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都城和帝陵选址的“秘密”

时间:2020-07-03 09:42:00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古代都城和帝陵选址的“秘密”

汉高祖九年 (公元前198年),刘邦接受郎中刘敬的建议,将关东地区的2000名官宦富豪及其家眷迁徒到关中伺奉他的长陵,并在陵园附近修建长陵邑,供迁徒者居住


过往数千年,十四个封建王朝曾在陕西建都。与之相应,陕西的帝王陵数量也很多。那么,中国古代都城和帝王陵选址有着怎样的秘密?

近日,“陕西文物探探探”邀请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冉万里教授到汉景帝阳陵遗址,通过网络直播给大家做了现场讲解。

4c6e903f3bc9830b267c2b2d8c457818.jpeg

古代都城选址有什么特点?

古人最初所说“天府之国” 其实是指关中

冉万里教授讲,以秦汉为例,古代的城,按照等级划分有都城,有州城,有县城,同时还有戍边的边城。每座城被赋予的政治使命或任务不一样,地形选择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都城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在选择地形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政治安全不安全、地形好不好。

以汉唐长安城来看,为什么要选择关中这个地方?因为关中有四关:东有函谷关(东汉后被潼关取代),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是一个战略要地。四川现在被称为“天府之国”,实际古代最初称“天府之国”指的是关中。

从资源上来讲,关中自从郑国渠开凿以后,灌溉非常发达。在农业文明时代,粮食产量上不去,后勤保障肯定就供不上,所以从经济方面考虑非常适合。从自然环境来说,一个大的城市需要水。虽然现在我们经常被水资源困扰,但当时八水绕长安,水资源丰富,是可以行船的。从气候来说,关中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纬度和自然环境都非常好。

从这些方面就可以分析出一个都城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一要考虑是不是战略要地,能不能易守难攻;二要考虑自然资源能不能保证生产更多的粮食,作为后勤保障;三要考虑几十万人口的城市要喝水,水资源够不够丰富?此外,还要考虑气候、区位和交通等情况。

而关中恰恰就符合这些条件。这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西安号称“十三朝古都”,为什么过去这么多朝代都选择在这里建都。

古代帝陵选址有什么特点?

讲究地势高敞背山面水 “与自然融为一体”

皇帝的死亡是国丧,怎么埋葬需要在朝廷上进行议论,在正史文献中将此称为“陵议”。所以,帝王陵寝制度属于国家层面的话题。在陕西,除了秦始皇帝陵之外还有汉陵和唐陵,在我国的帝王陵寝制度史上有着相当的代表性。

news_fz_20200702184011_bf1757394f39a29b0023481b03d1bd508e7fe2e9.jpg

那么古代帝王陵是如何选址的呢?冉万里教授说,秦始皇帝陵大家都知道,是在骊山的旁边。西汉有十一座陵,渭河北岸就分布了九座。唐代十八座帝陵,整个沿着渭河北岸分布。它们在地形的选择上,讲究的是背北面南这样的排列方式。从整个地形地势上来看,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所以帝王陵寝选址上,也讲求高敞而平坦之地,前面有河,就是背山面水的地形。从古人的思想上来讲,“这是要把皇帝和自然融为一体”。

大体情况是这样,但具体到每个时代又不太一样。比如,汉代是封土为陵,挖一个大型墓坑,然后用封土埋起来,封土堆像倒扣的斗,所以称为覆斗型封土。汉景帝阳陵就是一个很大的覆斗型封土。唐陵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延续汉代封土为陵制度,另一种是依山为陵。就是选择一个相对独立的山体,在里面开凿墓室。帝王的墓室又称之为玄宫,实际上就是在山体里打一个山洞,然后在周围圈墙、摆石人和各种石刻,形成一个巨大的陵园。

总体来讲,不管选择什么样的埋葬方式,帝陵在地形地势上都要求既要高还要平坦。这是因为帝陵很大,必须要能够展开。另外帝陵一般都要背山面水,这和皇帝生前要面南背北一样,是帝王陵在地形选择上的一个传统。这种方式也和中国古代建筑采取的逐渐增高的建筑模式有关。大家知道,无论阿房宫还是太和殿,都是在高台上。汉陵也好,唐陵也好,对地势都是这样的要求。

都城和帝陵之间有什么联系?

