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回响 | 南沟村:圪梁梁上“绣”新景

时间:2025-04-29 10:37:02  来源:群众新闻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温暖的回响 | 南沟村:圪梁梁上“绣”新景

张忠介绍,引导村民逐步改用矮化密植模式,正是南沟村苹果产业的发展方向

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 ——习近平

南沟村:圪梁梁上“绣”新景

群众新闻记者 赵杨博 陈志涛 耿杨洋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白雪 安塞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志林

e15e11a98b27bfe42eeee80a5f11cf48.jpeg

春日的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山川秀美,生机勃发。

在矮化密植苹果栽培示范园,村民们拉来了一车车羊粪,为果树施足优质肥料。乡亲们齐心协力,疏枝、防虫,为丰收下足功夫。

在生态景区,农文旅项目推陈出新,融合红色研学、农耕文化、观光展演,让游客体验别样的陕北风情、汲取奋进的精神力量。

……

2022年10月26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沟村。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

谆谆嘱托,言犹在耳。

南沟村的乡亲们传承红色基因,发扬优良传统,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坚定发展苹果产业,积极推进农文旅融合,把乡村振兴从一张蓝图变成一幅实景,不断续写更富、更强、更美的“南沟故事”。

942b78e3c0a8b553e4c73ded5ed27d61.jpeg

景色秀丽、绿意盎然的南沟村(资料照片)。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邓志宏摄

发展有了“主心骨”

4月8日,站在南沟村村史馆观景台上极目远眺,千亩苹果栽培示范园里新绿涌动,连片的油菜花像金色的海洋,蜿蜒的村道串起农家小院、生态景区,行人如在画中游。

若非村史馆里那些泛黄的老照片,人们很难将眼前这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村庄,与昔日破败的样子联系起来。

“过去,出行靠走、通信靠吼,打下点粮食不好卖;窑被雨下塌了,没钱箍窑;村集体没收入,村上什么事都不好办、办不成。”66岁的南沟村村民高翔还记得以前的穷光景。

痛则思变!

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下,南沟村邀请“走出去”的能人回到村里。在村两委换届时,共产党员、致富能人张润生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乡亲们把信任给了我,我就得扛起来。”张润生说。

村党支部敢担当、能干事,南沟村发展有了“主心骨”。

第一关是住房。彼时,南沟村村民居住分散,不便管理。集中安置政策一出,村民们却犯了难:“自家菜园子能不能保住?”“平房院子比窑洞小咋办?”“拿不出钱咋弄?”……

村上日日开会、夜夜讨论,一一回应群众的诉求,最终敲定了一份大伙儿满意的方案。

“随后新房全部建成,并配套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南沟村村委会副主任张忠说,“住房问题彻底解决了,让村民深刻感受到村党支部的‘主心骨’作用。村党支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那时,村民建设村庄的热情高涨,从南沟村走出去的企业家张维斌深度参与家乡建设。村党支部与企业合力,不仅帮村民建房,还把眼光放长远,加固了淤地坝,修整了被冲毁的农田,拓宽了通村路,铺设了果园生产道路。”曾在南沟村驻村的安塞区沿河湾镇人大主席张光红回忆,“这个过程就像养一个娃娃长大,倾注了太多心血。我们决不允许它再回到过去的贫困面貌。”

为了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2022年以来,南沟村修建塞北牧场栈道,改造观景台,提升道路等级,建设南沟、魏塔、石峡峪环线国家森林储备项目,实现景在村中、人在景中。

80多年前,共产党员张思德在距离南沟村10多公里的洛平川村牺牲。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

南沟村人从小就听张思德的故事。近年来,村上吸纳党员干部、退役军人、热心村民组建张思德文明服务队,提供产业技术指导、矛盾纠纷调解、政策法规宣传、安全隐患排查、人居环境整治等服务,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70岁的独居老人李鹰是张思德文明服务队的重点关照对象。“我没儿没女,有一次买了洗衣机,村上的服务队给我捎到家里,还帮忙安装好,比亲人还亲。”李鹰抹着泪说。

