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史官镇,一座承载着中华文明根脉的古庙——仓颉庙静静矗立。庙内48棵千年古柏郁郁葱葱,其中最大、最古老的柏树是仓颉手植柏。
经五千多年岁月洗礼,仓颉手植柏至今依然枝繁叶茂、四季常青。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曾在其作品《仓颉庙记》中写道:“树裂如劈,枝指似戟,岁月沧桑,文明历程,尽在其中。”
4月3日,“树载千秋 同根同祖”——乙巳年全国网络媒体探寻华夏根脉主题采访活动在这里启动,来自国内外50余家媒体的记者齐聚仓颉手植柏下,触摸历史、丈量文化、回望根脉。
“仓颉手植柏象征着中华民族同根同祖、血脉相连。在这里,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四川观察编辑徐清说。
仓颉手植柏是国家公布的5棵有着五千年树龄的古树名木之一,被专家誉为“文明之根”。据介绍,仓颉生卒于白水,是汉字的创造者。“白水仓颉庙是全国为纪念文祖仓颉所设场所中唯一的国保单位,也是全国唯一集庙、墓、碑、书、柏于一体的文祖殿堂。”仓颉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孝文说。
记者了解到,渭南市不断加强对仓颉庙古柏群的保护工作,出台了《渭南市仓颉墓与庙保护条例》,编制了仓颉手植柏“一树一策”保护方案。为精准保护古树名木,白水县在仓颉庙安装电子化设施,实时监测古柏生长情况。“古树名木‘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离不开精准精细的管护。”参与了仓颉手植柏保护与繁育工程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赵忠说。
千年古柏犹苍劲,一代史官有美名。每年谷雨,大家聚集在仓颉庙,集体祭拜,感念千古圣贤。白水县以钟鼓之礼、汉服之仪祭祀仓颉,恭诵祭文之声与柏叶摩挲交织,唤起海内外华人对“字圣”的追忆。近年来,仓颉庙成为研学热土,少年儿童在此穿汉服、习汉礼、体验雕版印刷,让汉字的笔画在指尖流淌。2020年,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带着仓颉手植柏籽种遨游太空,将文明之种播向宇宙,寓意传统与未来的对话。
站在2025年的春光中回望,仓颉手植柏的枝叶依然指向苍穹,根系深扎黄土。它提醒世人,文化根脉的传承,既需敬畏历史的厚重,亦需拥抱时代的活力。正如当地民谣所唱:“滔滔洛水源远流长,仓圣造字播撒文明……”五千年的苍劲,仍在续写一个民族对文化的永恒守望。
记者 梁易炜
编辑:韩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