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老人用900根竹条做动态兵马俑战车。 视频来源:漩涡视频。
11月26日,在陕西西安,83岁的张天伟花费4个月时间,用900多根竹条,3000多个绑扎,做了一辆长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战车的动态模型。
画面中,战车的四匹马以及牵绳的士兵可以灵活动起来,士兵佩戴的剑以及弓弩均可取下。据悉,老人亲手制作蜗轮蜗杆,利用机械原理,让战车可以活动,牵马的士兵头可左右摆动。
网友评论
陕西一八旬老人手工制作微型农具 用技艺留住“农耕文化”
在陕西咸阳两寺渡东村有一位82岁的老人冯强仁,他用制作“微型农具”的特殊方式记录下了农耕文化。“农耕,是祖祖辈辈的记忆,我想把这份记忆保留下来。”冯强仁向记者表示。
冯强仁年轻时是一位木匠,通过做木匠活维持了一家人的生计。如今步入晚年的他,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观察。冯强仁发现,机械化的农业正在取代传统农耕方式,曾经生活中的农具也越发的少见,于是他便想到了利用自己木匠技艺,去留住正在消失的传统农耕记忆。
把农具用木头制作出来,正好发挥了冯强仁的专长。制作之前,冯强仁会将每件农具画在图纸上,然后进行选材。冯强仁介绍,不同的农具运用的木材是不一样的,主要包括有槐木、松木和花榈木等。最后再按照图纸样式等比例缩小,进行加工。
“你比方做这个铡子或土车,就要先选木料,选好木料后,再进行绘图,按照图纸比例在进行下料制作,经过打磨、加工等技艺后才能完成一件‘微型农具’的创作。”冯强仁说,通常制作一件“微型农具”最短需要一天时间,最长需要五到六天时间。
为了更好的展示“微型农具”,冯强仁将家中两间房子改造成了“农耕文化展览室”,里面陈列着60余件各类“微型农具”。记者在现场看到,农用大车、纺线车、风箱、木犁等农具一应俱全。这些“农具”不仅外形逼真,还能进行操作“使用”,可谓是“惟妙惟肖”。
现在制作“微型农具”已经成为冯强仁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对“微型农具”的痴迷,也感染了身边的家人。他的儿子冯亚庆平时除了经营水果生意外,闲时都会在各处“淘宝”,收集各类农耕用具。
冯亚庆表示,为了弘扬农耕文化,平时收藏了许多现实版的农耕用具,同时为了继承父亲这门手艺,也在不断地跟父亲学习制作“微型农具”的技艺。他认为,制作“微型农具”就是为了让下一代人,能够了解过去的历史。
冯强仁用技艺留住了农耕文化,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农具的“大门”。冯强仁表示,会继续制作更多的农具,深挖农耕文化,把中国传统农耕记忆传承下去。
(原标题:83岁老人用900根竹条做动态兵马俑战车:耗时4个月,绑扎3000个)
编辑:高冠涛
忒色 1月21日3时,随着100名旅客进入第二候车室候乘T283次、Z129次列车,标志着西安车站南站房中厅及第二、第四候车室正式投入使用。 2021-01-22
忒色 进入“西安市高层次研究生就业储备池”登记的应届硕博研究生,在西安实现就业或创业的,按照博士每人1万元、硕士每人5000元的标准发放“西安硕博人才奖” 2021-01-22
忒色 启动仪式通过视频连线云直播的方式在西安、北京、上海、广州、福州等地同步举行。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该活动将在2月3日开始,届时将有多位明星云集西安,一起讲述西安故事,展示丝路文明。 2021-01-22
忒色 2021年春运将于1月28日开始,因春节较晚,春运节前客流分散节后集中出行的特点明显。受当前疫情的影响,陕西省西安汽车站的乘车措施有所调整。 2021-01-22
忒色 记者从西安地铁了解到,即日起乘坐高铁到达西安北站的乘客,无需二次安检,可直接换乘地铁二号线,方便了旅客出行 2021-01-20
忒色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腊八节来临,冬天里,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足以温暖人们的胃,它的做法看似简单,却也有着颇为悠久的历史。 2021-01-20
忒色 自1月20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实施2021年第一季度调整列车运行图。西部网、陕西头条记者获悉,调图后,西安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西安铁路局)开行客运列车总数较2020年底增幅10.9%,达406.5对。 2021-01-20
忒色 209路由凤城六路西口发车,经朱宏路、凤城七路(去)、凤城五路(回)、明光路、凤城四路、贞观路、凤城二路、太华路、华清路、东城大道至十里铺公交调度站 2021-01-19
忒色 陕西省专业气象台预计,受短波槽影响,预计20日我省中南部有一次弱降水天气。 2021-01-19
忒色 记者从陕西历史博物馆了解到,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并保障群众安全顺畅参观,2021年春节假期中除2月11日(除夕)闭馆一天外,2月12日(初一)至2月17日(初六)正常开放 2021-01-18
忒色 2021年,西安将新增学位10.8万个,到7月底招聘教师7000名以上 2021-01-18
忒色 神木—西安动车组将于1月20日正式开行,全程6小时36分 202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