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头连体镇墓兽 东方的“狮身人面像”

时间:2025-04-22 07:57:43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双头连体镇墓兽 东方的“狮身人面像”

94bf897d2b0e94fd1fbca0c26d2cf7a2.jpeg

4月13日,昭陵博物馆宣教部主任巩书茶在介绍双头连体镇墓兽。

e10529c0bd24680dca385decdb395530.jpeg

双头连体镇墓兽侧面。

c90ccbab38454f5e4d822907a72cdcbd.jpeg

双头连体镇墓兽正面。

姓名:双头连体镇墓兽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时间:唐朝

出土地:礼泉县烟霞镇

年龄:1300余岁

户籍登记时间:1990年

现住址:昭陵博物馆

4月13日,在昭陵博物馆文物精华展上,导游李赋海向游客娓娓道来:“双头连体镇墓兽以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成为考古学和艺术史上的重要发现。它不仅见证了唐代文化的繁荣,还揭示了古人对生死观念的理解。”

游客围聚在展柜前,端详着这件独特的镇墓兽。来自湖北的游客赵雅感慨:“这种双头连体镇墓兽我第一次见,没想到古人的想象力这么丰富,实在是太震撼了!”

双头连体镇墓兽曾多次赴海外展览,广受好评,被各国文物专家誉为东方的“狮身人面像”和“中华艺术之瑰宝”。它以独特的造型、精美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昭陵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文物专家通过研究其身世,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壹 韦贵妃墓中的稀世珍宝

在礼泉县烟霞镇陵光村北冶姑岭上,有一座依山而建的古墓,与昭陵所在山体仅一沟之隔,这就是李世民的贵妃韦氏的墓葬。

1990年,考古人员对韦贵妃墓进行抢救性发掘,让这座古墓中沉寂千年的文物重见天日。

韦贵妃是唐太宗“四大妃嫔”之一。韦贵妃名韦珪。她先嫁隋朝民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生有一女,入唐后被封为定襄县主。李珉死后,韦珪再嫁李世民,生皇十子纪王李慎与皇十二女临川公主李孟姜。

贞观元年,韦氏被册立为贵妃;永徽元年,被封纪国太妃,随纪王出藩;麟德二年去世,陪葬昭陵。

据唐朝史料记载,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的后宫一直由“四大妃嫔”掌握。在“四大妃嫔”中,韦贵妃的墓葬距离昭陵玄宫最近,且墓葬形制极高,可见韦氏生前的地位之高。

韦贵妃墓水平全长49.38米,由墓道、4个过洞、4个天井、前后甬道、前后墓室和四壁龛构成,规模宏大。经过清理和发掘,总计有100件(组)文物重见天日。其中一件双头连体镇墓兽,堪称稀世珍宝,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

双头连体镇墓兽为红陶质地,造型别具一格,融合了人面与兽身形象;通长47.8厘米,一侧高50.8厘米,另一侧高52厘米,座高7.5厘米至7.8厘米。其两边为人面形象,中部以较长的兽身连接,双头背向而立,共有四蹄,每侧两前蹄各支撑其头,从侧面看近似大写的“H”。

这件镇墓兽通体皆施彩绘,头顶涂黑色,面部粉白底色上残存粉红,以黑色描眉点睛、描绘胡须,以朱红涂唇,耳粉白,耳郭内涂红色,一边的耳郭外残存黑色。

据介绍,双头连体镇墓兽出土时身体及四肢色彩脱落严重,胸部及四腿上残存的粉白底可见以黑色绘出的斜道,肩部贴塑的双翼上又以红、黑、蓝、白等色涂抹描绘,边缘有贴金的痕迹,虽然历经千年岁月侵蚀,依然难掩其昔日的华丽与威严。

贰 唐代陶俑艺术的杰作

“这件双头连体镇墓兽,在文物研究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展现了唐代高超的陶器制作水平,也为我们了解唐代的丧葬制度和社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昭陵博物馆宣教部主任巩书茶介绍。

唐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重要时期,双头连体镇墓兽陶质细腻,质地坚硬,烧制工艺成熟,体现出窑工对火候和陶土质地的精准把握。其造型设计更是巧夺天工,双头人面的独特形象在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墓葬文物中都极为罕见。

