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博物院(资料照片)。受访单位供图
我的心里话
西安博物院党委书记 甘洪更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10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积极探索,强化业务研究,夯实发展基础,形成了文化教育、公众教育、社会合作三位一体的文物教育工作格局,让博物馆成为传承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群众。
古木葱郁,宝塔静穆。在西安博物院,浓厚的历史氛围与鲜明的现代风格完美融合。院内,以唐代小雁塔为核心的古建群落散发着文化魅力;博物馆内,“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焕发着新的光彩。
2015年2月15日,对西安博物院的工作人员来说是个欢欣鼓舞的日子。这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博物院考察。他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10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励着西安博物院不断进取。西安博物院感恩奋进,在文物修复、社会教育、陈列展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通过一件件文物、一场场展览、一次次社会教育活动,让文物承载的历史故事深入人心,成为传承中华文脉、增强历史自信的“大学校”。
线上线下结合 文物走入生活
西安博物院由博物馆、小雁塔、唐荐福寺遗址3部分组成,是集博物馆、名胜古迹、城市公园于一体的历史文化休闲场所,在全国博物馆界独树一帜。
“我们积极履行文化传播的使命,不断推陈出新。精心策划文物外展,让一件件珍贵文物走出博物馆,与不同地域的观众展开对话;让文物走进课堂,以趣味互动、知识讲解等形式,激发孩子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3月26日,西安博物院党委书记甘洪更说。
2024年,西安博物院入选“中博热搜榜”第一季度热门百强博物馆榜单、百强热门博物馆地级市馆榜单、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百强榜单等,宣传推广成效显著。
万邦来朝的盛景、曲江踏春的惬意、上元灯会的热闹……“短短十几分钟,跟着银幕上的少年领略了长安百态。走出影院,我仍在回味。沉浸式体验,让我对历史有了更真切的感受。”4月3日,河南游客何经纬在体验西安博物院数字展厅“气象长安”沉浸式环幕影院后感慨道。
该影院是西安博物院历时两年打造的全国首个唐都长安文化沉浸式环幕影院,观众可通过360度环形银幕领略六大盛唐景象。西安博物院还积极引进XR数字沉浸式互动体验展馆项目,并筹备博物馆夜游项目,努力让文化遗产“潮”起来。
为助力打造高品质博物馆之城,西安博物院举办了一系列精品展览和社会教育活动。2024年举办节气文化、特展配套等教育活动107场,开展主题研学92场,培养159名“小小讲解员”,开展公益课堂活动800余场,让博物馆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
“我们通过多元方式开展宣传工作,设计的小雁塔文化遗产宣传折页、持续推出的文物知识科普图文、每周的‘荐福晨读’诗词推送,以及‘丝绸之路——西安博物院直播接力’活动,都取得了良好反响。特别是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期间,我们通过悬挂横幅、制作展板等形式,让文物走进群众生活。”西安博物院教育推广部副部长张莉介绍。
守护文化遗产 彰显历史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
“2024年我们修复文物135件(组)。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从一个青铜鼎内部清理出的残留物被西北大学鉴定为猪幼崽的骨骼遗存。以往发现的都是成年动物遗存,这次的发现为考古研究提供了新材料。”3月22日,西安博物院文物修复部负责人徐诺介绍。
这一年,西安博物院修复了《石墨镌华》四册和《周易》四册;
这一年,西安博物院清理并修复文物稽查队移交的彩绘陶器文物70件;
这一年,西安博物院与陕西师范大学的古籍修复项目顺利结项,修复最后一批古籍31册;
这一年,西安博物院修复青铜器16件,修复古籍41册,评审通过了吕后陪葬坑彩绘陶器抢救性修复项目方案,编制完成金乡县主墓出土文物维护修复项目方案、周至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
……
“以小雁塔为素材拍照,特别能出好照片。历经千年,它还被维护得这么好,真是不容易。”带着从外地来的妹妹一家在小雁塔“打卡”的退休教师刘维亚说,几十年里,自己来这里拍了好多次照,始终不变的是小雁塔的灵秀。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维护人类共同历史记忆的重要举措,更是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西安博物院持续对文化遗产核心区和文物保护范围内的小雁塔本体及相关古建、附属文物、古树名木等进行监测与保护,进行定期巡查与安全专项巡查,按期填报《小雁塔——世界遗产监测年度报告》;持续推进小雁塔监测预警平台升级建设,平台日渐完善。
西安博物院还持续开展小雁塔自动化监测项目,推进太古里商业综合体项目周边世界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监测,实施小雁塔藏经楼局部抢险加固工程,申请小雁塔塔檐保护修缮工程立项;持续进行院内古树名木优良基因收集保存工作和古树名木繁育工作,2024年嫁接古槐树幼苗90株、古楸树幼苗10株,繁育嫁接成活率达95%,0041号古槐树被授予省级一级古树名牌。
