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从大唐来 西安鼓乐奇人赵庚辰打破江湖惯例保护西安鼓乐

时间:2024-08-22 08:12:18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音”从大唐来 西安鼓乐奇人赵庚辰打破江湖惯例保护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传承人、鼓乐大师赵庚辰的儿子赵筱民说起西安鼓乐的现状,娓娓道来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唐·张祜 《正月十五夜灯》

它,是1300年前从唐代宫廷流出辗转江湖,在民间和僧道间流传,被冠以“盛唐燕乐,御苑绝响”;

它,是千年古都除秦腔外,又一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乐活化石”。

它,就是西安鼓乐。

2024年8月15日下午3点,西安大唐芙蓉园紫云楼三楼,东仓鼓乐社以乐师经历为蓝本创作新编乐舞剧《鼓》精彩上演,身着传统唐代服饰的乐师们或端坐舞台,或手持笛、笙、管、鼓、铙、钹等乐器神情专注,悠扬的乐曲声缓缓响起,那古朴的旋律,仿佛带着人们穿越时空,回到千年前的盛唐长安。

动人曲折的传承故事,让在座观众沉溺其中,随着尾幕一个个乐师的告白:“筚篥(bì lì),屈朝杰,研习鼓乐40载。”“苼,刘亚红,研习鼓乐20载。”“鼓师,张永强,研习鼓乐20载。”“东仓鼓乐传承人赵筱民,研习鼓乐50载。”……

一个个乐师的自报履历,犹如鼓点般敲击着观众的心扉,让人再次回味其中。

“在世界的东方、古老的长安、当今的西安,有一个西安鼓乐,永远跳动着古老而又年轻的音符,因为鼓声不能停。谢谢你们用心聆听,也希望你们走出这里,将它告诉大众。”随着赵筱民苍老的声音,45分钟的乐曲落下帷幕。

这些演奏的乐师大多是2003年招收的学徒,一晃已过去了21年。当时西安鼓乐传承人范炳南、赵筱民意识到鼓乐传承后继乏人,便自筹资金在渭南等地招收了50多个孩子,在西安管吃管住,免费传授鼓乐,并承诺5年后发工资。“那个时候太困难了,50多个孩子,一天吃一袋子面啊!”范炳南回忆起过去,依然心有感慨。“5年后,鼓乐社没有收入,先给孩子们每人每月发1000元生活费,后来有人因待遇低,坚持不住选择了离开,另谋职业。每走一个,我流着眼泪忍着痛送。”

后来,在范炳南力促下,东仓鼓乐社落户唐代皇家园林——大唐芙蓉园,开始演出。一直坚持下来、专心学习鼓乐的20人,目前成为鼓乐社主力,东仓鼓乐社也成为西安鼓乐社里演出最频繁的鼓乐社。

同时,在西安博物院每天也在上演着“西安鼓乐”。据“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长安古乐代表性传承人、陕西古代音乐文化研究院院长李铠介绍,他们在西安博物院(荐福寺)方丈寺遗址内常态化演出,乐师大多为音乐学院毕业的大学生,乐感好,业务强。现在是西安旅游旺季,正举办“长安古乐丝路非遗文旅音乐会”,每天循环演出11场,每场演出《满园春》和《柳摇金》等多个曲目,时长30分钟,备受中外游客和观众的喜爱,这里也被誉为古都西安“丝绸之路唐乐会客厅”。

盛唐宴乐 源远流长

西安鼓乐,作为我国古老的民间乐种之一,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今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再次绽放出璀璨的光彩。

“西安鼓乐目前尚存的手抄乐谱有100多册,僧道俗三派曲目总共有1200首左右,锣鼓牌子50多个,东仓鼓乐能完整地演奏三套半曲子(每套演出时间约为70分钟)。”西安鼓乐传承人、鼓乐大师赵庚辰的儿子赵筱民说起西安鼓乐的现状,娓娓道来。

据了解,西安鼓乐起源于隋,兴于唐,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仍然相当完整地保存着传统的曲目、曲牌、乐器、曲谱及演奏形式,被称为“唐代燕乐”。唐“安史之乱”时,宫廷乐师流落民间,唐代燕乐也随之传到民间,分为僧、道、俗三个流派,各派有着不同的风格。相传,道派为城隍庙道士所传,而僧派由一毛和尚所传。僧派中的一部分,因长期掌握在农民手中,不断吸收民间音乐,逐渐与僧派有了区别,形成俗派。僧派悠扬敞亮,道派平和闲雅,俗派热烈浓郁。但不论哪一派,其演奏形式都是行乐和坐乐两种。它从结构、乐谱、曲名、乐器等方面都与唐代燕乐的大曲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经过千年实践与发展,特别是明、清以来戏曲音乐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民族古典音乐。

