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上的丰碑——来自马炉村的报道

时间:2020-06-28 09:20:55  来源:商洛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高山上的丰碑——来自马炉村的报道

编者按 党的九大、十大、十一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农村支部书记的先进典型刘西有,带领马炉村民苦干实干、战天斗地,不仅留下了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仍屹立在马炉村的土地整治工程,更为世人留下一座高山上的精神丰碑。没有工具咋办。到一九五四年冬天,互助


编者按:党的九大、十大、十一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农村支部书记的先进典型刘西有,带领马炉村民苦干实干、战天斗地,不仅留下了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仍屹立在马炉村的土地整治工程,更为世人留下一座高山上的精神丰碑。在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继续弘扬传承刘西有“信念坚定、艰苦奋斗、求实创新、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的优秀品质和过硬作风,不忘初心再出发,拼搏奋斗新时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商洛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341226523581a1a4c10edaa87fdf8a6e.jpeg

春天,走进丹凤县龙驹寨街道办事处马炉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沟田里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似黄金甲,半山上一树树米黄色的小花如飘带般,满山架岭的松树像翠绿的海洋。这就是当年马炉大队党支部书记刘西有兑现他那“山顶油松戴帽,半山经济林缠腰,山下梯田坐底”承诺结出的硕果。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商洛地委开展向刘西有同志学习活动中,地委书记杨永年登上马炉大队马莲台,站在刘西有房前的台阶上,指着远山的石坎梯田高兴地说:“这是刘支书当年给马炉人修的经济田、幸福田,是全地区依山致富的典型,我们要学习刘支书这种愚公精神。”

刘支书去世三十九年了,马炉的荒山深沟变成了宝山宝地:一台台平展的梯田间种着小麦、包谷,梯田边种植着山茱萸;秋季满山橙香的木瓜,康沟的油葵,杨坪、炉岔的金银花、雪莲果;周家垭的连翘,岩屋沟、庙头的金皂角,康沟前十多亩水面的马炉水库和大队坡下一池池的冷水鱼,均丰收在望;高山上,满坡架岭的油松林郁郁葱葱,散发着诱人的松香。

走在马炉村的沟沟岔岔,这是刘西有当年改天换地的结果,是在丹凤县委领导下一任接着一任干出的脱贫致富成果。如今的马炉村,变成了脱贫攻坚示范村。

刘西有说:“咱马炉是个穷山沟,决不能把社会主义建在光坡上,一定要把地修好。”

马炉村位于县城东南四十里,群山起伏,沟壑纵横,一百四十八条大大小小的山沟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住着一百四十二户人家。马莲台上一个小名叫庆的放牛娃,是全村年龄最小、受苦最深的人。他从小失去父亲,大哥被拉了壮丁,三弟被狼叼去了,家里就剩下他和守寡的母亲及二弟,为了家里的生活,十二岁的庆上黄龙山给地主扛长工当放牛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天不亮就被赶起来担水、扫院子,稍有懈怠就会挨打受饿。一年到头,只能在腊月三十晚上回家与亲人团聚,第二天还得东躲西藏防拉壮丁。他做梦都盼着有一天能和母亲、弟弟过上安稳日子,这就是年幼时的刘西有。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的一天,刘西有从区上开会回来,召集村上的小伙商量组织闹生产,立志拔去穷根。他把村里八个光棍汉组织起来,成立了商洛山第一个变工队开始开荒造田。没有工具咋办?这夜,他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后半夜他突然心里一亮:用铁矿去换铁,去北赵川背铁矿石。天没明,他就叫起哥哥刘西山去北赵川,到北赵川有一百多里路,他哥在拉壮丁途中因跳岩把腿摔成了跛子,走路很慢,到那地方,天已经麻擦黑了。铁厂离矿山四十来里路,别人一天背一回,刘西有一天背两回。他们起早贪黑,用二十多天时间换回八十七斤生铁。打铁没有炭,刘西有就到几十里外一户富裕农民家做工,换回打铁的炭。铁匠的工资,也是用换工的方式开的,终于打成十二把虎牙镢头。这十二把虎牙镢,就是他们向荒山开仗的第一批“武器”。这年春天,刘西有带领刘西山、李春福、李春彦、李新治、李满堂、李思绪、赵云亮七个光棍汉,扛着崭新的镢头,开始了“十二把镢头闹革命”的艰苦创业壮举。

马炉村石多土薄。“炉岔沟,麻石头,十料庄稼九不收。天一旱连根烂,天一涝水冲掉。”这一民谣是对马炉村的真实写照。刘西有带领变工队,扛着镢头开山劈石,在岩石上打下楔子,挖下石皮,大石头垒成石坝,石皮打碎放在地里,冬天冻、夏天晒,等石皮变成粉末,他们再挑上一担担农家肥,搅在一起慢慢变成土地。岩石上有一点点土,他们把土取出来和石皮搅在一起翻成斜坡地。见能长三五苗包谷的地方就用镢头挖、用锨刨,然后到坡上挖一背笼土倒在坑里种包谷。就这样,从冬到夏,从夏到冬,刘西有和他的伙伴们一镢头一镢头地向荒山顽强进攻。别的农民正月过了才下地,刘西有他们正月初六就上山,每人兜里揣着一把炒面,天亮上坡,天黑回家,一天赶出一天半的活。七月太阳晒得正猛,一般农民要挂锄歇夏,刘西有却说:“太阳把石头皮晒软了,正好挖它!”硬是靠这种狠劲,在山沟里挖出十多亩地,修出靠天吃饭的石坎田。

变工队经过一年时间的摸爬滚打,积累了开荒造田的经验,一九五一年开始转为互助组。他们通过斗地主分田地,开始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生产。到一九五四年冬天,互助组发展成为十五户的初级社,刘西有带领大家干活的劲头更大了,便在乱石堆中修地造田,对全村的山水林田路进行规划,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就在初级社成立不久,村上有三户中农对刘西有领工的做法很有意见,其中一户说:“我是看大家入社才入社的,我家日子不是过不去,还要起早摸黑?”另一户说:“上恁高的山梁,扛着镢头挖坡,太累,我不来了。”还有一户也说:“挖坡把人挖的累死累活,才给记十分工,这活太重,我干不了。”这三户中农纷纷拉牛退社。刘西有挡着不让退社,他们就闹死闹活,有的破口大骂,有的还动手动脚,刘西有只好让他们拉牛退社。到了后秋里,收了庄稼,颗粒归了仓,这三户中农看自家地里种的粮食没有大家记工分分的多,便又托人给刘西有说话,要入社。刘西有说:“你们不是账算得清得很吗?你们不是口口声声说入社自由、退社也自由吗?怎么现在又要入社呢?”三户都说:“你大人不计小人过,今次入了社,以后再也不退了。”就这样,刘西有见这三户好话回了个单三,才让入了社。

一九五六年,高级社成立了,刘西有感到自己的责任更大,他一心要把社员带领好。

这时的刘西有就瞅着修地,治坡造田。他带领青壮年劳力,用木杠从坡上把石头撬开,抬到沟里修沟台地。那可是在没有土、没有地的地方修地啊!

