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晚
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终审决赛在贵州大学闭幕
我校获得
全国特等奖1项
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揭榜挂帅”专项赛
一等奖2项
西电时隔18年再获大挑特等奖
首次在哲学社会科学类赛道
取得特等奖零的突破!
本届赛事自2023年3月正式启动以来,西电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依托“星火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选拔、星火众创空间项目培育和学校重点实验室资源对接,组织动员各学院、书院开展团队立项与作品申报,涌现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影响范围广、社会效益大的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赛事筹备期间,校团委先后组织校内外专家举办专题培训,对参赛团队作品进行多次模拟问辩、项目指导,不断提升作品前沿性、优化作品创新性、扩大作品适用性、聚焦作品实用性。
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数智课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数字赋能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策略构建与实证研究》获哲学社会科学类赛道全国特等奖;电子工程学院《多功能电磁超材料非互易技术研究》、《基于多维序列特征提取的RCS智能识别技术》获“揭榜挂帅”专项赛一等奖;电子工程学院《智海浪潮——基于AI的海洋物理环境预测仿真平台》、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创新科技守护儿童健康—等离子体原位活化气雾发生器》获全国二等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引韧入社,筑牢应急人民防线——“社区+高校+应急公益组织”基层一体化群众应急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微电子学院《面向卫星通信的射频器件与芯片纵向整合式设计制造》、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无界”--基于自组网的户外全场景通讯设备》获全国三等奖。
据悉,学校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助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目标,围绕点燃激情、培育团队、扶持重点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育人模式,搭建师生科创媒合平台“星火社区”,依托“星火杯”竞赛、星火科创文化节、星火众创空间等开展常态化科创项目培育、展示与交流,着力营造“铺天盖地”的科创文化氛围,力争取得“顶天立地”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引导和激励广大西电学子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创意、创新、创优,激发挑科创大梁、攻技术难关,想时代所想、为时代所为的使命担当。
全国特等奖
《数智课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数字赋能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策略构建与实证研究》
学院: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
作者:党奇伟、高若萌、刘点点、高飞、黄一耀、闫虹、庄严、王璐瑶
指导老师:夏永林、张美茹
作品介绍:
项目负责人党奇伟从乡村支教切身经历和学生模拟政协协会出发,点点星光试图点亮更多乡村孩童之梦。足迹遍布欠发达地区5省28县共118所中小学校,对课后延时服务工作进行实地调研、访谈。发现众多家长、师生对学校的课后服务满意度较低,呈现的突出问题为学校拥有基础数字设备但利用率较低。即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不够,其原因不在于信息化设备不够,而在于数字技术的先进度不高,掌握度不强,对信息化设备的利用不到位。
基于以上问题,团队提出以数字化手段赋能欠发达地区课后延时服务,利用数字化的便携存储性、互动性、共享性、即时性解决课后延时服务开什么课程、怎样开展、谁来开展的问题,同时提出政、校、家、社四方协调的完善对策。
“数智赋能”理念得到蒲城县教育局局长的认可,应用于蒲城县县域16所学校,成效显著。负责人党奇伟也因此受到了陕西省教育厅的邀请,参加建功立业先进人物报告会。基于这套方案学生模拟政协协会撰写了提案,根据活动有关安排,该作品于最佳作品100件中脱颖而出,被推荐给相关领域全国人大代表,已转化为正式建议提交至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最近教育部有关司局已进行电话答复,相关建议正在加紧跟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乡村教育前进的每一步都将影响一个又一个农村孩子及其背后的家庭,未来我们将继续聚焦乡村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揭榜挂帅”专项赛一等奖
《多功能电磁超材料非互易技术研究》
发榜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作者:唐家晟、张喆荀、王诗潼、王向博、王志强、马佳辉、班令文
指导老师:高雨辰、洪涛、姜文
作品介绍:
