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区窑店街道:“一粒麦”绘出新“丰”景 “一朵菇”串起产业链

时间:2025-04-03 08:22:56  来源:西安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西咸新区窑店街道:“一粒麦”绘出新“丰”景 “一朵菇”串起产业链

窑店街道不仅引入技术促进粮食增产,还为农户们搭起一座农业“致富桥”——赤松茸种植

02479e7da47933264481e08471431bef.jpeg

无人机在田间作业。

“老何,小麦到了拔节孕穗关键期,你啥时候‘开飞机’来喷药?”近日,西咸新区窑店街道三义村的新农人何亚洲接到了一笔农业社会化服务订单,为邻村的近百亩麦田开展“一喷三防”作业。实现“农机下田,人不下田”的背后,离不开窑店街道持续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兴农人”搭建施展拳脚的平台,助力辖区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小田”连“大田” 增产有秘诀

3月31日14时许,记者驾车由咸高路向北驶入三义村,穿过春花烂漫的乡间小径,大片绿油油的麦田一块接着一块,从车窗里纷纷倒退而去,这里与经开区仅一河之隔,虽然许多村民进城务工,但土地却没有因此荒废。

走入三义村内的大农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农技、农机、农资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何亚洲正在调试无人机。“我们主要提供农资供应、植保服务、粮食烘干、农机作业等一揽子保姆式服务,每年三四月是作业高峰期,此时气温上升,田间易发生红蜘蛛危害,打药速度慢了,庄稼会被红蜘蛛吃掉一片。”何亚洲拍了拍机翼说,像小麦1年要打3次药,过去农户都是背着药箱手动喷洒作业,100亩的农田要雇5个人,连续作业两天。如今,派出1架植保无人机、约3小时就能干完。

随着代耕、代种等农业社会化服务走俏田间,窑店街道原本零散田地之间的地垄、地沟不见了,一片片“小田”连成“大田”,连同附近的边角地、荒地一同得到了开发利用,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双提升”,村集体与农户的钱袋子也更鼓了。

“前年遇上连阴雨,眼看着成熟的小麦倒伏在地里要发芽……多亏窑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鹏牵线搭桥,找来了邻村‘开飞机’的老何,及时喷洒了抑制小麦发芽的药剂,保住了当年的收成。”西毛村农户饶永定回忆道,为了盘活零散、闲置的粮田,打消农户们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顾虑,让大家了解机械化种植的优势,李鹏经常请老何这些“土专家”给大家讲解农业社会化托管的好处,还掰着指头帮农户们算账:“人工打药一亩地20块,无人机只要8块;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统一采购,一亩地小麦种子成本能降低约10%;使用机械化收割能减损10%左右,一亩地就有百十斤,相当于100多元……”

有了机械化种植“初体验”,饶永定决定把手中近百亩地交给大农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到农忙时节都有无人机、高杆喷雾机、宽幅沟播机、低损收割机等“科技搭档”前来助力,不仅让他种地更省心、省力,每亩麦田的平均产量还提升了14%左右。“以前每亩地收入1900元,托管后能达到2200元。”饶永定高兴地说。

“算上刘家沟的700亩,西毛村的200亩,三义村的1800亩,今年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大田’连起来快顶半个街道了。”李鹏指着地图说,通过“街道组织引导+合作社实施+村集体协调+农户参与”的模式,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范围和深度,让农户手中的‘巴掌田’组团成沃野,交由农业合作社生产托管,在耕、种、收、烘等多个环节实现机械化,不仅解放了农村劳动力、降低了生产成本,也保障了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少、产量有提升。

028bd6912df113a6964d920cdcb65081.jpeg

破土而出的赤松茸。

撑开“致富伞” 种出好“钱”景

如果说,规模化种植筑牢了粮食安全根基,那么特色产业的全链条培育则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窑店街道不仅引入技术促进粮食增产,还为农户们搭起一座农业“致富桥”——赤松茸种植。

16时许,走入窑店街道食用菌示范基地的种植大棚内,一行行田垄整齐划一,上面铺盖着厚厚的秸秆。记者掀开秸秆看到,松软的泥土里长出一片片白花花的菌丝。“这个大棚正处于发菌期,再过不久,一颗颗头顶‘红帽’的赤松茸就会从田垄上星星点点地探出头来……”该基地负责人程雨介绍道,成熟的赤松茸个头大概有5厘米,能生吃,清甜滑嫩。

窑店街道为何选择赤松茸种植作为特色产业?李鹏给出了答案,赤松茸的经济效益高,这里的良田与气温也适宜种植。以基地为例,每年产两季赤松茸,40余亩地产量约100吨,年产值可达200万元,是农户手中名副其实的“致富伞”。同时,赤松茸生长周期短、出菇快,从种植到采摘都需要大量工人,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更多灵活就业的机会。截至目前,该基地累计带动就业3000余人次。

记者了解到,窑店街道创新推出“农科院+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联合体,研发了鲜菇、干菇、冻干零食与赤松茸酱等系列产品,并打通盒马鲜生、西咸农鲜直营店与星河湾酒店等销售渠道,把赤松茸送到更多市民的餐桌上。

“为了打造‘无废’生态农业新模式,我们将废弃的秸秆打造成赤松茸生长的‘温床’,菌菇采收后的废料还能直接还田,既环保又经济。”程雨告诉记者,将“生态包袱”变废为宝、探索林下种植方式、自建加工厂降低生产成本、直播带货扩宽销路……这些已经落地的金点子是她与李鹏一次次讨论出来的。

为了让一朵菇长成一条“链”,实现从“育种-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全产业链闭环,2024年,赤松茸深加工项目在窑店街道正式落地。“以该基地热销产品赤松茸酱为例,每罐销售价为22元,其中代加工成本占比25%。”李鹏分析道,要改变产品利润空间微薄的现状,就必须剔除中间商实现自主加工,这也是窑店街道赤松茸产业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

走入不久前刚建成的赤松茸深加工厂房内,记者看到,生产所需的清洗机、烘干机、熬制机、罐装机等设备均已到位,建设进入收尾阶段。“目前,我们正在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预计上半年就能正式投产。届时,每年赤松茸酱产能超过100万罐,产值突破2000万元。”程雨信心十足地说,随着项目投产,将促使乡村特色产业跳出种植、养殖的狭窄出口,不断延长产业链条,为农户们种出好“钱”景。

用“一粒麦”夯实根基,以“一朵菇”延展价值,窑店街道在沃野间描绘“丰”景,让农户致富路越走越宽、乡村振兴路越走越稳。

(记者 郭沛然 文/图)

编辑:王瑜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