那时候,全县修地搞评比,天天报进度,比哪个村的地修得多、修得快、修得好,马炉村老是最后一名。不知情的人就问:“马炉村那么先进,为啥修地老是最后呢?”刘西有说:“比进度不能用数字来比,人家修地是土地,咱们是石头山;人家修一亩地用一天,我们修一亩地得用十天甚或二十天还不行。咱修多少报多少,没有修成的就不报。”

刘西有还说:“刨开两三寸土就露出石头,不闸山沟淤地,就不能改变生产上的落后面貌。”一时间,刘西有披星戴月,跑沟溜渠,察看地形。他先选好各生产组组长,用了一周时间,跑遍马炉大队的沟沟岔岔,在啥地方修地用啥料,做到了心中有数。

开山造田,炸药是必不可少的,但恰恰就是缺少炸药。没有炸药不要紧,他让妇女上山割草,把蒿草放在大石头旁晾晒,把晾干的蒿秆、毛草架在石头上烧,等大石头烧热、烧红,再用水浇,热红石头遇冷水一激,噌噌噌就裂开一条缝,然后就用木杠撬。四抬、六抬、八抬地抬去垒埝,等把埝垒好,就用土面成地。

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刘西有激动得整夜睡不着觉,他感到自己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想着马炉村的未来。刘西有是有七八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又当着村党支部书记,干不好,对不起党,对不起组织,对不起全国“群英会”代表和“全国劳动模范”这些光荣称号。于是,他和一班人商量:把荒无人烟、杂草丛生的康沟作为闸沟修田的首期工程。

560e5f2134427b445dff61a3f0cfa3c6.jpeg

傍晚,他先开群众大会,后开党员会,再开党支部、村干部会。会上他讲了康沟治理的想法,勾画了对康沟、马炉的远景。大家一听,都拍手叫好。第二天天露明,近处的十多户劳力早早赶到工地,太阳出来的时候,全大队的劳力都到齐了,刘西有已经挖地挖得汗流浃背了。他利用歇息时间召开干部会议,讲怎样垒埝修地,要克服哪些困难。一袋烟工夫,大伙又干起来。饭是在工地上吃的,吃的是红薯糊汤、蒸馍、酸菜、洋芋片片面。辛辛苦苦干了一个冬天,终于修成了三十多亩平台地。

春天在修的地里播种,等着秋季收获的康沟人,突然被初夏的一场大暴雨冲走了希望。咆哮的山洪把庄稼、整个地块都冲走了,刘西有、村干部、康沟人穿着蓑衣,哭天喊地。“老天啊,你睁开眼看看吧,这是马炉全大队人一冬的辛劳和一春的忙碌呀,你咋不睁开眼看看呢?”

一连几天,刘西有吃不香、睡不甜,闷在家里倒是打了八九双草鞋,最终还是拿定了来年重修康沟台田的主意。他让媳妇做了洋芋面,饱饱咥了一顿睡觉去了。

到了来年冬天,他召开村干部会,给大家讲重修康沟的想法,他说:“今晚大家回去就入户动员,我明晚就开群众大会,咱全大队人后天就上康沟。”第二天晚上的群众大会,刘西有站在会场,激情满怀地讲康沟重新修地对全大队人的好处,动员社员明天一早人人到康沟上工。他说:“没有炸药咱上坡割草,架到石头上烧;没有铁丝咱上坡割葛条蔓,拧成绳抬石头。”就这样,全村二百七十人,整整在康沟又干了一个冬天。这一冬,苦干实干的马炉人,再次修出了三十多亩的“大寨田”,全大队的人兴高采烈。

寒来暑往,种了两年地的马炉人,尝到了在康沟修地的好处,大伙兴奋地对村干部说:“现在不缺吃的了,多亏在康沟修地呀,要不早都出去要饭去了。”干部听到这话,心里乐开了花。

来年的初夏,一场大雨整整下了三天三夜,山洪袭来,又彻底把康沟的地冲没了,连下脚的地方都找不到。刘西有和干部们想,不就是一个五六里的康沟吗,还有治不好的时候?!

刘西有思前想后,决定外出学习,借助外地经验治理康沟。他先后到山西省大寨大队、延安参观学习。他到沟里去看,向当地群众请教,深受启发,终于看出点眉目。他不断琢磨,比比画画,回来后又和大伙交谈,等想通后,就想试活试活。

……

这是第七次治理康沟,也叫“七战康沟”。

刘西有像前六次一样,先开干部会,给大家讲他到外地参观学习的启发,告诉大家以前田地让水冲毁,是因为没有给水留路,只要给水留出出路,肯定能保住梯田。于是号召大家再大干一场。干部思想统一了,给大家一讲,社员们也不约而同地说:“可以干,可以干!”

那是一九七二年,整整一个冬天,刘西有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大战康沟。他们成立了以党员为主的突击队,上山割草烧石,从山坡上抬下石块,在山沟中央修暗渠,暗渠修好后妇女劳力在上面填小石头,再从两边山坡上往下背土面地。整个工程有技术员指导、监督员监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块中央暗渠修得很宽敞、很直,人猫腰能进去清理垃圾和淤堵,且出口处还留有大水池,以便周围小山沟底修成的暗渠往进排水,还能浇这片地。

一个冬天,刘西有带领马炉村社员苦干实干,共修出了四十台水平梯田,造地三十二亩。

就这样,接二连三,马炉的地一台一台、一亩一亩的修成了。据统计,经过几年艰苦奋斗,马炉共修坡式梯田、水平梯田和沟台地一千多亩,走出了一条由没地到有地,由没有饭吃到有稀饭吃、有稠饭吃、有细粮吃的好生活。

刘西有说:“前人栽树后人凉,老汉栽树娃盖房。种了树有多么方便,没有树又该多么作难。”

马炉村十四个生产队,方圆二十多里路,山大沟深、道路狭窄、崎岖不平,要跑遍全村,至少得三天。

一九五O年,刘西有参加了县上召开的劳模会,学习其他村上的经验,回来号召群众种桐树。刘西有住的马莲台和附近一些山庄,都是光秃秃的山,种上桐树不仅成材快,还能解决烧柴问题。一九五一年正月,刘西有冒着大雪,赶到三十多里外的雷家坪,换了四升桐籽,兴冲冲拿回来分给全村人种。有的人种了,有的拿回去却点了灯,他觉得这件事没有办到群众的心坎上。第二年,县里号召种松树,他耐心向大家宣传栽松树有柴烧、能盖房,大伙还是不听。他却不灰心,正月初六就冒着大雪,上北岭买了三百多苗松树,连夜挑回栽上。经他精心照管,小树苗个个长得健壮。一九五四年,他家准备盖四间房,附近山上没有木料,要到三十里外抬木料。他肩扛木料,就花了二百个工,也累得慌,他决心发动群众栽油松。

刘西有先发动村干部,后动员群众,跑了两三天,总算有了结果。群众一上工,他在大家歇伙的时候就给大伙讲栽油松的好处,大家慢慢想开了。他又把规划好的方案讲给大家听,大家觉得刘支书给村里办好事哩,干劲就起来了。

刘西有经常在歇伙的时候给大家讲。一次他说:“前人栽树后人凉,老汉栽树娃盖房。种了树有多么方便,没有树又该多么作难。咱们今天栽下油松林,再过一二十年就有木材盖房、做家具,更能护坡、保持水土,这都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社员们都说,刘支书说得对、想得好,现在马炉村不缺粮吃,将来咱马炉村也不缺柴烧,不到外地买椽,做家具也不用愁了。这一年,全村人在后坡栽树一千五百多苗。

刘西有几年来栽的桐树和桃树都结了果,松树也有好几尺高,这样使大家明白了植树造林的好处,春秋两季只要村上一布置,社员们便一起动手。到一九六二年春天,全村一共造林两千五百多亩,青年有青年林,妇女有“三八”林。走出刘西有家的大门,马莲台上的边坡和附近的山上,满坡都是桃杏李树繁花似锦。走在马炉其他生产队,也是松柏成行,核桃沟和桐树林泾渭分明。

