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白鹿原上灯笼“守艺人”

时间:2024-03-14 10:37:12  来源:西部网  ©原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世相|白鹿原上灯笼“守艺人”

从西安市区一路往东,顺着白鹿原盘旋而上,再从狭窄的村道上颠簸几分钟,就到了孙家沟村。

60d2df2ea9e8f4c3b7922ada1413ba73.jpeg

记者/苏静萌 王靖升

从西安市区一路往东,顺着白鹿原盘旋而上,再从狭窄的村道上颠簸几分钟,就到了孙家沟村。白鹿原竹篾灯笼已经有300多年历史,这里曾经家家户户都制作竹篾灯笼,是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更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年78岁的王需江和76岁的老伴儿张蒲娃,就是其中一户。

360ba8459cce37dada2a17d9c5e4a5e0.jpeg

早上八点多,“留守”在原上的王需江和老伴儿就开始了一天的手艺活。从原上采购来的竹子,通过破竹、划蔑再到编织、滚浆、糊纸、烘烤等十几道手工技艺,花费40多分钟,才能做好一个散发着竹子芳香的灯笼。王需江熟练的破竹、划蔑,老伴儿坐在一旁帮忙编织,虽然家里稍显冷清,但老两口的每天都十分充实。

a89a28ef6b3e5a5989a909ee62dbf949.jpeg

“我从几岁的时候就看家里人做灯笼、从小就学,从小就会。”提起学手艺的那段时光,王需江已经回忆不起来了,这十几道工艺也已经变成嵌在身体里的“肌肉记忆”。“划篾是最考究功夫的,这一步一旦划不好,后面就编不成,编不好了。”王需江说着,用手里的篾刀,划过竹子,麻利的几个“回合”,竹筒子就变成了薄如纸细如丝的竹篾子,自此灯笼的原料才算是准备妥当了。

e609b066563a79d8b48ee8c379a896fa.jpeg

3月的西安阳光明媚,年过七旬的他们端着板凳在家门口晒着太阳聊着天,但手上的活没有耽误一分钟。一个竹篾子灯笼需要15根竹篾,15根竹篾相邻穿插,间隔编织最后收尾,编织好的灯笼单个仅重30余克。听起来简单的编织、收口部分,不仅需要眼睛明还要手上有力道。几根细长的青黄色篾条,不停地在手指间缠绕、飞舞,一会儿工夫,原本杂乱无序的篾条逐渐显露出灯笼的模样。

afdda485cf341255f22289d5cec9d6be.jpeg

“做好的灯笼用夹子把两头夹住,就方便人家摆摊时拿下来卖。”经过多年改良,原本数十种的竹篾子灯笼,现在只剩下了主流款——“火轱辘”灯笼,编好后也不用糊红纸,也不用串提手,直接批发给客商,客商运输起来方便,自己做起来也相对容易。除了“火轱辘”,王需江有时还少量制作小巧的“星星灯”,或者“唐风”样子的大灯笼。

cf441e6d57bd891ba7aff1fcaae5a84d.jpeg

一辈子手拿沉甸甸的篾刀,加上老年后患上的关节炎,都让王需江的双手逐渐变形。“我们就靠这个生活,一辈子都是这样过来的,累啥么,不累,就是可惜现在手艺不值钱了。”王需江说,以前全村一起做灯笼,做好了跟着合作社一起拉到西安卖,一天能卖几百个,现在成了村里的“单蹦蹦”,只能被动地等人来收。

c50688a24848ad75f159761ecd14f7b7.jpeg

半个世纪过去了,曾经家家户户抢着做竹篾灯笼,而现在只剩下10来户依然还在坚守这门老手艺。“1斤竹子需要1块钱,做5个灯笼就需要1斤竹子,做一个灯笼前前后后需要40分钟左右,而做好的灯笼,根据大小不同,也只能卖到2.5到3元不等。因为做一个竹篾灯笼比较费功夫,又卖不上价,很多人现在不做了,其实也可以理解。”王需江说。

e821c235590bd4f368c042656b545694.jpeg

“这门手艺儿子会,从孙子这代开始,就失传了。娃们不想学,不爱学,就只能这样。”自己坚守了半辈子的手艺面临失传,老两口只是笑笑:“没办法,时代变化得太快,娃们有手机有电脑,要上大学,学技术,学知识,谁还学这手艺?学也耐不住性子,学不会。”王需江说,孙子们有更广阔的天地要去闯,做老人的十分理解,所以不会强求。

f32f0c51a1d33e7aca7b82de761f94b8.jpeg

来到王需江院里的二楼,这里的小屋里存储着上千个编好的灯笼,老两口为这些“宝贝”们砌了一个小角落,搭上防雨防潮的塑料布,这样就能储存一年。“去年没卖下多少,我们天天也在编,就存下了这么多。”看着跟他们“留守”在原上的灯笼堆成小山,王需江的脸上有些落寞:“有人喜欢这工艺,不知道从哪里买。乡党们没有渠道卖,怕做得多了没人要,还好灯笼这东西,能放得住。”

5171d88e0a87ee7c1908c538760093a8.jpeg

王需江说,儿子王伟平时在纺织城工作,闲暇之余也会回家帮忙做灯笼,但大多数时间,都是老两口自己“留守”在原上的家里做灯笼,好在儿子做灯笼的手艺不错,也算是传承了下去。“我8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做竹篾灯笼,虽然现在做竹篾灯笼挣不了大钱,但是这是一门传统的文化和手艺,我不会放弃的,还会继承老父亲的老手艺。”王伟说。

ea6e6f377b8e15ae6fd9ea6b584e3f33.jpeg

“也不知道还能干几年,我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门手艺,你们也多拍拍,把这门手艺通过照片留存下来就好了。”王需江说,自己和老伴这辈子都留在白鹿原上编灯笼,年纪大了,哪也不想去。“现在,我跟老伴儿能留在家里,干着喜欢的事,其实是快乐且知足的。”

e9ce75c4c22436cba78f1c85326ff5f7.jpeg

下午3点多,朴实的老两口吃完午饭,又坐下来开始破竹、划篾。“娃,你要不要来试着编一下?”记者接过初有雏形的“篾网网”,就这样简短体验了一把收口的难度,上上下下、一条压一条、一段挽一段……5分钟不到,眼前已经花了一片。当感觉出竹子的韧劲不停地对抗着双手,终于才明白,老人的双手是为什么弯曲变形的了。

0058a35b2f731423ca2ea0515449509d.jpg

世相,镜头里的陕西人。

编辑:王瑜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