如今的南沟村,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正以奋进之姿大步向前。

苹果映红产业链

4月8日,夕阳西下,40多岁的赵生生结束了果园里一天的劳作。稍作休整,他回到果园旁的小屋准时直播,与粉丝“云端”相约。

“我家的苹果特别甜。大家放心,苹果品质没有问题……”直播间里,赵生生与粉丝热情互动,向天南地北的网友介绍家乡的苹果,积攒了不少人气。

“虽然现在离苹果成熟还早,但我坚持每天直播,跟大伙儿讲讲果园的变化。”作为“新农人”,赵生生脑子活泛,在村里率先搞起了电商直播带货。

从零起步,赵生生渐渐摸索出了门道。仅一年时间,他的粉丝量就涨到了12万,在线观看人数也比较稳定。

赵生生的父亲赵永东种了半辈子苹果,是远近闻名的“土专家”,曾对儿子的销售方式不屑一顾。

“现在,老爸总夸‘还是年轻人有办法’。与线下把苹果批发卖给客商相比,我在线上销售,价格能翻番。去年,我们家一半以上的苹果都是在网上卖的,综合收入比以前多了三分之二。”尝到线上销售的甜头,赵生生喜上眉梢。但他没有瞧不起父亲的老办法,他知道,只有种出好苹果、树立好口碑,才能在市场上长久立足。

翻地挖坑,更换果树品种,学习新的管理手段;收购苹果,带动大伙儿增收;注册商标,打响南沟苹果品牌;和有意愿的村民一起搞直播……赵生生在果园里耕耘着,黝黑的脸上写满了做大产业的雄心。

从赵永东到赵生生,红彤彤的苹果承载着南沟村人的致富梦。

以前,南沟村的果园不成规模,种粮是南沟村人的主流选择。

思路一变天地宽。

“村干部带着村民代表去各地调研考察,认为我们村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发展苹果产业,调整主导产业势在必行。苹果产业还能和文旅产业融合,做出更大文章。”张润生说。

这些年,村民陆续种上了苹果树,经营起果园。如今,全村已种植3160亩果园,户均10亩,几乎家家户户的营生都与苹果挂钩。

苹果种植,精细化管护是关键。

“村里配套修了水坝、水塔和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收集雨水、精准滴灌一点都不耽误。”张润生说,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村民还学会了用“豆菜轮茬”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用防草布代替除草剂,用杀虫灯取代杀虫剂,在果园里架设防雹网……

南沟村还推广机械化作业,大幅提升了果园管护效率。

“我们购置了打草机、旋割机、打药机……”张润生掰着手指头讲解,“就拿打草机来说,1台机器干活的效率,顶10个人都不止。”

精细化管护、机械化作业,让南沟村挑起了农业现代化这根“金扁担”,果园效益越来越好。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沟村。他指出,陕北的气候、光照、纬度、海拔等非常适宜发展苹果种植,加上滴灌技术、矮化种植技术、选果生产线等不断发展,就地卖出,销路不愁,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

南沟村通过村企合作,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矮化密植苹果栽培示范园和生态农业示范园,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在苹果产业等的带动下,2024年,南沟村人均年收入达2.2万元,是2014年的近8倍。”张润生介绍。

又是一年春风劲。

4月8日,在矮化密植苹果栽培示范园,村民们热火朝天地开展“以旧换新”。

“我们要换的,是示范园里的老树、病树、效益不好的树,给丰产丰收打牢基础。”张润生说,全村计划用3年时间,逐步完成800亩果园的改造任务。

以改造为契机,南沟村同步推进村民自有果园的更新。

村民自有果园大多栽种乔化树,树冠高大,管护时得搭上梯子,再加上地块分散,行距、株距不规整,不利于机械化作业。

“相比之下,矮化密植栽培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果树分布均匀、高度适中,便于推行机械化,关键是亩产还能翻倍。”张忠介绍,引导村民逐步改用矮化密植模式,正是南沟村苹果产业的发展方向。

“更新老果园,要算长远账,要舍得投资。”赵永东盘算着,老果园、老品种一年不如一年,但换成“维纳斯黄金”等5个新品种后,收入将一年比一年高。

“算明白这笔账,我就决定把十几亩果园更新了。周围几户都跟着我行动起来。”赵永东顿了顿说,“致富路上,大家的劲头儿都足着嘞。”

“总书记的话儿我记心间,感觉到心里实在暖。要给子孙后代往下传,幸福的生活比蜜甜……”赵永东哼唱着自编的歌谣,声音飘荡在沟峁间。

老乡吃上“文旅饭”

春意融融,延安中小学上千名师生走进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农耕文化研学之旅。

来南沟村看什么?