一九六一年冬季,县委把西北农林大学刚毕业的学生贺容德调来给刘西有当秘书。贺容德参加工作第七天,刘西有到县上开会,就把贺容德领上向马炉赶。他们先到月日公社,刘西有给公社领导汇报工作,第二天操小路翻过十八盘,再顺岭下,直达马炉。一路上,两人说说笑笑,贺容德问马炉是啥样?刘西有说:“梯田平展展,产粮吃不完;草木成行,树木成林,胜似花果山。”容德说:“美得太!”西有说:“美得太太!”又问到了没到?西有说到了,就在河边。贺容德万万没有想到,刘西有用诙谐的话语,把未来的马炉说给他听。

的确到了,到了大队办公室。办公室五间房,空空荡荡住了容德一个人。吃了晚饭,走了一天路的贺容德有些乏,就去睡。老鼠在屋里跑着、打着、闹着,打闹的叫声,使他有点害怕。第二天一早,贺容德就上马莲台,他要跟刘支书一块去干活。

一九六二年春节后的一天傍晚,刘西有扛着镢头从坡里回来,到大队给贺容德说:“我想把马炉村的长远设想好好规划一下,想先听听你的意见。”

贺容德说:“要规划,就应该有个长远打算。”

刘支书说:“是呀,得有个长远打算。”

他眉头一展,说:“我想晚上开个党支部和村干部会,大家讨论讨论。”

贺容德说:“好,我晚上就在这儿等。”

贺容德吃过晚饭,就翻他的资料,为一会儿讨论作准备。

大队离马莲台有三四里地,向西北方向斜上一个坡就到了,台上住着七八户人家。刘西有吃过晚饭,就朝大队部走去。黄昏时分,所有党支委和村干部陆陆续续就到齐了,刘支书便开了腔:“今天晚上把大家叫来开会,是想研究研究咱马炉村今后发展的长远规划,想想该咋办?”

会议一直开到半夜鸡叫,大家讨论热烈。

副支书刘德华说:“我们马炉一要管长远,二要有粮吃,三要有钱花。我们的立地条件是石头多,咋弄呀?总不能卖石头挣钱吧?”

村妇联主任屈桂绒说:“我看多修地好。多修地,多储粮,不怕闹灾荒。”

支委张遇全说:“把松树、山茱萸栽满山,把梯田修得平展展,有材用、有柴烧,有粮吃、有钱花,把穷马炉变成富马炉。”

年轻的五组组长刘志明说:“这些年修了这么多地,打了不少粮,就是钱不够花,把粮担到街上去卖,路又不好走,上一趟集得多半天跑,耽搁工夫呀。”

七组组长说:“不论咋样,我们组到村委会来,得翻一道岭,路难走得很,我看村上得把我们组的路考虑一下。”他住在杨坪,离村委会三里多路。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系列的问题都出来了,会场还有少许争吵声。贺容德记得很详细,不时地督促刘支书定夺,刘西有还是吧嗒着旱烟,反过来问容德:“贺同志,你是西北农大学土壤的,你说。”

“我看大家都站在自己的观点谈看法,说的都很在理。但你们想想,光修地种庄稼,那花啥呀;不栽树,暴雨一来就把地冲了,修地干啥?还是要综合治理。刘支书你说。”容德说话时,看到刘支书笑了一下,心想刘支书肯定拿定了主意,就让支书说。

刘西有把烟袋往鞋底上一弹,说开了。“我看,大家说的都很好,我把贺同志没说完的话说一下。你是说要栽经济林么,要在山上栽护坡的树么,还要修地修路么。这好办,往后咱在山顶上栽油松护坡,在山腰栽经济林挣钱,在坡底修梯田种小麦包谷,再把全村的路修一修。以后再修个水库,天旱了还能浇梯田,是不是?”大家都说是,是。这时,西有听到鸡已叫头遍,便说:“让我再想想。远处的人把火把打亮,快点回去,明早还要上工。”他晚上就和容德睡在一块,整整说到天蒙蒙亮。这就是后来形成的“山顶油松戴帽,半山经济林缠腰,山下梯田坐底”的长远规划。

刘西有眯瞪了一阵又醒来,醒来了一阵又眯瞪,就没好好睡。一早,他就把容德叫起,扛着镢头拿着干粮上山。他递给容德一把镢头向后山走,边走边说:“你说咱那石坡梁上栽油松啥时候能成材?”。

“得十多年吧?”容德说。

“怕不行,咱这山上土薄,得二十年左右。贺同志呀,咱到后山看看。”

刘西有扛着镢头走,贺同志紧跟,边走边说在坡顶栽油松的事。

刘西有说:“你看咱马炉大队有七八十道山梁,咱一面坡一面坡往前治,要不了多少年,咱这马炉就变成花果山了。”

他们先上到顽树沟,翻梁过幢沟,再来到青泥沟,指指点点、挖挖停停,一连规划了两架山四面坡,干粮也吃完了,日头已落下了西山。西有说:“走,咱回,把咱今天的做法和后边的想法给支委和村干部说一下,明天就这样干。”

他们回来的路上绕着路就给支委、村干部把他们的想法说了,回到家里已是晚上八点半。家里已把糊汤面热了两遍,吃起来格外香,他们边吃饭边讨论着工作。忽然,刘西有说:“容德,你看我大老粗,没文化,记啥时不是划个圈圈,就是划个道道。我记性好,你给我教字,我要学文化。”

贺容德觉得刘支书很神奇,记性极好,就先给教横撇竖捺。他果然学得不错,就给教名字。“刘西有”三个字,偏旁怎么写,单字怎么写,三字连起来怎么写,容德一一讲给他听。晚上,刘西有在炕边写给老婆看,又钻进被窝在自己肚皮上写写画画。他又把横竖撇捺的笔画描了几遍。

第二天一起床,刘西有就叫起贺容德,把他学的“刘西有”三个字写给容德看,从此刘西有就把贺同志叫“贺老师”。刘西有不但写得好,就连笔顺也没写错,容德真佩服刘支书的记性好。以后,刘西有每天都要给贺老师写三个字让他看。

工地上,刘西有一歇伙就用棍棍在地上指指画画,学写句子,学做句子。不到一年时间,刘西有就能结结巴巴念报纸、读文件、写短文了。这时的刘西有,精神状态极好,讲话的嗓门也高了,干活的劲头也大了。

刘西有最害怕去老表家。老表周金海住在离家十五里的西康村,家里种了很多山茱萸树,捏山茱萸籽要从冬里捏到春末。这天他非去不可,他要到老表家拿山茱萸树苗。他擦黑去,取了三十苗,拿回后分给十三个生产队栽植。他又去老表家背山茱萸籽回来育苗。他种了多次,种子都没有发芽,后来听说鸟吃过的种子能发芽,于是,他把籽用牛粪一拌,捂在火床上催芽试验,没想到还真的成功了。他把催芽的山茱萸下到大田里,等春末苗苗长出来细心呵护,长成一拃多高再移栽到坡上或是大田里,浇水、松土、锄草,等长起来再用石头在旁边垒起一个圆圈,在中间浇水、上肥。不到一年时间,山茱萸就长到半人高,比自然发苗的树还要提前一年挂果。几年里,一共栽植山茱萸一千多亩,一九五五年,所栽的山茱萸树都开花结果了。

一到秋里,树枝上一咕嘟一咕嘟的山茱萸红果,晶莹剔透,分外耀眼。这就是马炉的钱串串,马炉村的银行啊!这年,马炉村的山茱萸收入三千多元。二三十年后呢?如果山茱萸价格不菲?马炉人不是都很有钱了吗?成了万元户了吗?他们总共栽了一万多株,这不是马炉村的银行是什么?!