陵邑曾经作为长安城的“卫星城”存在

“帝王陵和都城之间,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冉万里教授说,兵马俑世界有名,看到兵马俑,人们首先就会想到,这是对人的模拟。秦始皇生前享受荣华富贵,也幻想过长生不老。唐代的皇帝也有很多想长生不老,结果有吃丹药致死的。既然不能长生,把生前享受的这些东西搬到地下去如何?那就模拟一下,于是就有了兵马俑。这也符合儒家思想的“视死如生”理念,就是对待死去的人,要像对待活人一样。

“我们站在汉景帝的阳陵旁,东北方向是王皇后的陵。他们有各自的陵园,外面还有一个大的陵园。东南角还有礼仪性建筑。外围的是什么呢?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它们就像汉长城的外城。陪葬的诸侯王的墓园还被框起来,象征着其封地。如此看来,皇帝和皇后各自的陵园,就相当于皇帝住在未央宫,皇后住在长乐宫。而这些礼仪性的建筑,就象征着长安城里的礼制性建筑。虽说皇帝已经去世,但陵园把这些整个都搬过来了。”

news_fz_20200702184012_dd28dc79fc9fd6cd7b1a540ef659a6b137a9ccab.jpg

汉阳陵出土的茶叶,将中国人饮茶历史向前推了很多年。(据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微信公号)

也就是说,皇帝生前享受的荣华富贵,死后也要带到陵墓去。当时整个社会的丧葬理念就是 “视死如生”。不仅皇帝这样,老百姓也一样,也会随葬几件器物、放一些好吃的。不过,老百姓去世了,也就带一些陪葬品而已;帝王去世后除了修建陵园、陪葬很多东西,还可能在陵园附近建陵邑,把很多人迁来给他守陵,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城。

汉高祖九年 (公元前198年),刘邦接受郎中刘敬的建议,将关东地区的2000名官宦富豪及其家眷迁徒到关中伺奉他的长陵,并在陵园附近修建长陵邑,供迁徒者居住。此后,汉惠帝刘盈、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修建陵墓时也都这样做,相继在陵园附近修造了安陵邑、阳陵邑、茂陵邑和平陵邑。于是,“五陵”便成为富豪聚居的地方,有钱有势人家的子弟也被叫做“五陵少年”。

“关于陵邑制度,汉初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不过分征劳役,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但统治者一方面希望老百姓休养生息,另一方面又想到秦末那么多人起义,关中以东各地的豪强贵族会不会也随时觊觎国家政权?所以他们专门设置一个城,要么靠近陵园跟陵园共用,要么离陵园稍微远一点在附近形成陵邑,把地方豪强都迁到眼皮子底下看着,他们作乱的机会就没有了。”

news_fz_20200702184012_d4b7bd5005678acdc590aaad1f97ecf5a1d5f906.jpg

(西汉帝陵分布图(据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微信公号)

“这些陵邑沿着渭河北岸依次排开,无形中也起了很重要的分解长安城功能的作用,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卫星城’。由于西汉多次大规模向咸阳的五陵原徙民,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人文地理区域,对古代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陵邑的设置意义是多方面的,一个是守陵,一个是稳固政权。汉长安城的陵邑制担负着“强本弱枝”和“防御匈奴”两大任务,历来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巨大作用。

陵邑的设置也有坏处。前期设置陵邑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社会稳定了,到了繁荣时期了,还继续延续这个政策就不合适了。在古代,长途搬家走几百里几千里,财产损失很大。在强制搬迁的过程当中,有很多人破产了。所以,从刘邦开始设立的陵邑制度,到了公元前40年汉元帝刘奭执政时就被废除了。

该怎么看待“风水”这个概念?

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是积极的 “天人感应”则是迷信思想

冉万里教授介绍,风水在过去叫做堪舆学说,就是地形地貌观察,实际上就是古代的自然地理。但古代中国人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古人认为,自然界发生的事情和人是有关系的。比如说,发生地震了,皇帝就要发罪己诏,自己惩罚自己;发生洪灾了,人们会认为肯定是执政有什么问题了。“天人合一”了,肯定是“天人感应”了,是老天爷要告诉你什么。

“在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很自然。其中的有些想法用现在的话来讲,可以理解为‘我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当然是切合实际情况的。但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渐就被抽象化、迷信化了。比如地震一般是自然发生的,和人干了啥没关系,但是古人就会把它联系起来。这是人们认识自然能力还比较低的时候从内心产生的。由此就引出来很多问题。风水堪舆学说,就是古代人从‘天人合一’到‘天人感应’,在这种理念的基础上而产生的。”

“古人认为,自然界既然能够惩罚,同样也会降瑞。来个白鹿,人们认为是祥瑞;来个喜鹊,人们就会想是不是有啥喜事?即便现在,每个中国人心里可能都会有一点点类似的迷信思想。当然,这都是在一些小的方面。对于古人来说就会认为,老天既然能降祥瑞,那埋葬的时候,在具体地形的选择上是不是应该讲究一下?”