随着电磁作战环境的日益复杂,电磁超材料作为一种有效调控电磁波的功能材料,在电磁防护、电磁隐身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在电磁对抗中获得有利地位,电磁波的正反向传输特性需要呈现非对称的特点,因此电磁波调控的非互易性已经成为电磁超材料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本团队以武器装备中对电磁波单向传输的需求为牵引,围绕多功能电磁超材料非互易技术展开研究,基于“表面-电路-表面”思想,解决了传统非互易表面功能集成度低、结构尺寸大的问题,实现了频率选择、透射反射、极化转换、波束调控与吸波等功能的轻薄化融合。本作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可支撑天线罩、智能蒙皮产业的发展,推动电磁调控、抗干扰与隐身技术的新突破。
“揭榜挂帅”专项赛一等奖
《基于多维序列特征提取的RCS智能识别技术》
发榜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二十三所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作者:王锦旗、鲜要胜、白晓丹、陈博文、孟昭晗
指导老师:白雪茹、王力、刘磊
作品介绍:
团队针对空间目标智能识别任务中面临的图像未知形变调整难、相位和序列特征提取难、多维信息综合利用难等挑战,深入分析了成像机理和图像特性,提出了多维序列特征提取的空间目标RCS智能识别框架,实现了未知图像形变精准调整、复图像序列特征有效提取和多维域决策级融合识别,并设计了高兼容性的可执行程序,在现场测试时获得了高精度的空间目标实时识别结果。
全国二等奖
《智海浪潮——基于AI的海洋物理环境预测仿真平台》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作者:吴昊臻、陈昀煊、程如锦、郭源、陈国宇、何馨瑀、刘梦雅、季开放
指导老师:令狐龙翔、赵岩松、尹鹏
作品介绍:
“智海浪潮——基于AI的海洋物理环境预测仿真平台”是一个基于AI能力,对海洋物理环境研究,进行海洋环境要素时空预测与分析的平台。此项目致力于提供数据集管理、海洋环境要素预测、三维真实动态海面的高性能并行计算建模、分析要素间的非线性关系等功能。降低海洋环境要素数据整理的时间成本,挖掘海洋环境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入不同传统统计学的视野,预测任意时空真实的海洋环境要素,对海面建模可视化。
全国二等奖
《创新科技守护儿童健康——等离子体原位活化气雾发生器》
学院: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
作者:黄轶泓、刘伯航、郝益萱、朱彦冰、傅楚珊、魏子棚、刘思秋、黄旭飞
指导老师:邵明绪、徐晗、谢楷
作品介绍:
本项目面向高效、安全、无残留的家庭消杀需求,提出了新一代等离子体技术——“等离子体原位活化气雾技术”。这是等离子消杀技术从等离子射流消毒(第一代)、等离子活化水消毒(第二代)技术之后的新发展。其原理是通过将水预先雾化成微小水珠,实现等离子体射流与水雾的直接“原位混合”反应,并立即作用于消杀对象。这种“即产即用”的方式避免了化学活性基团的消解效应,共同实现具有超强杀菌化学活性的消杀效果。在这一核心原理的基础上,本作品进一步引入了静电吸附技术和人体工学设计,形成了一款能够高效灭菌、全方位消杀、小型便携、无化学残留的等离子体原位活化喷雾消杀设备。
全国三等奖
《引韧入社,筑牢应急人民防线——“社区+高校+应急公益组织”基层一体化群众应急教育新模式的探索》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作者:韦卓纯、张文颢、雷玥、陈浩宇、黄川娥、何梓寒、闫瑞松、霍盛延
指导老师:于斌、刘毅、李青山
作品介绍:
全球气候问题愈发严峻,气候问题导致灾害频发,作为第一承灾体的社区首当其冲,因此社区居民应急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团队面向社区、高校、应急社会组织及多地应急管理局开展了基层群众应急能力现状调研与分析,针对性提出了“应急公益组织+高校+社区”一体化应急培育新模式,包含政社联动、社校联培、校社共建三大模块。模式可复制性强,在西安、广州、南阳多地落地实践并得到多方认可,应用成果得到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河南卫视等多方报道。
全国三等奖
《面向卫星通信的射频器件与芯片纵向整合式设计制造》
学院:微电子学院
作者:邓龙格、姚广海、石天琦、姚天舜、段志勃、卢怡玮、赵伟、高平利
指导老师:卢阳、赵子越、冯婷
作品介绍:
目前美国正强势占领卫星通信轨道资源,因此为了在有限的通信卫星数量下要实现更广的覆盖范围,我们的项目针对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和效率进行提升。此外,为了降低通信系统数据处理的复杂度,还需要对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度进行优化。因此基于我们自主研发的高性能GaN器件,设计了一系列应用在卫星通信频段的功率放大器。
全国三等奖
《“无界”——基于自组网的户外全场景通讯设备》
学院: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
作者:户昱炜、魏子翔、孙钰轩、赵天启、左羽峰、王黛、张可昕、李志轩
指导老师:邵明绪、谢楷、徐晗
作品介绍:
本作品是一款可穿戴式的个人组网通信设备。针对户外活动组网通信的实际约束,从信息组网、编解码、用户交互三个层面进行了有针对的技术创新。作品团队经过多次户外组队通信实验,专门面向户外运动的特点,实现了低时延编码、自适应环境降噪、多人组队等功能。适用于骑行、攀岩、滑雪、山地运动、徒步穿越等多种户外通信场景。相比现有户外通讯设备,本作品属于业内首创,符合市场需求,可迅速投入生产推广。目前已和蜂语科技(小米生态链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与北京巅峰探游体育文化有限公司在内的多家户外体育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已经应用于多项户外赛事,取得较好的行业内反馈和认可。
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