这下,刘西有召开支部会、干部会,决定成立全公社第一个药厂,除了大量繁殖山茱萸苗外,还栽种一些适合当地生长的丹参、当归、党参、生地等中草药,供给大队合作医疗站使用。几年间,药厂繁殖的山茱萸苗,不但满足全大队栽种,还陆陆续续卖给邻村的甘江、创业、东坪、寺坪和外县栽植。

正像人民日报记者金凤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描述的那样:“站在马莲台的高坡上,看着几十间新盖的青砖瓦房,看着那从石皮崖打出的层层如画的梯田,看着那满山架岭的松柏桃李,回顾着刘西有和他的伙伴们十多年来走过的战斗的道路,感动和振奋的情绪,如波涛起伏,久久难以平复。但是,刘西有对于马炉未来的道路,对彻底改变马炉村面貌的事想得更多更远。他亲着儿子的小脸,眯着双眼笑着说:‘我干不完的事,将来娃要接着干下去!’孩子的小脸笑开了,笑得比盛开的桃花还更鲜艳更漂亮!”

刘西有说:“咱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为共产主义创下一份集体家业。”

刘西有把马炉想得非常远,他要在马炉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什么?是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多好的社会呀,这一切都需要劳动来创造,需要双手来努力。这点,刘西有想了再想,他一定要引导党员、干部往这里想,引导社员去干。可目下马炉村、马炉人,马炉的集体基业是什么?

他召开党支部会、村干部会,讨论马炉村大大小小的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常常是晚上八九点开会,开到半夜一两点,甚至鸡叫。没有讲完的上工休息时再讲;上午没讲完,下午工地歇伙时再讲,总要把全村人的心拢到一块。

他首先把大队搞成集体核算。因为整个马炉村一百四十八条沟要逐沟治理,社员居住分散,不集中火力干就做不了多少活;要集合全村劳力干活,不能放工,一放工几里路、十几里路就没法再召集了;不管饭不行,要管饭就要背上大铁锅,拿上米面菜上工地。那时候,各个生产队都收了粮、收了菜,活干到哪个生产队,就由哪个生产队出粮菜,年终再搞收支平衡,再定收入分粮分钱。就这样,硬是在刘西有带领的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全村完成了一项又一项大的工程,大的工作任务。到一九六二年,马炉村那么多的土地、那么多的森林,积攒了四十多万斤储备粮,三十多万元公积金的集体经济。马炉村一下成为西北农业战线四十面红旗单位之一,刘西有到延安开会,受到省委表彰。

一天上午,刘西有从延安打来电话,他悄悄给贺容德报喜:“贺老师,全省推行体制下放,把咱马炉村作为试点单位。这次会议上,省委决定米脂县的高西沟村和丹凤县的马炉村保留大队核算。”刘西有要在这次会议上介绍经验。

这夜,刘西有翻来覆去不能入睡,他想马炉的过去,想马炉的现在,思考马炉的未来,一股敢闯敢干的劲头涌上心头。从延安回来,他身戴一朵大红花,把会上省委领导的讲话和文件一一在县委常委会上传达,他一下变成一位名人,在场的人对他投来敬重的目光。他说:“戴花要戴大红花,听话要听党的话。我一定不辜负组织的希望,把大队核算搞好。”

听说刘西有要从县上回来,马炉村干部早早撵到沟口去接他。一见面,刘西有笑得眯住眼,大家急着要看他的大红花。他取出大红花,大伙争着抢着戴,大家给他打油,说了好多好多知心话。他说:“我们赶快到大队开会,我有好消息讲给大家听。”

在会上,刘西有讲:“第一件事就是省上保留咱大队的集体核算,往后,咱们要把咱大队集体核算的事搞得再完善一些;第二件事,咱要修水库,堵坝聚水,让咱村上的地、树、经济作物都能浇上水,确保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刘西有掷地有声,说干就干。他把支委和村干部召集来开会,商量完善大队核算的事。他说:“我们马炉大队是商洛唯一一家、也是陕西省第二家保留大队核算的村,我们一定要把各项村规民约搞好,把方法措施搞完善,一定要着眼长远,搞出一个红红火火的马炉来。”说罢,他瞅瞅大家,让大伙说说想法。

刘德华说:“我看把全大队所有劳力的工分加起来,按人均劳动总值的平均数分工分钱,这样能增加每个劳力多干活的积极性。”

“为了防止偷懒,要把上工的劳力分成十分工、九分工、八分工来管理,让大家有个赶头,这样好竞争。”支委张遇全说。

支委魏全喜说:“把难做的、好做的地分成份,大家人人平等,这样干活就体现公平合理,好统计,好核算。”

就这样,大家讨论了好长时间。最后,刘支书说:“这是一个长远大计,大家要多思考,等考虑成熟了咱开会再定。”这晚的会议就这样结束了。白天干活、思考,晚上开会,会议一连开了几个晚上,讨论中多数社员对土地收归集体后,他们不光没有了自留地生产粮食,就连吃的菜、抽的烟丝,甚至吃的辣椒等也没有了。刘西有想,大家说得很实际,很有道理。根据这种情况,在收自留地时,把各家各户的自留地估产量,收获后向农民群众返还所定产量,社员所需的蔬菜、烟叶、辣椒等基本作物就得到了保障,社员的利益就没有受到一点影响。

这个大队核算的办法终于拿出来了。主意拿定后,刘西有带领马炉村民又开始了战天斗地。

刘西有带领马炉村民战天斗地,苦干实干,一年换一把镢头,穿烂了无数双草鞋、布鞋,终于实现了全村人不愁吃、不愁穿、有钱花的梦想。

接下来,刘西有又琢磨着一件大事。他说:“靠天吃饭是不行的,总得实现高产稳产。”刘西有想着如何打坝、修水库,灌溉浇地,实现粮钱双丰收。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中旬,刘西有和几个村干部跑遍了马炉村的所有沟岔,最终在大队上边三里地的峡口停下来。他扛着铁锨,和几个干部来到康沟前最狭处说:“就在这里打坝、修水库。把这里堵死,把水聚起来,再把坝下两边坡根修成水渠,能浇一下到马炉沟口的坡台地、梯田,等水库修起、渠修好,咱马炉的粮食和钱就吃不完、花不完了,咱再把钱积攒起来,修水电站,过点灯不用油的日子,还可以推电磨子,可以办更多更大的事……”

这个电磨子大伙还是第一次听说,还想象不来它是什么东西。其实,它就是现在的面粉机,办面粉厂。

刘支书想得太周到、太好了,大伙都说:“刘西有想干的事,没有干不成的。”

第二天,刘西有就到县上向领导汇报马炉村要修水库的事,得到领导的高度赞同,还给他派了技术员。刘西有领着技术员来到马炉,在他说的地方规划。技术员问了干部人经几辈发水的事,又看了地质岩层,决定设计修建马炉水库。

他把技术员送回单位,自己和村主任又到县上备料,买钢筋、拉水泥。准备好后又把技术员接到马炉,又是给技术员安排住处,又是开干部会安排修水库的工作。一时间,修马炉水库的呼声回响在马炉漫山遍野。

