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二〇一医院神经外科的病房里,时间总是仿佛拉长,每一刻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与一个家庭的期盼。陈奶奶的故事,正是从这里开始,始于一颗隐藏在血管深处的“不定时炸弹”——动脉瘤。
信任的基石初建
9月28日,陈奶奶因动脉瘤诊断入院。对家属而言,“动脉瘤”这三个字本身就意味着未知与恐惧。手术风险高,不手术后果难料,家属在压力之下充满紧张与不安。每次与医生的沟通,他们都带着本能的审视,接连向主治医生于鸿提问:“手术成功率多少?”“我妈妈年纪这么大,能受得了吗?”
主管医生于鸿和科室主任代永庆深知家属的忧虑,他们没有用生硬的医学术语,而是借助清晰的影像资料和细致的病情分析,一次次耐心沟通,逐步搭建起信任的桥梁。10月8日,陈奶奶顺利接受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手术成功,家属的紧张情绪得以缓解。
风雨同舟,医护携手共渡难关
然而,生命的旅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年龄较高,陈奶奶术后出现坠积性肺炎,呼吸变得困难,不得不进行气管切开。家属情绪再次跌入谷底:“手术不是成功了吗?为什么越治越严重了?”
面对质疑,于鸿医生坚定地解释:“气管切开是为了建立生命通道,彻底清理肺部,让呼吸更好发挥作用——这不是倒退,而是为了走更远的路。”他和代主任每日查房,根据患者情况实时调整治疗方案。有一天晚上,家属意外发现手术一天的于医生仍未下班,正与代主任分析患者感染指标,讨论着抗感染和肺部引流的方案。“白细胞和降钙素原还在升高,抗生素需要升级。”于大夫指着数据说。代主任仔细看着胸片,补充道:“感染焦点在这里,加强肺部灌洗和体位引流,体位每两小时必须更换一次。”他们不是在例行公事,而是在打一场极其精细的阵地战,根据每一次病情变化,即时调整着治疗策略。
主管护士庞娇不仅以精湛的技术完成吸痰、叩背和气切护理,更每天都用轻柔的话语与意识模糊的陈奶奶说话:“奶奶,咱们咳一下,把痰咳出来就好了。”“奶奶,您真棒,今天比昨天又好了一点。”她还耐心地指导家属参与护理,学习通过手势与陈奶奶沟通。正是医护团队一点一滴、无微不至的关怀,像温暖的阳光,逐渐融化了隔阂的坚冰。家属目睹这一切,信任在风雨同舟的守护中重建。
云开月明,锦旗道出万千心声
信任,成为康复路上最好的良药。随着家属放下心结、全力配合,陈奶奶的状况一天天好转:眼神恢复清明,能自己吃饭,小口喝水,气切套管也成功拔除。11月1日,是陈奶奶出院的日子,她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光彩。家属紧紧握住于医生、代主任和庞护士的手,激动难言。
千言万语,最终凝聚成一面鲜红的锦旗和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锦旗上熠熠生辉的大字,不仅是荣誉,更是一段生命的见证,见证了一段从质疑到信任、从风雨同舟到云开月明的温暖旅程。

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用专业、责任和永不放弃的爱心搭建的生命之桥。而人文关怀,则是这座桥上最温暖的灯火,照亮康复的路,也温暖了每一个身处困境的心灵。(通讯员:梁梦茹)
编辑:朱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