往不同。
记者观察到,相较于往年,今年的大型综合类招聘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专场招聘。
接受采访的多名人社系统工作人员表示,紧扣高校专业设置,“小而精”的专场招聘不仅让求职者更容易找到合适职位,还让用人单位感慨“选人更精准”。
就业服务载体在变化,服务方式也在“与时俱进”。AI简历修改和模拟面试、刷脸求职……在陕西各个招聘现场,出现了越来越多依靠科技手段的就业服务项目。
从宏观层面来看,陕西稳就业的政策组合拳更加有力。
“一方面,我们加力出台增量政策;另一方面,我们落实落细存量政策。”省人社厅厅长蔡钊利介绍,陕西已出台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工作10条措施,并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和人社惠民政策清单。
蔡钊利表示,省人社厅将实施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信息对接,依托660个“家门口”就业服务驿站,为求职者提供精准暖心的就业服务。
(记者 周明)
编辑: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