技术员在最狭处现场丈量尺寸,又勘察流域地形,深入康沟察看近四公里范围的流域面积;又在坝口立标尺,测坝高,搞测量,作数据分析。技术员整整忙了一周,用最新技术指标设计出二十八米高、坝顶弧长八十八米的双曲石拱坝,水库总库容二十万立方米,有效库容十五万立方米,灌溉设施面积五百亩,有效灌溉面积三百亩,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和供水的小型二级水库。十二月十四日,马炉水库动工了,县上成立了指挥部,月日乡的干部群众都来修水库,一九七八年八月,水库终于竣工。他们又在坝下左右两侧山根设计了到马炉沟口的浇地灌溉渠,一湖水要浇灌满沟的良田。

面向马炉沟口,右侧的坝口前方,方方八十公分的水渠向前拓展着,如一条蟒蛇似的向前翻腾,直插在大队门前的坡田顶上,向下流进块块梯田,滋润颗颗山茱萸树,也浇灌着小麦、包谷;冬天到了,社员们从坡上担回一担担萝卜,背回一背笼一背笼红薯,真是幸福田啊!从此,实现了年年高产稳产。他们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势,又把水引到东边的山梁上,浇满沟的梯田。没几年,就把灌渠修到了北炉,实现了全大队高产稳产。

信户崖,是刘支书一九五四年初冬,为解决干旱问题带领群众决战的第一个工程。面对几丈高、几里长的石崖,西有一马当先,用绳子把自己吊在悬崖峭壁上,带领大家破石凿渠。十多天里,他总是激动得不能入睡,在家里翻拾他的工具,八磅锤,钢钎。背着干粮,来得早,回去迟,手上也磨出了大茧子。他总是笑眯眯地说:“不就是四里地的渠吗?还有凿不通的时候?!”一个冬天过去了,两公里的水渠终于凿成,清清的河水,浇灌着二十多亩农田,使这片靠天吃饭的田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田。如今把修的灌渠上下连通,使水库更发挥了有效灌溉的作用。

几年来,马炉村修成了三十多公里的灌溉主渠道,浇出了八百多亩的石坎梯田,生产粮食过万斤。从此,马炉村粮食年年有余,年年积累,不到两年,积累粮食过万石,实现了自我供给,自我积累。

刘西有说:“不做嘴儿匠,要当实干家。上工带书本,工地变课堂,大地当黑板,树枝当粉笔。”

一九六二年春季的一天,刘西有从肠子幽、周家垭回到炉岔,天已经黑了。他给随行的贺容德说:“在这里工作,尽吃苦受罪,不能总是上顿下顿喝包谷糁子,要吃点细粮。”他从大队储备粮中给贺容德特批了二十斤小麦,让人给送去。贺容德想这是储备粮,是万不得已时才能动的,坚决不能要,就委婉谢绝了,说他就爱喝包谷糁,香甜可口。刘西有知道后就夸贺容德同志有知识、有文化、很懂事、识大体、顾全局,不是他爱吃粗粮,是嫌支书给他搞特殊化。这件事在群众中影响很大,大家说:“村党支部带了好头,以后要向党员看齐。”刘西有就把支委、干部带到贺容德引种的绿肥毛苕子地里,大讲贺老师搞小麦新品种杂交对比试验、马铃薯胡敏酸浸种试验的事,要求大家向贺老师学习。贺容德感到自己很体面,就把他作试验的事一一讲给大伙听,甚或还手把手教给大家做。

刘西有说:“身带三件宝,五鬼不缠身。”凡是刘西有上工,只见他身带毛选、镢头和米面袋这“三件宝”。他带着毛选,走到哪里学到哪里;带着镢头,走到哪里劳动到哪里;带着米面袋,在哪户群众家里吃饭,就把腰间的米面留给这户群众的邻居,让他走后把米面给这家送去。逢年过节,他都要买些东西,看望生活困难的群众。他把“懒、馋、占、贪、变”称为“五鬼”。你懒了,肯定身子不勤,不能多劳多得;你嘴馋了,肯定想多吃多占,肯定就会贪;一旦贪婪,思想就会变坏。所以刘西有提倡“六勤”干部。要脑勤,常想工作怎么搞;要嘴勤,常问群众啥烦恼;要眼勤,常看工作啥进展;要耳勤,常听群众啥意见;要手勤,干啥工作自己先上手;要腿勤,常去一线看现场。他说:“做人要勤快不能懒惰,不能口馋好吃懒做,不能有贪婪之心,要两袖清风,廉洁奉公,永葆劳动者的本色不变。”他经常教育干部:“眼越惯瞌睡越多,看不出问题;嘴越惯越馋,会多吃多占;耳越惯越怕听别人的意见,特别是反面意见;脑越惯越怕想社会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就会占上风;手越惯越怕干活,不劳动就会抓集体的东西;腿越惯越怕走路,不深入检查工作。”他号召身边人都要向自己看齐,他说:“要红红到底,决不胡干,就是死了,埋到土里也是干净的,决不给党丢人,叫资产阶级笑话。”刘西有多么想把社会主义马炉建成共产主义。

刘西有到县里开会,去时担柴火卖了,回来时给供销社担上货,挣的钱交到村上。他说:“我来去不空跑,也不耽搁工夫。”不论他走到哪里,一有空,总是手里折个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或是把毛选翻开,给大家读一段或背一段。他说:“学理论不只是背熟就好了,关键是要从理论上翻过梁。”他从生产生活中好多活生生的事例,给社员讲《实践论》《矛盾论》的辩证观点。如山茱萸的栽培过程,经过十六年时间的试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积极创新,大胆突破,不怕失败,终于打破了山茱萸树不能人工培育的神秘论调,为发展山茱萸创出了一条新路,成为西北地区药材生产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0e057303ae74ab55fe746c6ad9479ece.jpeg

一九六四年冬季,农田基建的战役就要打响,却没有抬石头的铁丝,刘西有用到县上开会的机会,给大队买些抬石头的铁丝。他把队上的钱,包在用猪尿泡做的钱夹的这一端,把自己的钱,包在另一端。铁丝称好后给营业员付了钱,他还要给女儿扯布,却发现自己的钱不够,便到熟人那里去借,营业员不解地问:“刚看你钱包不是有钱吗?”刘西有说:“要公私分明,这边是公家的钱,不能把公家的钱和自己的钱搅在一起。”营业员笑他愚昧,简直比《创业史》里买稻种的梁生宝还梁生宝。刘西有不管啥生宝,付完款背上铁丝就走。过后这位营业员得知穿草鞋、裹缠子来买铁丝的是全国劳模刘西有,便由嘲笑变成肃然起敬,逢人就讲刘西有买铁丝的故事。这就是大公无私的刘西有!