“比如,隋文帝在埋独孤皇后的时候,一个叫萧吉的人通过占卜说选了个吉地。隋文帝不是很相信这个东西。别人给他汇报时,他说:如果我们的祖先埋的地方风水不好的话,我当不了皇帝,但是我当了;如果说我们的祖先埋的地方好的话,我的兄弟就不会战死。意思就是说,他以自己来举例告诉大家,这个东西不能太相信。”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是,很少有人把墓葬埋到低洼地,这就是地形的选择。古代人做这些事叫做‘卜食相土’。‘卜食’就是在龟甲上写字,然后拿火一烤,看裂纹来占卜。‘相土’就是看地形。也就是说,先观察地形,再算一卦,把两个结果结合起来做决定。在城址的选择上,古人会这样做;在埋葬的时候,古人也会这样做。当然其中很多理念都属于迷信思想。”

冉万里教授表示,从外在的物质到无形的理念,古人流传下来的东西还在很多方面影响着今天的人。“天人合一”思想中包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和如今的环保理念是相符的;但受制于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而形成的“天人感应”理念则是一种迷信思想,是应该抛弃的。

记者 马虎振/文 邓小卫/图

编辑:王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了解陕西大事 关注陕西头条
  • 书店的N种样子

    忒色 如今,西安还有不少像万邦古旧书房一样的古旧书店,它们开辟出了一个平静独处的角落,为喜欢古旧书的读者留下一方精神家园 2024-04-23

  • 韩城:千年古城传新韵

    忒色 1991年,韩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成立,出台《韩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管理办法》,强化对古城的保护 2024-04-22

  • 繁花似锦 秦韵悠长

    忒色 图为4月14日航拍宁陕县秦岭乡村绿道一角 2024-04-18

  • 曲江文旅2024长安踏春季活动启动

    忒色 穿着华服的“花神”翩翩起舞  4月14日下午,12位身着华服的“花神”现身大唐芙蓉园并巡游,这也意味着曲江文旅2024长安踏春季活动正式启动 2024-04-16

  • “陪拍”消费成西安年轻人时尚潮流

    忒色 一位“00后”“陪拍师”小张告诉记者,最近公园里不少来拍照的人手里拿着反光板、相机,甚至还带了小板凳、折叠梯——这其中很多都是“陪拍师” 2024-04-16

  • 西安打造“微短剧好莱坞”的无限可能

    忒色 演员市场成熟、拍摄场景丰富、制作公司水平在全国都称得上数一数二,西安发展微短剧产业十分有优势 2024-04-16

  • 在农科城奋力奔跑

    忒色 赛事期间,杨凌示范区酒店延迟至15时退房,新增7辆“杨马”专列,赛前赛后安排摆渡车,为参赛选手提供免费营养早餐……今年的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上,还有4120名青年志愿者活跃在赛场各处,提供赛道补给、线路引导、物品发放、医疗救助等服务 2024-04-15

  • 彩鹮的小伙伴也来啦

    忒色 两只彩鹮现身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供图    本报讯 (首席记者 龚伟芳) “彩鹮的小伙伴也来啦!”近日,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又传来好消息,在清明节假期刚刚现身的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彩鹮,引来了另一只彩鹮小伙伴,让人大呼惊喜 2024-04-11

  • 在西安赴一场和飞鸟的约会

    忒色 努力营造全社会保护候鸟良好氛围  眼下,随着夏候鸟的陆续抵达,众多鸟类已开始进入繁殖期,西安迎来新的观鸟季,除了有关鸟类的新发现外,如何保护鸟类、更好地爱鸟也尤为引人关注,这些点点滴滴都折射着西安这座城的生态自觉 2024-04-11

  • 花式出游 拥抱春天

    忒色 4月6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4年清明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花为媒”促进城市休闲和乡村旅游发展,赏花、踏青、乡村、露营、美食等主题游需求旺盛 2024-04-11

  • 年轻人的新潮流

    忒色 如今,“旅游搭子”“健身搭子”“通勤搭子”“逛街搭子”等“搭子”社交逐渐流行起来,成为都市年轻人日常的生活方式 2024-04-11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邮箱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宣传自律管理承诺书

Copyright ©2006-2022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