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特写:农高会上的那些非遗作品

时间:2024-10-28 14:58:30  来源:西部网  ©原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闻特写:农高会上的那些非遗作品

除了专门为农高会设计的这个产品,崔百来的展位上还有他自己亲手做的“关公”“麒麟”等多个面塑作品

在第31届杨凌农高会的展馆里,除了农业先进技术、装备和农产品的展示之外,与农业相关的非遗作品也随处可见。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观众的目光。

在本届杨凌农高会C馆里,很多观众被一种独特的工艺品所吸引,各种造型优美的花瓶,仔细一看,竟然是由一片片核桃皮粘贴而成的。

c52534cb68fcd7c51dabab02c9cf0862.jpeg

展位负责人刘恕滨介绍,这种工艺是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野生山核桃工艺品制作技艺。

刘恕滨:“这个东西制作起来工序比较多,将近30道工序必须是野生的核桃壳密实度比较高,硬度比较硬,做这个工艺品是上好的材料,对核桃要进行清洗要筛选出没有腐烂的,晾干再进行裁割,切割成片,根据需要厚薄制作工艺品。”

刘恕滨是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野生山核桃工艺品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迄今为止从事这项技艺已经20多年。

他表示,野生山核桃工艺品制作技艺将原来农村地区不适合食用,也没有太高经济价值的野生山核桃作为原料进行艺术创作,是一种根植于农业的独特艺术,目前经过他们的不断创新,这项民间技艺所创作出的产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刘恕滨:“因为核桃这个东西它本身的色泽和咱们国家的厚重的文化底蕴比较接近它的色泽给人的感觉比较厚重,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审美观提高了,这个东西和那些高档家具摆在一起,给人的厚重的感觉。”

5d8f4b48d5e7448999155ef34218b0ad.jpeg

在野生山核桃工艺品制作技艺展位的隔壁,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耀州面塑第四代传承人崔百来正向观众介绍他的面塑作品。

崔百来:“这是我特意为农会设计的一种作品龙腾盛世锦绣中华你看小麦、谷子,马铃薯大豆、水稻、玉米,这都属于农产品,一个女孩代表的是寿,男孩代表的是福就是福寿。龙它代表的是今年是龙年龙抬头,代表的今年是个好兆头下面你看是年有余,希望我们五谷丰登,年年有余。”

除了专门为农高会设计的这个产品,崔百来的展位上还有他自己亲手做的“关公”“麒麟”等多个面塑作品。个个色彩艳丽,栩栩如生。

崔百来介绍,耀州面塑起源于民间,是以小麦面粉为原料手工制作而成的,是农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艺术。本次参加农高会,目的是让更多的游客认识和喜爱上耀州面塑这项艺术形式。

8eacf4e574b31ada1d33ab2d16a0edc6.jpeg

崔百来:“咱们和民俗相结合的,你像那一对狮子滚绣球,都是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我们农民对一个美好生活的祈求和期望。

fbb33b3f420012e1b553d5ff191600ee.jpeg

根植农业,赞美农业,在本届农高会上,与农业相关的文创产品随处可见。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城麦杆画的展位前,蒲城麦秆画市级传承人贺小媛在向观众介绍她们的麦秆画作品。

:“我们的原材料,就是种植麦秆,然后进行我麦秆的选料,然后进行一个破糜、打磨、粘贴、熨烫、烫画、镶嵌组合,然后再是一个上版,可以形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

ffe886977eca1d54c453f86b55e85e9d.jpeg

贺小媛介绍,麦杆画精工精制,所经过的工序和制作技艺跟平面绘画完全不同,做出的作品更具立体性。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项深深根植于土地和民间的艺术形式,是长期以来,农民以农业为根,创造出的瑰丽的艺术之花。

:“麦秆画是起源于隋唐时期,距今也是有1000多年的历史我们麦秆画它是来源于农业,因为我们蒲城)是产粮大县,麦秆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它是跟农业息息相关的一个产业。

起点新闻记者:王兵兵

(供稿单位: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起点新闻)

编辑:王瑜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