一九六五年春上的一天,马炉大队马莲台生产队来了一位外地买牛客,那时正好生产队饲养的牛群里,有一头性情暴躁的老犍牛,拉磨拉犁时只有刘西有能降服它,生产队就把这头牛卖给了买牛客。第二天一大早,刘西有和买牛客一块把牛赶到县城龙驹寨一家饭店,便返回马炉大队。半夜时分,刘西有刚回到家,那头牛又回到了马莲台。大部分社员说牛回来了就占个便宜算了,刘西有坚决反对这样做,他说:“赚钱不能昧了良心。”翌日清早,刘西有又跑四十多里山路,在丹凤县汽车站门口把牛交给买牛客。买牛客很激动,立马掏出五十元钱感谢他,他说:“我如果要你这五十块钱,我就不会把牛给你送来。”买牛的一听,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刘西有磕头说:“刘支书啊,我长这么大,还没有见过你这么好的好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刘西有经常要到县上、地区参加各种会议,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地区给刘西有配了一匹马。刘西有觉得马吃粮食吃得很多,又没有多大用处,整天骑在马上也不合适,就让生产队把马换成两头耕牛,给大队犁地。刘西有说:“咱们当干部是干革命,是当人民的勤务员,不是当人民的老爷。劳动是咱的本分,现在正有人盼咱们不劳动,想叫咱们蜕化变色哩,咱可不能上敌人的当。”正因为刘西有有这样的境界,也就有了马换牛的故事。

一九六九年,党的全国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刘西有作为全国九大代表参加大会。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的孙清江被县委派到马炉协助刘西有工作。两年多时间,孙清江几乎和刘西有形影不离,帮助刘西有学知识,提高文化水平。文化大革命中,刘西有被打成“走资派”,受到批判和斗争。孙清江发现刘西有对“走资派”这顶大帽子依旧想不通,就报告给县委,县委非常重视,书记高树岐、副书记周述武亲自到马炉村,用三天时间,以传达贯彻落实党的九大精神为主题,以解决领导班子思想问题为重点,在马莲台召开党员会议,让刘西有同志传达九大会议精神,谈谈自己的亲身感受,以及对今后马炉村工作的设想,并当场烧毁了文化大革命中批判刘西有的“黑材料”。这一系列举措,使刘西有同志放下了思想包袱,重新扛起领导马炉群众干革命的大旗。马炉很快恢复了基建队,修梯田、修沟台地,再次掀起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群众性热潮。随后,县上要开三级干部会议,孙清江又给刘西有写了参加九大的传达报告。传达中,会场多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台下不断有人递条子,要求印发刘西有的传达报告。

一九七〇年冬,马炉大队成立了缝纫组,专门为当地人裁缝加工衣服。在讨论培训人员时,几个支委都提名让刘西有的女儿去参加培训,刘西有笑着说,大家的心意我领了,还是让那些家庭困难、身体不好、不能从事劳动生产的人去培训吧!就这样,硬是把大伙的好意送给了别人,自己唯一的女儿却一直没有离开过生产队的劳动工地,至今还是个与土地为生的农民。

七十年代中期,刘西有既是县革委会副主任,又是省贫协副主任,还是党的九大、十大、十一大代表,头衔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刘西有的妻侄当兵复员,认为姑父是县上领导,要求给他安排工作,却遭到刘西有的坚决反对。他又找姑姑向刘西有求情,刘西有说:“这不行,我要是给娃把这事办了,那我成啥了,我这个县革委会副主任就别当了。”硬是把妻侄留在村里,和大家一块劳动。

刘西有到县上开会的机会越来越多,在会议期间的每顿饭上,刘西有总是快快把饭吃完,接着就用省上奖给他的印有五角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个人”的大搪瓷缸,挨桌把碟子里剩下的饭菜往缸缸倒。次数多了,有人就对刘西有有意见,说刘西有是县级领导,这样做会影响领导的形象,就把这事传到县委书记耳里。县委书记也觉得老刘这人不愁吃不愁穿,怎么这样?就给老刘的好朋友屈超耘说了此事。老屈见了刘西有就问,刘西有说:“份份饭我不是吃不饱,我是嫌饭菜剩下太可惜了。你要知道这些剩饭剩菜在农村要用多少劳动日才能换来,农民种庄稼多么不容易啊,这些都是农民的血汗,难道这些干部都忘本了吗?”老屈和刘西有分别后就往县委书记办公室跑,听了老屈的话,县委书记立即把秘书叫来,作了几点指示。后来在县委常委会上讲到,要弘扬刘西有这种艰苦朴素的好作风,为此,县上还专门召开会议,提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做刘西有式的好干部”的号召。

有一天深夜,刘西有徒步四十多里从马炉来到县委,突然敲开县委书记周述武的房门,反映区社一些干部和县上下乡的同志,不顾党的纪律,端了酒杯就乱许愿、开后门,刘西有和周书记谈了很久,刘西有说:“旧社会谁和咱拉过关系?现在为什么有人请吃、送礼、拉干亲?这不是咱干部面子大,而是因为干部手里有点权,如果忘了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而用它去谋取个人或亲属的私利,人民的权力就会变质。旧社会人吃咱,现在咱怎能又吃人呢?”县委书记觉得刘西有反映的问题切中要害,指出了当前干部存在的普遍问题。后来县委就干部作风问题专题研究,并作出决议,严格规定干部下乡不许搞特殊化、不许乱许愿。

刘西有长年累月工作,患了胃病,时间长了,有时疼得在地上打滚。当时在马炉蹲点的月日公社书记实在看不下去,听说蓖麻油能治胃病,就瞒着刘支书,由大队出钱,在邻村买了五斤蓖麻油给刘西有治胃病。当刘西有知道后,不但没有领书记的情,还说他不该用公家的钱给自己治病,为此两人还吵了起来,最后书记只好把油退掉,把钱还给大队。

刘西有的肝癌到了最后阶段,经常昏迷。县委领导来看他,说他的后事,告诉他组织决定把他安放在烈士陵园,他给领导说:“我为党没做多少工作,不配进烈士陵园,还是把我埋到马炉,和马炉人民世世代代在一起。”县委同志还说:“地委李伟书记要来看望你,你还有什么要求,向李书记提出来。”刘西有的儿子是个残疾人,干不了重活,想让父亲给组织说一下给他安排工作,好坏有碗饭吃。没想到刘西有就是不同意,说组织已很照顾咱了,再不能给组织添麻烦,急得儿子哭起来,儿子的母亲在一旁帮儿子说话。第二天十点左右,李伟书记和县上的领导一同来到刘西有的病房,李书记问道:“老刘,你为党工作了一辈子,还有啥要求,组织给你解决。”刘西有用微弱的声音说:“我一个大老粗,党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感谢组织,没有啥要求。”又问还要不要给儿子安排工作?刘西有回答:“不能给党添麻烦,儿子脚虽然残疾了,但他的手臂还是好的,我已给他打了十几把镢头,让他在马炉干上一辈子,完成我没有干完的事情。”话音一落,刘西有又昏睡过去。在他的梦里,马炉大队的山山岭岭,到处黄菊绕篱、岭岭翠柏,石坎梯田里五谷丰登,一万多株山茱萸黄花闪闪,秋日的红果盈满枝条……

这是一九八一年春夏之交槐花飘香的时节,刘西有走完了他人生五十六岁的生命历程,永远离开了人世。也就在这一年,马炉的山茱萸获得了大丰收,一株山茱萸肉卖七十多元,全大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收入超过万元。一九八二年清明节那天,马炉的乡亲们一大早从沟沟岔岔赶到刘西有的坟前,排成了长长的队伍,祭奠刘西有。那一串串鞭炮和五颜六色的花圈,把刘西有的坟茔装扮得分外肃穆,刘西有在天之灵,一定是欣慰的,因为他用自己的智慧,为家乡人建造了一座绿色的银行。

一任接着一任干,誓叫马炉换新颜。如今,在历任干部苦干实干下,马炉村变成了脱贫攻坚示范村

刘西有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接续奋斗。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丹凤县委立足传承红色基因、用群众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多次到马炉村调研,深度挖掘刘西有感人至深的事迹,召开县委全委会、县委常委会,作决议决定纪要抓落实,出台了一揽子扶持政策;召开全县领导干部会议宣讲刘西有事迹,号召县直各部门支持马炉村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干部的苦干实干,使马炉村在脱贫攻坚中大变样。