亲近土地,体验农耕劳作的乐趣;参观智能选果设施,感受现代农业的智慧高效;走进村史馆,了解一个陕北的小村庄怎样迈向乡村全面振兴……

从陕北的变化就可以看到中国的变化。

“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曾是南沟村村民挥之不去的“黄色哀愁”。现在,南沟村以生态优先,走出一条以红色文化为魂、现代农业为基、文旅融合为径的发展之路。

在张维斌、张润生等人推动下,前几年,延安惠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流转了南沟村2.2万亩土地,建设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

“当时聘请专业的建筑设计院为南沟村量身定制整体规划,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张光红介绍。

“起初,我们在地里撒下格桑花的种子。花开时,车辆沿着村道排到5公里外,每天有上万名游客慕名前来观赏。”张润生说。

绽放的格桑花让南沟村叩开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大门。随后的故事,如同格桑花一般,愈发绚烂耀眼。延安惠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南沟村携手开发南沟景区。

近年来,苹果节、樱桃节、油菜花节接踵而至;夜间灯光秀、篝火晚会、杂技创新演出层出不穷;植物迷宫、塞北牧场、沙地摩托等项目轮番上阵……南沟村深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黄土风情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做到月月有活动、四季皆热闹。

延安惠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魏艳介绍:“南沟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有国家3A级景区、陕西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近年来,我们充分挖掘南沟村的红色资源与农耕传统,打造沉浸式研学平台,通过红色剧目展演、农事体验等特色研学活动,让师生在实践中感悟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

南沟村是一个鲜活的思政课堂。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涌动着蓬勃的生命力;每一位扎根乡村的实干家,都是学子的良师。

从荒山荒坡到满山花果,从贫困到富足,南沟村的变化从何而来?这两年,不少高校学子来到南沟村,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课。青年们用镜头捕捉、用笔触记录,深入调查研究,从陕北高原的千沟万壑和老乡们的奋斗笑颜里,看到了“国之大者”。在感召和鼓舞下,他们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革命老区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在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下,不少黄土地上种地的“好把式”成了农艺讲师。在传统文化体验项目中,有才艺的村民当起剪纸、民歌课堂助教。

“同学们知道南沟苹果格外香甜的奥秘吗?了解传统耕作和现代农业的差异吗?想听听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故事吗?”4月8日,在果园田垄边,张忠反复打磨讲解词,为接待一批研学团师生作准备。

张忠不仅是种地能手、返乡创业青年,还有个特殊的身份——南沟村的首位农艺讲师。

“第一次讲解时,我的普通话不标准,紧张得手心里全是汗。”张忠笑着说,“现在我的讲解越来越熟练了。看着学生们听得入神,还跟着学种地的技巧,我特别有成就感!希望他们能从南沟村的发展故事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越来越多的老乡被嵌入产业链,吃上“文旅饭”。

高翔曾在外地打工,如今在南沟景区当保安。“景区提供员工宿舍,有一份令我满意的收入。现在,景区人气爆棚,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高翔说。

如今,南沟村正勾勒发展新蓝图:温泉中心、国家级雪地越野赛道等项目建设已提上日程;村委会计划在南沟景区设置更多岗位,为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经济收入创造更好条件……

“要让南沟村变成‘陕北小江南’,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张润生信心满满地说。从昔日贫瘠的小村庄到今朝农文旅融合的典范,南沟村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春风又绿黄土坡,南沟村的振兴故事,正在继续书写。

我的心里话

南沟村党支部书记 张润生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村看望乡亲们,对我们是巨大的鼓舞。我们村正更新果园品种,巩固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成果;完善基础设施及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助力景区提质升级;挖掘利用红色资源,丰富景区文化内涵,促进农文旅融合。党员干部和群众干劲很足。我们将牢记嘱托、踔厉奋发,进一步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把群众的事一件一件办好。 (群众新闻记者 赵杨博整理)

记者手记丨实干映初心

驱车行驶在南沟村蜿蜒的山路上,窗外果园连绵,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村民们用勤劳和智慧将荒山变成了“花果山”,让美好生活的愿景照进了现实。

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自豪地说:“我们的苹果卖到国内多个城市,很多国际友人还在我们村认养了苹果树。”一颗颗红彤彤的苹果,见证了当地党员干部群众夯实高质量发展之基的坚实步伐,映照着黄土高原由荒山荒坡到草木葱茏的转变,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用汗水浇灌果实,以实干笃定前行。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张润生等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带领村民抢抓机遇、主动求变,通过“党支部引领、合作经营、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从落后村到富裕村、先进村的蝶变。

实干书写担当,奋斗诠释初心。张润生等人的付出与努力,得到了最质朴也最珍贵的认可——来自群众的肯定。村委会里悬挂的一面锦旗,无声地诉说着这份荣耀与深情。锦旗上印着这些字:“乡村振兴领路人,一心一意为人民。”(赵杨博)

编辑:韩睿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