目前,西安鼓乐的活跃的乐社有西安大唐芙蓉园东仓鼓乐社(僧派)、西安大吉昌鼓乐社(僧派)、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道派)、长安何家营鼓乐社、周至南集贤东村鼓乐社、南集贤西村鼓乐社外,现在有组建了西安音乐学院鼓乐团、西安外事学院鼓乐团和陕西古代音乐文化研究院(长安鼓乐团)等。

保护西安鼓乐 并非一帆风顺

从20世纪50年代起,相关部门和文化工作者就开始了对西安鼓乐的收集整理工作。1953年,工作人员将其定名为“西安鼓乐”。经过多年努力,采访艺人众多,收集了大量民间祖传的近于宋代俗字谱的乐谱,并翻译整理了众多乐曲,先后编印出多套相关资料,发表了诸多关于西安鼓乐的重要研究成果,后终止,直到1980年才恢复,随后成立了“唐代燕乐研究室”,收集、补充资料,编印了更为丰富的《西安鼓乐曲集》;20世纪80年代,何家营村建立了第一家民间何家营鼓乐陈列馆。此后,西安鼓乐在多个重要场合演出,得到国内外音乐家的高度评价,誉其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1992年,其被正式载入中国音乐史册;2004年,西安市成立西安鼓乐保护开发领导小组,并列为国家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重点项目,对其进行全面普查、确认、登记、立档,对曲谱和传承人进行抢救性保护,还出版了《西安鼓乐专辑》,组织大规模鼓乐表演;2005年,西安鼓乐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西安鼓乐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

近年来,西安鼓乐社通过“文化+旅游”模式获得新发展,如东仓鼓乐社,以传统西安鼓乐为“魂”在原汁原味基础上大胆创新,辅以精湛舞蹈,将鼓乐之美与故事性、娱乐性相结合,逐渐成为“网红”登上《非遗里的中国》,并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实践优秀案例。

西安鼓乐奇人赵庚辰 打破江湖惯例

出生于1918年的赵庚辰老人一直居住在西安古城墙下东仓门,2013年记者在他家拍摄时,赵老说:“你们来啦,我来吟唱一段《殿前喜》,喜庆!”

说完,老人双目微阖,以木凳为鼓,用手掌击拍,声音浊重沙哑,高声吟唱着“尺——兀——伊兀——”,韵律随着手掌击打的节拍节奏而变化,他面前的凳子上摆放着陈旧、发黄的乐谱,犹如天书一样,一般人根本看不懂那是啥玩意?这就是“工尺谱”,是他从“祖师爷”手里传下来的鼓谱。

“文革”时,赵庚辰担心古谱被抄走,在屋前搭了一个柴房,把两筐乐谱盖上杂草,放在柴房,都是黄宣纸,竖格,用毛笔小楷手书的。后来遇到暴雨,柴房冲塌,有些乐谱打湿了,揭不开,最后只保留了四本。后来,有位敦煌考古专家看到赵庚辰收藏的鼓谱激动地说:“这与敦煌出土的‘鼓谱’一模一样”。

按照江湖规矩,鼓乐传承靠口传心授,传男不传女,传家人不传外人,传街坊乡党不传远亲,传谱时还要防备隔墙有耳“偷艺”,而赵庚辰破除了江湖惯制,收西安交通大学音乐女教授马西平为弟子,这是他为西安鼓乐所做的最后贡献。

马西平曾带领着学生一边录音、录像,整理着师傅存在肚子里的“宝贝”。

“‘工尺谱’记谱方式的不精确,一些古曲只能通过乐师们口口传承,那些识谱的艺人一旦过世必将面临鼓乐曲目失传的境况,所以西安鼓乐的抢救非常急迫。”

西安鼓乐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鼓乐艺人的坚守与努力。乐师张永强告诉记者:“西安鼓乐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有责任将其传承下去。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他们先后在东厅门小学和钟楼小学开设了鼓乐课和讲座,孩子们经过学习已能演奏简单的乐曲了。”

同时,各鼓乐社积极与国内外的音乐团体交流与合作,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等国,让西安鼓乐展现在世界舞台。

记者 陈团结 文/图

编辑:王瑜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