刘西有过世后,副支书刘德华当了马炉村党支部书记,刘西有在世时的工作、学习、方法,刘德华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就照着刘支书的方法去做吧!”多年里,刘德华支书干一样成一样,先是修路,再是拉电,把刘支书手里盖的六间两层木板楼的村招待所,重新收拾整理,办起了流动党校,给村民建起了一个精神高地。李治元、王安平、杨家民,他们以刘西有为榜样,心系群众,埋头苦干,一心抓村上的工作,使马炉村焕发了勃勃生机。

二〇一五年下半年,县委主要领导先后四次到马炉村调研,认为村委会班子建设是改变马炉村面貌的关键。他们回到县上后就立马召开会议,推选出了本村的大学生村官杨阳作为马炉村党支部书记人选,并对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作了重新调整。

一九八九年出生于马炉村的杨阳,上大学的时候就入了党,毕业后又参军,转业后回到马炉这片热土。杨阳回到家乡以后,看到外面发展很快,觉得自己的家乡发展还有点滞后,二〇一五年二月成为马炉村第一个大学生村官,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他很快投入家乡的经济建设中。杨阳从小在父辈的影响下,被刘西有的品质熏陶着、影响着、启迪着,怀着改变马炉村面貌的初心,主动请缨担当村党支部书记,随即被县委批准。

杨阳在一次报告会上以《初心不变、使命不改,建设新马炉》为题,讲述自己在马炉村土生土长,小时候经常听到父辈们讲述刘西有的故事,尤其是刘西有带领马炉群众艰苦创业、改变贫困面貌的事迹,一直激励着自己,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那时候他就在想,将来一定要像刘西有一样,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杨阳从部队转业后,放弃了在大城市就业的机会,毅然回到了马炉村,二〇一五年扛起了马炉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接过前任“接力棒”,带领马炉群众苦干实干,完成刘西有老支书的夙愿。

马炉村山大沟深,部分村组的道路没有硬化,下雨天村民出行十分困难。杨阳骑着摩托车多次跑镇办、上县城,递申请、打报告,直到把项目资金拿到手上。经过四年时间的艰苦努力,实现了全村通水泥路,接着和驻村干部一起,完成了全村改水改厕工程。

杨阳积极汲取刘西有的做法,在经济发展上,结合华西村、南街村的经验,探索出一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道路。二〇一七年,马炉村成功引进丹江源养殖公司,集中贫困户扶持资金,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入股,发展冷水鱼养殖项目。经过两年多的摸索,冷水鱼养殖成功,二〇一九年,全村三十户贫困户分红十二点八万元。之后又在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帮助下,成功引进商洛市申农公司盘活村集体土地、林地、房屋等经营性资产,形成集脱贫培训教育、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特色体验等于一体的溪谷乡村旅游产业体系。

杨阳以刘西有为榜样,以改变马炉落后面貌为初心,艰苦奋斗,奋勇拼搏。他说:“群众选我当村支书,咱就要一心为群众着想,哪怕吃苦受罪也要干下去。”“自己要不计得失,扑下身子干工作,取得群众信任,赢得群众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把刘西有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一直传下去。”

二〇一七年六月,县委启动了马炉村脱贫攻坚示范村建设,召开脱贫攻坚示范村建设有关会议,召开马炉村“三变”改革试点会,县委书记郑晓燕给县直二十多个部门讲“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再出发”主题党课,再次对马炉村脱贫攻坚示范村建设给各部门提出了任务和要求,并下文件督查落实工作任务。

丹凤县委把刘西有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概括为“信念坚定、艰苦奋斗、求实创新、无私奉献、清正廉洁”二十个字,他们组织干部到“红旗渠干部学院”“焦裕禄干部学院”、铜川“照金纪念馆”参观学习,从西安电影制片厂购回刘西有当年带领社员修梯田、战穷山的纪录片,给干部群众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郑晓燕书记在大会上讲:“想想刘西有当年那个时代,看看我们今天的生产、生活、自然条件,和那个时代相比,我们没有理由不干好工作,没有理由不超越当年那个时代。”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丹凤县委善于用身边的人和事来激发和调动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先锋引领作示范,挖掘典型树标杆。丹凤县委全委会审议作出了决定,号召各级党员干部学习刘西有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县委组织部还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认真学习贯彻决定精神的通知,坚持每年开展脱贫攻坚“红旗村”和“刘西有式好干部”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增强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二〇一八年三月十四日,县委书记郑晓燕带领有关县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在马炉村召开了脱贫攻坚示范村建设现场办公会,就深度挖掘刘西有优秀品质、修订完善发展规划、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加强环境整治、增强村级组织引领功能、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等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明确提出要把马炉村建成脱贫攻坚示范村、全市乃至全省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精神脱贫教育和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二〇一九年“七一”前夕,郑晓燕书记带领党员干部在马炉村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重温入党誓词,倾听老同志讲述当年刘西有艰苦奋斗的故事,激发动力,增强干劲,激励一代又一代马炉人和全县干部群众发奋努力,再创辉煌。

二〇一九年九月二十七日晚,在陕西省广电大剧院举行的“最美劳动者——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刘西有被评为陕西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儿子刘丹影把奖章捧回,来到父亲的坟上说:“大,你去世三十八年了,党没有忘你,人民没有忘你,昨天还给你发了这样一枚沉甸甸的大勋章呢!”是的,党不会忘记刘西有,人民不会忘记刘西有。

当年派去给刘西有当秘书的贺容德老人,一直牵挂着马炉,怀念着刘西有,称刘西有是他的农民老师,为马炉办实事是他的责任,宣传刘西有事迹是他的义务。刘西有过世后,贺老担任了县级领导,他经常深入马炉,为马莲台、顽树沟引水修路,领着机关干部在杨坪植树造林,带上技术人员到庙头、康沟研究山茱萸丰产栽培技术。在商洛市举办的学习刘西有培训班上,贺老向参加培训的各县基层干部讲述刘西有的先进事迹。退休后,他还协助县上建起了刘西有纪念馆,连续四五年清明前后到现场为参观的干部群众讲述刘西有的先进事迹,宣传刘西有的优秀品质。

张丹东是这场脱贫攻坚战役中的一名战士。二〇一四年他受组织安排,从市科协来到马炉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进村后他和包村干部姚博先了解村上情况,重走刘西有之路。他们从马莲台上到顽树沟,翻架梁过幢沟,再到青泥沟;又翻梁来到小康沟,下到杨砭,过砭到周家垭;再上李家庄,再翻梁来到肠子幽,顺梁下到杨坪,再进沟去庙头,上岭到了枣树沟,再下坡回到炉岔。他们用几天时间跑遍了全村所有地方,见人就问,上门就访。问疾苦、问需要、问意见、问建议,看实际情况,看怎样发展。回来后给村支书、村主任提建议、出主意,到县委、县政府打听情况,又回到单位给领导汇报,最后拿出帮扶策略和措施。他们在驻村中,村民们谈得最多的是刘西有,这使他们对刘西有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刘西有身上,爆发着一股很大的力量,就是要挖掉穷根,让马炉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正是这样,村委会提出以榜样的力量吹响脱贫攻坚战的号角。

