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班列”跨越山海,推动对外合作;消费场景不断上新,“文旅流量”变“消费增量”;累计形成751项创新案例,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八年成绩亮眼……连日来,西安多领域迸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黄金班列”加速奔跑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作为开放成果的具体体现,中欧班列备受瞩目。
4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报道《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观察(下)》,其中“从中欧班列看开放‘密码’”章节,着重介绍了以中欧班列(西安)为代表的黄金班列,跨越山海,追风赶月,不断跑出对外开放“加速度”,让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共享中国市场红利,也让西安等中国内陆城市成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4月2日,中国(陕西)—哈萨克斯坦经贸合作对接会在西安举行。中新网以《从驼铃古道到丝路“新机”:陕哈经贸合作相得益彰》为题,展示陕西、哈萨克斯坦双方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产业互补、相得益彰的合作前景。报道指出,近年来,陕西依托区位优势,通过中欧班列(西安)、“空中丝路”等通道平台建设,使陕西与哈萨克斯坦经贸合作成为现实。此外,西安港与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国的深度合作,进一步为中欧班列的“加速跑”提供了保障。
4月3日,国际在线推出报道《印度人眼中的西安:千年古都尽显待客之道》,通过在西安工作生活的印度人德福和他受邀而来的好友安南·莫汉德拉·图里的视角,讲述他们在西安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示他们体验到的真实中国生活——“我看到了中国基建的发展,看到了中国强大的网络系统和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民。”他们说。
消费市场焕发活力
清明假期前后,西安消费市场火热,“假日经济”活力焕发。
新华社《让“文旅流量”变“消费增量”》、经济参考报《从商圈之变看消费之变——来自西安的走访调研》、中新网《“场景化”文旅模式渐兴 带火古都夜经济》等报道,关注西安不断创新和丰富的新型消费场景,让人们感受到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提振。
“西安正全面优化城市商业布局,重塑城市消费空间,新商圈陆续崛起,旧商圈持续焕新,迸发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活力。”4月4日新华社报道《场景持续“上新” 撬动消费新活力》如是说。
清明假期期间,多家平台统计显示,西安位列全国出行目的地前十城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假期开放时间每天增加1小时、灯火如昼的钟楼商圈吸引游客身着汉服打卡留念、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着力打造“日游花境”与“夜探谜局”全时段消费场景、樊川桃花旖旎传递诗意神韵等内容在新华网、中新网、央视网等广泛传播。
4月5日,“树载千秋·同根同祖”全国网络媒体采访团走进西安临潼华清宫景区,中国日报网推送消息称,采访团通过欣赏《长恨歌》实景演艺,了解“文物活化+演艺创新”双轮驱动的文旅发展举措。
自贸实践成果丰硕
4月3日,西安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八周年建设情况,人民网、中新网、央广网、中国日报网等多家央媒发文关注。
人民网在《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累计形成751项创新案例》一文中称,“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成立八年来,西安区域大力开展差异化、首创性和集成式改革,做优‘丝路自贸’、做强‘科创自贸’品牌,自贸试验区成为西安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实践热土。”
中国日报网点赞西安自贸八年亮眼成绩道:“作为内陆型自贸试验区标杆,西安区域累计形成751项制度创新案例,其中40项获国家层面推广,制度创新指数位居全国内陆片区第五。”
4月3日,人民网报道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的消息。报道称,该研究院的成立旨在整合两所高校科研优势,聚焦智能农业装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高端农机产品孵化,打造跨地域、跨学科的高水平研发机构。
4月5日央广网消息: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正式发布了基于Deepseek R1大模型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轻量型、低成本的课堂教学质量分析场景应用系统——“AI教研员”。文章表示,这一成功实践,为推动教育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强师计划”规模化落地注入了新动能。
此外,第十八届海峡两岸文化艺术展在西安开幕、陕西电力文化遗产发布活动在西安举办、西安市第十七届运动会(青少年组)柔道项目比赛拉开战幕等消息,在中新网、人民网传播。
(西安城市文化传播工作室 薛雯)
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