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农在陕西洋县蓝莓实业有限公司的有机蓝莓示范园采摘蓝莓(资料照片)。 记者 张佳仪摄
县域经济发展中,农业县如何进阶?
求解这道必答题,陕西给出了一个思路:做足做好特色产业文章。
县域经济的本质就是特色经济。据陕西省统计局统计,陕西划分的26个农业主产县,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特别是16个特色农产品县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4.5%,高于县域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
数据印证,陕西农业县的“特色”潜能正在释放。近日,记者通过实地采访,感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
■ 深挖本土资源
提及猕猴桃,大江南北的人首先想到的是陕西,因为全世界每4个猕猴桃中,就有一个产自陕西。
而在陕西,提及猕猴桃,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周至县,因为这里被誉为猕猴桃之乡。
5月7日,记者驾车行驶在周至县,沿途成片的猕猴桃园映入眼帘。翠绿的枝叶间,淡黄色的猕猴桃花竞相绽放。
“当前,周至县正开展‘九大提升工程’,举全县之力发展猕猴桃产业。”周至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个别农户开始尝试种植猕猴桃,到成为世界上知名的优质猕猴桃集中生产基地,周至县依托的是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
如今,周至县猕猴桃种植面积已超40万亩,综合产值突破90亿元。猕猴桃产业成为带动周至县域经济跃升的支柱产业。
立足独特资源,千阳县在全国率先推动矮砧苹果苗木培育的变革。
“矮砧栽培模式省水、省人工、省肥、省土地,亩产是乔化种植产量的3倍至4倍,符合现代果业发展和升级的方向。”4月29日,宝鸡新时代苹果研究院院长李丙智介绍。
千阳县是苹果优生区,也是中国矮砧苹果技术苗木发源地。
锚定“矮砧栽培模式”这一未来果业发展趋势,千阳县采用“龙头企业+村集体+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建园代管、村集体整合土地参股经营、家庭农场承包生产等模式,提升改造老旧果园,打造集中连片高质高效果园,建成矮砧苹果园13万亩、苗木繁育基地3万亩,年产优质苗木3000万株。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洋县聚力打造全国一流的有机产业集群和优质有机产品供给基地。
4月24日一早,在陕西洋县蓝莓实业有限公司洋州街道东联村有机蓝莓示范园,该公司办公室主任李秀华正忙着将刚采摘下来的有机蓝莓装箱发往深圳。
“我们每天采摘的蓝莓当天就能卖完,平均每斤的市场零售价比普通蓝莓价格高20元到30元。”李秀华说,蓝莓卖得这么好,多亏了“有机”这张“金名片”。
洋县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畔,是闻名世界的朱鹮之乡。依托朱鹮保护地的生态资源优势,洋县全力竞跑有机产业赛道。
截至目前,洋县有机基地面积稳居全省第一。全县累计认证有机产品15大类110多种。
特色产业,就是以“特”制胜的产业。近年来,陕西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国家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9个,居全国前列,包括猕猴桃、苹果、羊乳、木耳、茶叶在内的“土特产”正成长为富民强县的“大产业”。
周至县广济镇桑园村猕猴桃园(资料照片)。
■ 放大特色优势
“通过引进新品种、钻研新技术,千阳县形成了以‘矮砧大苗、格架密植、水肥一体、轻简作务’为核心的苹果集约栽培‘千阳模式’。”李丙智说。
打造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放大“特”的优势至关重要。
千阳县探索出自己的路径:坚持西农育种、千阳扩繁,杨凌研发、千阳转化。
千阳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成立千阳苹果种苗研究院,李丙智以及马锋旺、赵政阳等中国苹果首席专家进行攻关。依托龙头企业,千阳县建成省内唯一的县级苹果病毒检测中心,突破苗木繁育难题,构建起集砧木圃、品种采穗圃、大苗繁育圃于一体的商业化无病毒育种体系,创造“当年见花、次年挂果、三年丰产”的苹果生产新纪录。
针对国内苹果品种单一问题,千阳县先后组培和引进新优品种110多个,出资3500万元买断“瑞香红”“秦脆”“福丽”“福久红”4个新特优品种生产经营权,在全国推广种植面积20万亩。
目前,千阳县年产苹果苗木3000万株,占全国72%、全球25%,新疆、西藏、甘肃、山西等地的矮化苹果苗木80%来自千阳县。
强化“特”的优势,周至县同样把目光放在了优化品种、提升品质上。
依托猕猴桃最佳优生区的优势,周至县开展猕猴桃品种选育,为培育出优质品种,甚至把猕猴桃种子送上了太空。利用“飞天”种子,周至县培育出高产、早熟、抗病等性状优良的猕猴桃种质。
周至县先后培育出新优猕猴桃品种10余个,其中“翠香”“秦美”成为当前全国主栽猕猴桃品种,深受消费者喜爱。
“洋县始终把有机产业作为‘一县一策’的首位产业,坚持每年动态建设有机生产标杆示范基地10个、有机产品标杆示范加工生产线10条。”洋县有机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肖向东介绍。
为打响有机品牌,洋县设立专项资金,精准招引企业,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理工大学、陕西省水稻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合作,建成洋县有机(绿色)产业专家工作站,开发专利技术56项、科技成果30项以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38项。与此同时,洋县引进中国科学院团队,聘请农业专家、乡土人才,围绕种植养殖技术、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农业农村政策等内容,开展“量身定制”式培训,提升生产经营管理能力。
立足优势,巩固、强化优势,陕西在省级层面出台政策举措,加强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开展产销精准对接,全力支持各县特色产业发展。
矮砧密植的千阳苹果获得丰收(资料照片)。