2024年是“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10周年。西安博物院整理4代文物工作者的研究成果,编辑出版金石文献《小雁塔碑石录》。
文物普查是推动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小雁塔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点之一。
“2024年,我们配合举办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国家文物局西北片区及省级培训现场教学活动,对小雁塔及明清古建筑群、碑刻、古树名木等开展实地勘察。这对保护院内古建筑具有积极作用。”甘洪更说。
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同时,西安博物院多举措夯实科研基础,2024年筹办了首届学术沙龙“雁塔论坛”,组织策划学术讲座4场,院内专家赴外举办讲座3次;发表学术论文15篇;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9项,成功立项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1项;出版展览图录、专著3本,编辑出版《西安博物院2023年度报告》;创办学术刊物《西安博物院院刊》,收录论文37篇,呈现了当前文博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考古发现。
博物馆藏品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传承历史、展示文化多样性、推动教育和研究的重要载体。
“西安博物院不断提升藏品管理水平,2024年新接收文物619件(组),分拣整理出古籍及图书746部9140册,对清以前181部2437册古籍完成了全国古籍普查平台著录,盘点核对甲类字画572件(组)、乙类字画2656件(组);完成甲类、乙类字画文物1487件(组)的装盒、编号及上架工作,拓印明清墓志210余件,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张莉说。
数字化稳步推进 文创多姿多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数字化赋能有助于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路径的转型升级,以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有力夯实文化根基,推动文化创新,助力文化传承。
“数字技术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便捷性等特性,能够带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并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手段。”甘洪更表示。
西安博物院积极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2024年,开展虚拟博物馆建设,完成“云游西博”虚拟展览升级方案;设计完成西安博物院数字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方案,编制西安博物院全域客流可视化实时信息管理系统架构设计及技术方案;配合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古籍数字化整理加工”项目,对19部190册1.3万页古籍善本进行逐册逐页扫描;加入数字文博平台“山海”,推动文物数字化共享。
“互动展品特别吸引孩子,尤其是数字展品。”来自云南的游客刘玉涓说。她7岁的女儿在一旁兴致勃勃地翻看考古知识互动卡。
丰富有趣的文创产品是近年来参观者的“新宠”,在让参观者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同时,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参观者走进博物馆。2024年,西安博物院开发文具、家居、服饰、毛绒玩具类文创新品10个系列240余种,新增30余家文创合作公司,成功注册“大唐荐福”八大品类商标;与《大话西游》游戏、斑马百科APP、肯德基、周六福、长安大牌档主题餐厅等开展跨界合作,让文创产品成为博物馆的延伸。
2024年,西安博物院文创产品入选“陕西好礼”年度推荐名录,先后获得陕西文物数字文创大赛二等奖、第五届优秀文创作品评选三等奖等6项荣誉。
今年4月6日,西安博物院文创品商店里,不少参观者在挑选心仪的文创纪念品。2024年以来,西安博物院全面升级“西博造物”文创品商店,引进长安腔调和“超活化”主题快闪店,开设大唐不夜城银泰西安博物院文创生活馆,在微信小程序、抖音、小红书等开通线上销售平台,积极筹备京东文创店;线上参加FM106.1文化创意·潮生活节目、“与博物馆同行·文创礼遇季”直播活动,线下参加第十二届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跟着文博游陕西”暨文化创意产业链推进活动、博物馆文创中国行之走边防活动等,全方位传播文物故事,推介文创新品。
甘洪更表示,文创产品能带动博物馆相关产业发展,丰富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增强博物馆吸引力,促进文化传播。西安博物院将继续开发多样化的文创产品,吸引更多群众关注文物,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编辑:呼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