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陕西快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文龙——竹板声中说春秋

时间:2025-05-15 08:15:14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文化中国行丨陕西快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文龙——竹板声中说春秋

刘文龙说

11bf4faa57b8209764eba5cb1ca99112.jpeg

刘文龙向记者展示快板《古城西安》。

5月9日,说起与快板的不解之缘时,85岁的陕西快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文龙眼中跃动着少年般的光彩:“我表演的第一个快板作品是谢茂恭创作的反对旧式婚姻快板《秀女结婚》。那时我才11岁,拿着锯条板跟着大人走街串巷说快板。”

刘文龙20多岁时师从陕西快书创始人刘志鹏,30多岁与搭档走上全国曲艺舞台推广陕西快板。几十年来,刘文龙将心血都倾注在陕西快板的发展与传播中。

如今,刘文龙已是耄耋之年,依然笔耕不辍。“我还有一个心愿,希望能为陕西快板的发展留下翔实的记录。”刘文龙说。

板声流芳焕异彩

作为非专业出身的曲艺人,刘文龙常常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学生:“要创作就要博学,多看书、多观察、多实践,了解社会各方面的人和事,向其他艺术门类学习,汲取营养。”

从小就跟着自乐班学习拉胡琴的刘文龙,对戏曲、音乐有着天然的敏感度。1958年,他高中毕业后进入西安人民搪瓷厂成为一名工人。“那时,厂里有秦腔眉户团、魔术团、铜管乐队等,我很快就成为剧团乐队首席。”刘文龙说,为了学习更多知识,他报考了大学的中文函授课程,积极参加文化馆、工人俱乐部的各种学习班,为以后的艺术探索打下了基础。

“1963年,在一次演出中,我偶遇了当时已是名角的刘志鹏,拜他为师。”刘文龙说。之后,刘文龙开启求艺之路,相声的“包袱”、山东快书的“俏口”、陕西方言笑话的说唱,都被他“熔铸”成陕西快板的新声。

1976年,刘文龙与搭档杨宽心第一次进京演出陕西快板《画乡赞》。1980年,全国职工曲艺会演上,刘文龙创作并与搭档朱志杰表演的快板《买脸盆》,再一次将陕西快板推向全国。刘文龙先后创作了300多篇快板和各种曲艺作品,演出数千场。

从荣获“群星奖”的《古城西安》到荣获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的《逛夜市》,从住院期间毅然去为陕南水灾募捐义演到在煤矿采风时为工人即兴演出一个多小时……日积月累中,陕西快板在形式多样的曲艺界闯出了一片天地,刘文龙被授予“职工艺术家”称号。

退休后,刘文龙全身心投入到传播陕西快板的事业中。他积极组织陕西快板汇演、培养陕西快板接班人、为陕西快板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我对各种艺术热爱的小溪最终流进了快板的大河。”刘文龙说。

百年声腔孕新竹

从民国时期的民间艺人王老九、谢茂恭用快板反映百姓生活、表达人民心声,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陕西快板发展的鼎盛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后陕西快板新生力量的崛起……说起陕西快板的发展历程,刘文龙如数家珍:“陕西快板起源于陕西关中一带,由民间顺口溜演变而来。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一尊石碑上,就记载了清代光绪年间快板在民间盛行的景象。”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陕西快板,多年来,刘文龙教授表演技艺,收集整理陕西快板的文献资料。如今,陕西快板的第四代、第五代传承人已经接过了接力棒,成为曲艺界的中流砥柱和新生力量。

“2011年,陕西快板被评为省级非遗项目,所有快板人都很受鼓舞。紧接着,我们就开始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刘文龙说。寻找百年以上发展历史的文献记载、组织开展大量活动以扩大影响力、收集整理老艺人的影音资料……在连续两次申报并最终获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后,刘文龙喜极而泣。

“我有三个心愿:一是为陕西快板申请国家级非遗,二是帮我的老搭档卢向阳出版他的长篇快板作品,三是为陕西快板写一本书。如今,前两个心愿已经完成了,第三个正在进行。我希望能将陕西快板的发展历程记录下来,让这项非遗有源可溯、有根可循、有脉传承。”刘文龙说。

记者 柏桦文/图

编辑:韩睿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