县委号召开展向刘西有学习活动,号召干部积极走访群众,挖掘中共代表、全国劳模刘西有的先进事迹,通过举办主题教育纪念活动,重温刘西有的创业故事;邀请刘西有同志生前好友、同事、亲属和知情人员讲述刘西有生平事迹,引导党员干部对照先进典型,不断锤炼党性修养。县委成立了以孙清江、刘丹影、杨阳、周彤为代表的演讲团,宣传刘西有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激发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刘丹影在演讲中,以《我的父亲刘西有》为题,讲述了父亲刘西有如何教育他们,传递真善美的动人事迹。

今年八十岁的孙清江,耳聪目明,师大毕业后,历任县委党校理论教员,广播站编辑、记者,县教育局纪检组长等职务。他文风朴实,在宣传刘西有事迹、品质的过程中,写了大量有关刘西有的文章和事迹报道。在近两年宣传刘西有时,他的演讲资料翔实,声音洪亮,讲述了刘西有当年动人的故事。孙清江演讲的主题是《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叙述了他在协助刘西有工作中,看到的真人真事,传递着刘西有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情怀,表达了他对刘西有的无限崇敬,大力弘扬了刘西有事迹和品质,起到了良好的宣传示范效果。

县委在马炉村不但引领群众思想、道德、文明建设,还积极发展脱贫产业。

一天上午,马炉村来了个企业经理考察情况,张丹东看这年轻人聪明伶俐,有思想、有脑筋,就陪上考察。他给经理讲刘西有的故事和事迹,讲刘西有是当代社会最应提倡的典型,也是社会最需要的人。这位年轻经理认为这里面肯定隐喻着巨大商机,就一直追问、咨询,直到后半夜。他俩一拍即合,这位老板不走了,就找杨阳和村主任李石头商量,随即就开干部会,在马炉投资。

近年来,村上还聘请专家进村入户,为村民讲政策、传技术,五年来共组织一百多名专家深入村组,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培育了一批懂技术、用科技、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和科技示范户。成立了山茱萸专业技术协会,组建了山茱萸科学管理服务队伍,科管山茱萸两千多亩、中药材一千多亩,建成了国家级山茱萸科普示范基地,受到科普惠农项目资金奖励。推广金银花、雪莲果二百多亩,引进金皂角三百五十亩,大力发展冷水鱼,还引进了光伏发电,这些都为马炉村发展产业奠定了基础。

二〇一八年中央下发“一号文件”,县委对马炉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再次进行了全面部署,同时也给脱贫攻坚提出了新的战略任务。他们引导党员干部对标先进典型,激发使命担当,全面改善基础设施,修路建桥,修渠拉电,还建设劳模纪念馆,提升民居环境质量。村上把环境整治提到议事日程,改厕改圈,成立保洁队,设立卫生监督岗,组建自愿服务队伍,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上又成立互助资金协会,吸收一百一十六户贫困户为会员,组建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按股金盈余分红,进行利益分配。马炉村一百三十九户、五百一十八人顺利脱贫,人均收入达九千八百一十二元,贫困发生率由包村前百分之三十八点七二下降到百分之一点一六,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成为引领商洛市脱贫攻坚的一面旗帜。

县委立足将马炉村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的精神脱贫教育基地、干部廉政教育基地和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以弘扬刘西有优秀品质为主题,深入挖掘刘西有的事迹资料,让曾经的先进典型“复活”,使其成为后来者的行军“路标”。县委在马炉村按照“支部引领+‘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的模式,采取公司联农户的办法,整合人文资源、生态资源和闲置资产,开发乡村旅游和无公害绿色山地特色产业,走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子,让马炉村和市场“接轨”,与改革“合拍”,再现马炉辉煌。

马炉村党性教育基地建设,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要求持续弘扬传承刘西有同志优秀品质,接续奋斗,苦抓苦干,决战决胜高质量脱贫攻坚,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发展的新篇章。马炉党性教育教学点被省委组织部列为全省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

如今,当你走进马炉村,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如画的路牌、路标随处可见,沿沟有这样的基地、那样的产业;道路依山而修,水泥切面,群众房屋砖混砌墙,有的户还盖了三层楼房。大队办公室依山而筑,办公紧致;刘西有纪念馆宽敞明亮,陈列整洁,展品丰富。当年刘西有打成的十二把虎牙镢整齐地摆在台子上,一排排石坎梯田埝高齐整,山茱萸树枝上春天开的小黄花和秋天结满枝条的山茱萸果实照片格外诱人;刘西有、陈永贵、高明月在大寨大队照的照片醒目可亲,周恩来总理给马炉大队签发的奖状鲜艳夺目,金凤、刘西有在人民日报上的文字感人至深,催人奋进;马炉村建成了集休闲体验产业园,集库区休闲观光、草编、手工作坊、杂粮作坊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已具雏形。昔日泥泞的黄土路变成了宽畅的水泥路,破旧不堪的民居焕然一新,村庄院落干净整洁,马炉村二〇一七年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出列。马炉已经成为商洛市党性教育基地、全省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先后被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获得县级以上各类表彰奖励二十多项。马炉水库一湖清澈的水域,鱼虾成群;漫山,油松戴帽、经济林缠腰、梯田坐底已成为现实。

一个脱贫攻坚示范村在马炉建成。

刘西有静躺在新近修葺的坟茔里,含笑九泉……

本文来源:商洛日报作者:刘占朝

编辑:融媒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了解陕西大事 关注陕西头条
  • 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朱鹮

    忒色 4月9日上午,在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今年首只人工孵化朱鹮顺利破壳 2024-04-25

  • 书店的N种样子

    忒色 如今,西安还有不少像万邦古旧书房一样的古旧书店,它们开辟出了一个平静独处的角落,为喜欢古旧书的读者留下一方精神家园 2024-04-23

  • 韩城:千年古城传新韵

    忒色 1991年,韩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成立,出台《韩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管理办法》,强化对古城的保护 2024-04-22

  • 繁花似锦 秦韵悠长

    忒色 图为4月14日航拍宁陕县秦岭乡村绿道一角 2024-04-18

  • 曲江文旅2024长安踏春季活动启动

    忒色 穿着华服的“花神”翩翩起舞  4月14日下午,12位身着华服的“花神”现身大唐芙蓉园并巡游,这也意味着曲江文旅2024长安踏春季活动正式启动 2024-04-16

  • “陪拍”消费成西安年轻人时尚潮流

    忒色 一位“00后”“陪拍师”小张告诉记者,最近公园里不少来拍照的人手里拿着反光板、相机,甚至还带了小板凳、折叠梯——这其中很多都是“陪拍师” 2024-04-16

  • 西安打造“微短剧好莱坞”的无限可能

    忒色 演员市场成熟、拍摄场景丰富、制作公司水平在全国都称得上数一数二,西安发展微短剧产业十分有优势 2024-04-16

  • 在农科城奋力奔跑

    忒色 赛事期间,杨凌示范区酒店延迟至15时退房,新增7辆“杨马”专列,赛前赛后安排摆渡车,为参赛选手提供免费营养早餐……今年的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上,还有4120名青年志愿者活跃在赛场各处,提供赛道补给、线路引导、物品发放、医疗救助等服务 2024-04-15

  • 彩鹮的小伙伴也来啦

    忒色 两只彩鹮现身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供图    本报讯 (首席记者 龚伟芳) “彩鹮的小伙伴也来啦!”近日,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又传来好消息,在清明节假期刚刚现身的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彩鹮,引来了另一只彩鹮小伙伴,让人大呼惊喜 2024-04-11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邮箱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宣传自律管理承诺书

Copyright ©2006-2022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