“制作工匠不仅要考虑整体造型的平衡与协调,还要精心塑造每一个细节,如人面的五官、兽身的肌肉纹理和双翼的羽毛等。这些细节都处理得栩栩如生。”巩书茶介绍。

尤为特别的是,它还运用了唐时陶俑制作工艺中比较少见的贴金工艺。工匠在镇墓兽双翼边缘及腿部等部位进行贴金,不仅增添了镇墓兽的华丽富贵之感,还彰显出墓主人的高贵身份。这种彩绘与贴金相结合的工艺,让镇墓兽造型威猛霸气又不失沉稳内敛,呈现出唐代陶俑制作和彩绘工艺的高超水平。

在唐代,丧葬礼仪极为讲究,不同等级的墓葬有着严格的规制。镇墓兽的出土位置、造型以及制作工艺,都反映出唐代皇室贵族墓葬的特点,为研究唐代丧葬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双头连体镇墓兽精美绝伦的外形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

双头连体镇墓兽面部表情夸张,眉脊突起、两眼圆瞪、阔嘴厚唇,配以威严的胡须,显得凶狠狰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肩部五彩双翼的设计,则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的神话色彩。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唐代艺术的雄浑大气,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开放包容、充满想象力的文化氛围。

“这件镇墓兽将现实与想象完美融合。造型既具有现实中动物的力量感,又融入了人们对神灵、神兽的想象和崇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唐代陶俑艺术的杰作。”巩书茶说。

叁 镇墓兽的历史演变

镇墓兽是神话传说的产物。据《周礼》所述,魍象是一种专食亡人肝脑的怪物,常出入陵墓,给人带来不安。方相氏为驱疫避邪之神,拥有驱逐魍象的能力。因此,人们常将方相氏置于墓侧,以保护墓主人免受怪物侵扰。

镇墓兽,这一古老而神秘的冥器,承载着古人对丧葬习俗的独特理解。一般而言,镇墓兽的形象抽象而奇特,造型构思之诡谲、形象之恐怖,无不透露出强烈的神秘感和浓厚的神话色彩。在古代墓葬中,镇墓兽通常以面目狰狞的兽面或威猛的人面形象出现,令人敬畏。

“在古代中国,人们相信死后有灵魂存在,野鬼会对死者的灵魂造成危害。因此,设置镇墓兽的目的是避邪、震慑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也有引领死者灵魂升天的作用。”巩书茶说,韦贵妃墓双头连体镇墓兽,便是这种观念的生动体现,承载着古人对生死、灵魂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据考究,镇墓兽的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楚墓,流行时期主要在魏晋至隋唐,至五代之后逐渐消失,见证了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发展演变。

有学者指出,镇墓兽的造型与《山海经》中的珍奇异兽存在直接联系。《山海经》中描述的人面、兽身、鸟翼的化蛇,人面虎身的马腹,以及广为人知的貔貅等神兽,都是古代工匠的灵感源泉。

早期的镇墓兽主要以木质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到唐代,陶质和唐三彩逐渐成为其主流。唐代镇墓兽在早期以陶质为主,工艺上注重彩绘。唐后期,不施彩釉的红陶素胎成为主要制作方式。

唐代镇墓兽常与武士俑一同摆放,在墓室中一前一后,对称而立。盛唐时期,镇墓兽迎来了发展的鼎盛阶段。

随着唐代历史的演变,镇墓兽的造型与制作工艺逐渐发生了变化。唐代后期,镇墓兽的体型逐渐缩小,制作工艺也趋于简化,失去了盛唐时期的雄伟气势与绚丽装饰。至晚唐时期,由于“安史之乱”对社会与民众生活的深刻影响,镇墓兽在丧葬仪式中的地位逐渐淡化。

之后,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迫切需求,贴近现实生活的猪、牛等形象开始取代镇墓兽。这一变迁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对人们思想观念和丧葬习俗的冲击。

“唐代人面镇墓兽的面部特征被认为与胡人形象相近,体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韦贵妃墓双头连体镇墓兽,继承了前代镇墓兽的基本形态和功能,又融入了唐代独特的文化元素,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与创新的典范。”巩书茶说。

编辑:高佳槐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