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记者 郭刚华)铜川市耀州区马咀村地处渭北高塬至黄土高塬之间,这里的村民们曾经住窑洞、喝窖水、缺吃少穿。“有女不嫁马咀汉,马咀光棍一串串”是当时真实的生活写照。这么一个过去的“烂杆村”如今变成了有名的“小康村”。今天的《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我们一起来看看马咀村华丽转身。
住窑洞 喝窖水 人畜共居
上个世纪,贫穷落后是铜川耀州区马咀村的代名词。村民们贫困的生活和脆弱的生态环境,让58岁村民李恩文始终难忘。
铜川市耀州区马咀村村民李恩文:“五口人住着一个烂窑再就是有两间土坯房,我和媳妇连喂牛带居住,三个孩子在前面房子住着,土院,一下雨外面是大雨里面就是小雨,气味大、臭,那你也没有办法就那条件。”
李恩文告诉记者,那些年人居环境差、饮用水要从几公里外的水库去挑,村民们种的大多是坡地,下雨跑水跑肥,只能靠天吃饭。
李恩文:“吃粮靠救济,主要是地也不平,主要是雨水不广,没有肥料,只是些土粪,也不长。”
解温饱 搬新家 提高收入
为了让大家能过上不愁吃穿的好日子,村党支部决定先从改善交通状况、平整农耕用地上入手,村干部一边争取资金支持,一边带领大家修整村道,平整土坡地,让原来贫瘠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经过全村人的不懈努力,平整后的耕地实现了粮食增产,李恩文家也结束了借粮吃的日子,村民们的生活也迈上了新台阶。
铜川市耀州区马咀村村民张银香:“坡坡地、绺绺田咱没有掏一分钱,领导给咱争取资金,把这个土地平整好土地能增产,移民搬迁给大家盖了两层小洋楼,上来大家都住得很宽敞。”
为了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村里开展了移民搬迁工程,有些经济困难的村民实在无力搬迁,当时的村支书李云南通过自己创办的水泥厂先后垫付资金200多万元,帮助困难村民。马咀村93户村民,家家都有了新房,彻底告别了土窑洞。村民张银香告诉记者,当年她家搬迁时欠下了债务,但她并不发愁。
张银香:“当时村上有一个村办企业水泥厂,带动大家都在那还能挣钱,掌柜的在煤矿上打工,我在村办企业水泥厂化验室上班,一年挣六七千元工资来偿还账务。”
粮食亩产提高了,温饱问题解决了,二层小楼也住上了,村民们在村里的水泥企业做工补贴家用,慢慢的马咀村再也不是“烂杆村”,成了让周边村子都羡慕的“小康村”了。
张银香:“原来我们是一个全乡最穷的一个村,经过村委会这一班成员的努力,几年后,我们变成了一个全乡最富裕的一个村,以前一个人一年收入就是几千元,现在一年都在几万元左右,整个村的经济效益都提高了。”
铜川市耀州区马咀支部书记任建国:“先后实施了坡改梯工程、移民搬迁工程、学校迁建、节水灌溉等工程,一举解决全村人的温饱问题,改变村民居住环境改善教学环境,帮民富民,稳定人心,增强了村“两委”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激发了干部群众和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拼搏进取的战斗力。”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靠双手奋斗出来的’,在马咀村的蹲点采访中,我被这里干部群众身上的那种艰苦朴素、发愤图强的精神深深感染。他们齐心协力和贫困作斗争,为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不懈努力,最终完成了从贫穷到小康的华丽转身,马咀村有梦可依,未来可期。”
编辑:孟子桐
忒色 宝鸡市文物普查队发现博山盖绿釉陶奁博山盖绿釉陶奁(资料照片) 2025-07-01
忒色 选手返程行囊满载特产,化身移动的“麟游名片”,推动农特产品依托赛事走向全国 2025-06-30
忒色 6月25日至27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陕西省濒危剧种展演在渭南大剧院上演。 2025-06-30
忒色 党建引领锻造“高原枫警”吉迈派出所将党建工作作为队伍建设的 “定盘星”,纵向建立“局党委—所支部—党员先锋岗”三级责任链,横向打造“民警+村警+义警”治安共同体,立体化构建“激励-约束-关怀”成长矩阵,用三维坐标重构高原警务生态 2025-06-23
忒色 第四届源点西部电影展在古城西安启幕 2025-06-23
忒色 2025-06-23
忒色 央视热播电视剧《护宝寻踪》圆满收官《吕氏乡约》再塑乡风文明底色蓝田县三里镇乔村文化墙上的《吕氏乡约》 2025-06-23
忒色 记者从久治县公安局获悉,G347综合检查站自2023年12月正式运行以来,已成为果洛州乃至青海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关键支点,以“智慧警务+跨域协作”的创新模式,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省界安全防线 2025-06-20
忒色 2025-06-21
忒色 6月18日,聚焦果洛“十四五”·共鉴发展新征程2025“网链果洛・融绘新篇”大型融媒体采风行,深入探访了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河曲马良种繁育基地,记录下这里以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2025-06-20
忒色 在党建引擎的强劲驱动下,宁友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被全面激活,焕发出蓬勃发展的崭新生机 2025-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