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物览】青铜器——外叔鼎: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第一件西周重器

时间:2021-04-12 07:43:41  来源:文物出版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陕西文物览】青铜器——外叔鼎: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第一件西周重器

他们在半崖上挖着挖着,童兆乾的镢头碰到了硬东西,于是就轻轻刨,发现是方形铜器。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宣传队敲锣打鼓号召群众交献废铁烂铜,加之当时岐山县进行文物普查,经常有人来调查询问,宣传文物知识,讲解保护文物保护政策。县文化馆馆长庞怀


1952年,我国农村劳动生产实行互助组,岐山县青化乡童家村村民童兆乾、童玉乾、童怀义、童铨和童生民等5户邻居为一组。童兆乾、童玉乾是堂兄弟。这年11月的一天,大家仍像往常一样在瓦家壕童兆乾、童玉乾家的地方挖土。土壕崖面有四、五米高。年龄31的童兆乾、童生民和24岁童玉乾坐坑挖土装车,童铨赶车拉土,年仅16岁的童怀义跟车缷土。他们在半崖上挖着挖着,童兆乾的镢头碰到了硬东西,于是就轻轻刨,发现是方形铜器。于是就顺着器物往下挖,越挖越大。此时天快黑了,他们就借着月光在四周挖土,器物渐渐松动并顺着土坡滑了下来。他们见是古物,不远处人多,此时已近天黑,就用土埋住了器物。

晚上,他们5个人来到土壕处挖出器物,一起抬放在童铨家的楼棚上。后来因童铨家人时常听到楼棚有响声,怕压断楼棚,就又抬到童兆乾家,放在炕仓用泥砌起一道墙,保护了起来。

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宣传队敲锣打鼓号召群众交献废铁烂铜,加之当时岐山县进行文物普查,经常有人来调查询问,宣传文物知识,讲解保护文物保护政策。这时,童怀义、童玉乾是青年积极分子,认识到他们挖出的东西是文物,应当主动交献给国家。于是5人商议同意交出去,报告给队长童生玉后,他们把那件铜器从炕仓里拉出来,交给了生产队。

童家村出了个大铜器,消息很快传到县上。县文化馆馆长庞怀靖听说后立即冒雨赶到童家村。庞怀靖来到村上后见生产大队队部前人山人海,围观场院中间的那件大鼎,他上前仔细察看了大鼎。后经请示县上领导,铜鼎收归县文化馆收藏。国庆节前夕,县文化馆为童兆乾等5人颁发了奖状,每人1条毛巾、1个搪瓷缸,瓷缸上写“保护文物有功”的红字。

当年,铜鼎被县文化馆收藏后,为了便于参观,特地制作了一个玻璃柜,把大铜鼎放陈列室展出。后来,省上一位领导来岐山检查工作,后到县文化馆参观文物陈列室,当看到外叔鼎时很惊讶,说省博物馆也没有这样大的鼎,当即指示让省文管会来人察看。不久,省文管会的同志拿着省委介绍信到岐山,外叔鼎就调拨给陕西省博物馆收藏了。

2006年6月1日,我国第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前夕,陕西历史博物馆邀请当年发掘出外叔鼎的几个老人,来省博与他们当年挖出宝物团聚。当年的5位农民中仅有童玉乾、童怀义在世,他俩和童兆乾的儿子、童铨的儿媳一起来到历史博物馆,四个满头华发的老人围着大鼎,痴情依旧,感慨颇深。

外叔鼎是1949年后出土的第一件西周重器,其形体之巨大,在西周有铭青铜器中仅次于大盂鼎和大克鼎。从鼎的用途来说,外叔鼎体形庞大,是仅用来烹煮的鼎,称之为“镬鼎”,可以直接煮牲体或鱼腊等物。

外叔鼎通高89.5厘米,口径61.3厘米,腹围214厘米,腹深44厘米,足高30厘米,重99.25千克。直耳柱足,鼎口沿外折,上立粗大的双耳,耳上端略外侈,腹部较深,底部平阔,下腹大于上腹,这是西周康、昭时期青铜鼎造型的通例。足根加粗,出短扉,并饰以兽面,其下以弦纹四道束腰,足下端略外侈作蹄形。耳外侧各饰两条相对的虎纹,口下饰垂冠回首的龙纹四组。纹饰皆高浮雕,不施底纹,显得简练而鲜明。整器造型庄严典重,装饰风格朴素而不失华美,确是青铜时代鼎盛期的代表之作。鼎内壁铸铭文2行6字:“外叔作宝尊彝”。

外叔鼎铭文结体端庄,行气疏朗,笔势圆中带方,外柔内刚,表现了一种成熟文字的风韵,是西周早期书法艺术的杰作。

(原载于《陕西古代青铜器》文物出版社)

外叔鼎。

外叔鼎发现人证书。

外叔鼎铭。

编辑:秦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了解陕西大事 关注陕西头条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邮箱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宣传自律管理承诺书

Copyright ©2006-2022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