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吃瓢儿馍的季节,眼下正是汉中市略阳县“夏季第一果”瓢儿成熟的季节,大街小巷售卖瓢儿馍的摊位随处可见。
售卖瓢儿馍的摊位。(本文图片由汉中市略阳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今年以来,略阳县郭镇瓢儿馍生产作坊从去年的三十多家发展到今年的五十多家,日销售瓢儿馍“1万+”。这些清甜可口的瓢儿馍,凝聚着略阳人的勤劳和智慧,也逐步成为略阳群众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渠道。
村民们正在采摘瓢儿。
诱人的瓢儿。
走进郭镇北河沟村,漫山遍野成熟的瓢儿,形似晶莹剔透的珍珠撒在山坡上,清风吹过,阵阵馨香。挎着竹篓的村民们正低着头专注又娴熟地采摘瓢儿,不大一会儿随身携带的竹篓里就冒了尖。
村民罗丽芳说:“现在瓢儿需求量比较大,我们早上五点多、下午三点多就去上山摘,一天能摘十几、二十斤,都卖给村上的村集体,一天能挣二百多块钱。”
村民正在制作瓢儿馍。
瓢儿馍。
一颗瓢儿看似小,揉进面团里变成清甜可口的瓢儿馍,就成为了略阳特色的美食名片。小有名气的郭镇“海刚”瓢儿馍,每年这个时节都是“全家总动员”,妻子万秀萍在家中制作瓢儿馍,丈夫朱海刚在县城里售卖,早上五点多就要起床开工,和面、撒瓢儿、揉面、烘烤、出锅……店内七八个电饼铛同时冒着热气,8—10分钟便完成了瓢儿到瓢儿馍的华丽蜕变。今年他们还开通了微信线上销售,每天买馍的人源源不断。
“感觉今年要馍的人特别多,我们家生意也特别好,都忙不过来。我们雇了五六个人轮班倒,感觉日子还是有奔头,越干越有劲,一年也能挣个七八万块钱。”村民万秀萍高兴地说。
一人富不是富,全村富才能“奔小康”。随着略阳瓢儿馍越来越出名,市场需求旺盛,规模化生产已成为大势所趋。今年,郭镇北河沟村积极整合资源,投资53万元新建了瓢儿馍生产加工基地,购置了打馍机器,和面、醒面、按压花纹、烘烤等工序一气呵成,通过在厂房统一制作、村里集中销售的方式,在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同时,也为周边村民带来了务工机会。
郭镇北河沟村党支部书记梁洁说:“我们采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加工工艺,瓢儿用料足、花型多,满足市场上不同需求,目前每日销售500个左右,单日销售1万元左右。我们将继续扩栽瓢儿500亩,进一步完善瓢儿加工生产体系,争取打造更多瓢儿附加产品。”
为推动瓢儿馍产业健康化、规模化发展,汉中市略阳县郭镇积极与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寻求合作,在包装设计、瓢儿的人工种植和存储上进行研发,并探索制定瓢儿馍的生产流程和质量标准,积极申请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加大各生产作坊的环境卫生检查力度,严格要求从业人员办理健康证、规范操作,确保每一个瓢儿馍都能达到高品质、高标准的要求。如今,这种季节性美食已经走出略阳、走出汉中,成为助力地方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百姓的“致富馍”“幸福馍”。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创新,尝试将‘一县三品’中的天麻、杜仲叶加入到瓢儿馍中,并不断提升物流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持续延链、强链,在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上不断发力,擦亮郭镇瓢儿馍的特色美食名片。”郭镇镇长李波说。
来源:汉中市略阳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秦文璐 雷鸣
编辑:韩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