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媛 王靖升
她是新中国第一代纺织女工,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涌现的全国劳动模范;因熟练掌握“五一织布工作法”而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连续破全国纪录;她曾和赵梦桃等一起赴国外学习访问,被誉为陕西纺织战线的“劳模双星”……
从陕西省总工会退休的林秀英,如今已经86岁高龄。近日,记者在其家中采访到了林秀英老人,老人身体行动缓慢,与记者的交流中,林秀英老人回忆起当年的工作,仍历历在目。“我只是在我的岗位上干好了本职工作,党和国家给的荣誉,我受之有愧。”她时常感恩党和国家的培养。
1962年,林秀英(右二)与来厂体验生活的西安话剧团演员交流。(资料图)
林秀英,1938年10月出生于陕西省户县(今西安市鄠邑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2年7月,咸阳陕棉一厂来户县招工,14岁的林秀英考进工厂当上了一名织布工人。从此,林秀英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1955年10月,作为熟练工,林秀英与一百多名纺织姐妹,调到西安支援新建的西北国棉四厂。新厂区位于西安东郊的荒郊野外,杂草丛生,沟梁纵横,污水乱流。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林秀英不怕苦不怕累,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新厂建成后,为方便纺纱工作,她和姐妹们齐刷刷剪成“男人头”,争分夺秒生产布匹。
1960年,林秀英(右一)与来厂参观的越南朋友。(资料图)
工作中,她常常憋着劲苦练操作手法和改进技术,练就掌握的“五一织布工作法”,实现了从1人看4台老式织布机,到1人看24台自动化织布机、最后看36台织布机。同时还练就1分钟打结30个的“绝活”,处理断经从每根18秒减到10秒,处理断纬从3秒减到2.5秒,连连打破全国纪录,不仅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而且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
1956年6月,林秀英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工作岗位上,林秀英也取得了连续2年不出次布的好成绩,超预期打破了全国纪录。1959年10月,林秀英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进京出席全国群英会,代表陕西代表团上台领奖,当周恩来总理亲手把奖旗颁发给她,并握着她的手嘱咐“再接再厉”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一年,林秀英和赵梦桃等全国英模一起赴苏联学习访问。从此,陕西纺织战线的“劳模双星”享誉全国。
在林秀英老人的家中,她一边缓慢地翻看着曾经的荣誉证书,一边向记者讲述当年的故事,讲到动情处,老人眼含热泪。“赵梦桃纺纱,我织布,我们是好姐妹,也是‘好战友’,在工作中相互鼓励,相互学习。”林秀英老人回忆,赵梦桃曾经说过:“永远听党话、跟党走。”这句话她时刻铭记。
1975年8月,林秀英调往省总工会工作。“永远是新中国的纺织女儿,工作变了,岗位变了,纺织工人和劳模的本色不能变!”林秀英说,她把国棉四厂作为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的一个点,每年元旦、春节、五一、国庆,都利用休息时间到四厂生产车间帮助姐妹们开车,坚持义务劳动。由于过节机器要停几天,节后第一个班开的是冷车,车子特别难开,工人往往要提前30分钟进车间。她每次早早从城里出发乘公共汽车赶到郊区,提前一个小时进入车间打扫卫生,做好开车前的准备工作,有的岗位缺人手,她就毫不犹豫顶上去。就这样,不管刮风和下雨,她都与职工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连续坚持了19年,后因腿部受伤、眼疾等原因,才不得不中断。
1999年11月,林秀英从省总工会机关光荣退休。“党员,无论党龄长短、贡献大小,都要时刻不忘学习党的政策,参加党的活动,这样才能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在林秀英老人的卧室里,有一张掉漆的书桌,桌上整齐地摆放着书籍和报纸。“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形势,我虽然老了,但我不能成为社会的负担。”林秀英老人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学习,隔段时间也会将楼道的围栏擦一擦,她说,虽然年纪大了,但维护公共卫生这点小事还能做,也想为家属院这个集体作点贡献。
在别人眼里,作为从省总工会退休的老劳模,林秀英应该得到更多的照顾和关爱。其实林秀英的生活并不富裕,老伴长期有病,女儿没有工作,她的身体也不如从前。然而,她却是一个最不爱向组织“伸手”的人,每当组织问她有什么困难时,她总是说“没有”。“想想赵梦桃,想想当年那些从全国各地来支援大西北的纺织工人的付出,我的这点成绩算什么。我还有什么理由向组织提要求、要待遇。”林秀英说。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祖国越来越强大了,人民也越来越幸福了,生活在新中国,我也很幸福。”林秀英时刻关心国家发展,也对祖国的日益繁荣感到高兴。采访结束时,林秀英老人也勉励年轻职工,一定要踏实勤奋,干好本职工作,也要同时经营好小家庭。“虽然时代变了,但我们的初心不能变。”林秀英说。
世相,镜头里的陕西人。
编辑:贺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