■ 延伸产业链条
“近期,我们正在对接果蔬汁加工企业,进一步壮大产业链。”千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红忠说。
做强做优特色产业,提升产业能级。千阳县实施苹果后整理“12533”工程,构建涵盖苗木组培繁育、果品分拣、精深加工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把产品卖向全国的同时,在全国推广“千阳模式”。
千阳县组建苗木、品种、架材、滴灌、栽苗、建园、物资、管护全环节服务的集成服务输出联盟,建成全国首批共享农民田间学校、千阳苹果田间大学,提供规划设计、苗木供应、格架滴灌配备、标准建园、田间管护等改园建园“交钥匙”服务,累计为延安、甘肃等地培育职业果农10万名以上,培育300多名千阳苹果师傅到全国各地提供技术服务,向15个省60个市(县)推广矮砧苗木技术,带动全国发展矮砧果园517.5万亩。
时下,在山西省晋城市,采用“千阳模式”打造的万亩高标准苹果园项目正在建设中。
“该项目所用的矮砧苹果苗木以及施肥改土、格架系统等技术服务均由千阳县的企业提供。”杨红忠介绍,“韩国、吉尔吉斯斯坦以及我国各地采用‘千阳模式’建园的面积已达100万亩。”
提高产业附加值。陕西双亚粮油工贸有限公司在洋县深耕多年,主导开发出黑米茶、黑米代餐棒等深加工产品共8大类72种单品。
“依托‘洋县黑米’区域公用品牌,我们公司2024年的销售额突破了1.5亿元。”该公司总经理周亚刚介绍,“最近,公司团队正在研究私域直播推广。”
聚焦有机产业、粮油蔬菜、果业中药材等重点产业链,洋县实施了科技创新、生产标准化、农产品加工增值等10大行动,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并引进北大荒集团等企业投资建设有机黑米高端饮品生产线、有机米粉肽加工等项目,打造朱鹮梨园景区、八里关镇漫花山庄等一批农旅融合发展项目。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资源优势,聚力打造5种至10种核心品牌产品,并以数字经济为方向,提升互联网、电子商务应用能力,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打造中国‘朱鹮’有机品牌商贸中心和西北地区有机产品集散中心。”肖向东说。
周至县同样在全力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培育形成猕猴桃产业、种植、花粉、贮藏、加工、营销、包装、职农、电商直播等协会;建成贮藏冷库2680余座,20余家深加工企业开发出猕猴桃果酒、果汁、果醋等产品,猕猴桃深加工能力占陕西省的90%,全国80%的猕猴桃果干产自周至县;县域内20多家包装企业、470多家电商企业、10余家出口企业以及过万户微商,合力构建起遍布国内外的销售网络,让周至猕猴桃远销20多个国家。
无论是周至县、千阳县还是洋县,都只是陕西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跃升的生动缩影。
从单一产品到成链发展、从单个企业到产业集群、从低端产品到高附加值产品,陕西的特色产业正沿着这样的路径日益壮大。(记者 杨晓梅 孙丹 张佳仪)
记者手记
让县域特色产业“百花齐放”
孙丹
产业兴则县域兴,产业强则县域强。
陕西实施“一县一策”,各县明确发展定位,专攻特色产业,目前已形成多个农业强县、旅游名县。这些实践证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和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带动区域经济整体提升。
无论是千阳苹果还是周至猕猴桃、洋县有机产品,它们的蓬勃发展皆以当地的资源禀赋为依托,它们的发展路径也为其他县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借鉴。
发展特色产业,应将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各县应精准定位自身特色、优势,立足自身产业基础,瞄准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探索产业发展路径,促进传统产业向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转型,培育具有区域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发展特色产业,应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陕西的多个县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当家产业的同时,通过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持续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火热的乡村游说明,康养度假、休闲露营、生态旅游等新业态正不断提升陕西县域产业附加值及吸引力。当然,未来县域特色产业融合之路还需科学规划,要保护好特色产业的“金字招牌”,让新业态“长红”。
发展特色产业,还需优化服务环境。聚焦为县域产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制定完善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和实施细则,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针对县域产业发展人才瓶颈,各地应重视返乡人才资源,为人才回归、项目落地等提供便利。
随着陕西各县向特色产业发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画卷将越绘越美。
数据链接
2024年
陕西县域83个县(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6810.03亿元
同比增长6.4%
陕西26个农业主产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974.19亿元
同比增长6.5%
陕西苹果、蔬菜、畜禽肉类、茶叶、中药材、猕猴桃、乳制品、食用菌8条省级重点产业链综合产值达
6480亿元
同比增长5.8%
带动发展26条市级超百亿、131条县级超十亿的特色产业链
陕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8199元
同比增长7.1%
(记者 杨晓梅整理)
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