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翠欲滴的葡萄悬于半空,不必俯身即可采撷欣喜与甘甜;鱼菜共生下的小白菜,一斤卖到了8元钱,竟还供不应求;承包一分地,寒耕热耘,春种秋收,乐此不疲……透过这一幕幕生动场景,汉中市汉台区探索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跃然纸上。
作为汉中中心城区的核心区,汉台区农产品消费需求旺盛,仅蔬菜、水果日消费量就超250吨和210吨,然而全区耕地面积比较紧缺,这决定了汉台区会走出一条不一样的农业发展之路。
近年来,汉台区大力发展“五个农业”,持续提升农业设施、技术、管理、经营现代化水平,全链条拓展农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全维度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壮大农产品专业化市场和农文旅融合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实施科技赋能、加快实现立体发展、不断丰富品种业态,打造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农业,让曾经的城乡接合部蜕变为城市的美好生活空间。
今年前三季度,汉台区实现一产增加值12.12亿元,同比增长3.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69元,增速7.5%,收入绝对值位居全市第一。
科技强动能 向智慧农业要效益
“未来谁来种地?”“品质如何保证?”“农业怎么才能挣钱?”作为传统农业大区,汉台区农产品综合自给率不低,但面对日益增长的高端农产品需求,做强本地高端农产品生产流通体系尤为重要。为此,科技赋能成为汉台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之路的“敲门砖”。
上午9时,迎着晨曦,汉台区武乡镇吴庄村金谷珍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大棚内,工人们按照质量监测系统提示,对葡萄架进行精修作业,多一片叶子、少一点枝条,精确到每棵葡萄藤。
而远在几百公里外参加培训的公司负责人李继军,则通过手机管理这一切,每项风险提示和工作进度都会反馈到他的手机里。
高灵敏传感器实时传输、智能温控系统一键管理、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通过手机就能实时监控50多个大棚的情况,手指一点就能实现自动喷水、通风、卷帘,比以前纯人工管护方便多了。”看着科技赋能农业的成效,李继军颇为感慨。
在科技的加持下,园区的葡萄产量被精准控制,质量也大幅度提升。李继军介绍,5年来,园区每年销售柑橘、西瓜、葡萄等果品2300吨,累计销售额超过了2500万元,还创建了“金谷珍果”农产品特色品牌,他本人也荣获了陕西省高素质农民领军人才、汉中市优秀农村科普带头人等称号。
5年的奋斗,李继军把曾经的荒坡变为了如今果产丰富、“科技味儿”十足的智慧化农业园区,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黏”在了家乡的土地上。
“年轻人虽然不愿意抡着锄头种地,但是使用无人机、电商销售可是一把好手。”作为园区的“老员工”,王姣毕业于西安邮电大学,2018年应聘到园区后,便从事电商销售工作,这一干就是6年,对年轻人从事农业有自己的感悟。
“我们要用好手机、电脑这些新农具,拉近消费者和农产品种植端的距离,让更多人了解、认可优质农产品,服务城市发展。”2020年,王姣还入选第一批汉中“水果网红”。
追求品质,更是追求整个生产链的整合与优化。在汉台区,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重塑,使全流程变得可感、可视、可控的企业不在少数。
“发展都市农业可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必经之路。”汉台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龙力介绍道,2023年汉台区从事高品质农产品销售的企业18家,总销售额达3亿元以上。
长期以来,汉台区坚持用科技赋能品牌建设,用品牌效应为产品质量背书,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突破1000个,建成全市“五个农业”示范基地4个,打造“汉乡+”虾稻米、皇塘鲜桃、郭湾李子、褒河蜜橘等品牌28个,“两品一标”及名特优新农产品达到12个。
立体提效率 向设施农业要空间
截至2023年底,汉台区常住人口超过61万,耕地面积仅为22.68万亩。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人多地少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土地将成为农业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制约。
为此,汉台区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点就是提高土地产出率。
走进七里街道金华村睿智现代都市农业园,一排排设施大棚整齐排列,场面壮观,步入鱼菜共生温室大棚,长势繁茂的水培蔬菜和肥硕的鱼类让人看着十分欣喜。看似两个不搭界的产业,却通过“鱼菜共生”的数字化生态系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水缓缓流过叶菜种植区,叶菜根系过滤水中杂质,鱼类粪便为叶菜提供养分,然后净化后的水又回到鱼池,给鱼类提供绿色的生长环境。所种蔬菜,也不是长在水中的水生蔬菜,而是本应长在地里的生菜、芹菜、空心菜,茄子、西红柿。
园区负责人张汉春解释其中好处:“通过‘鱼菜共生’循环系统,实现了水质好、养分足的目标,不但节约用地和水资源,还让蔬菜和鱼类品质好、生长周期短,这样算下来,自然产量大、卖价高,我们的收入也提高不少。”
实践证明,“鱼菜共生”系统减少了种植、养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实现了零排放,是一种可持续循环型的低碳生产模式。水产和蔬菜之间达到一种生态平衡关系,既符合国家鼓励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
目前,该园区共有50座大棚,种有18种蔬菜,年产6万多斤,鱼类10余种,年产3万多斤,主要销售至汉台区内3家大型超市,一年能保证3万多名群众蔬菜、水产需求。同时,据测算,该园区亩均产出效益、产出量比传统大棚平均提高了30%以上。
“稳产保供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我区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立体种养殖模式,不断增加农副产品数量,今年前11个月,全区蔬菜总产量突破31万吨,让群众的‘菜篮子’拎得更稳了。”汉台区蔬菜果品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吴强表示,“区上还推广现代化生产模式,建立全流程溯源系统,构建从‘菜园子’到‘餐盘子’的完整农产品产销链条,让老百姓买得放心、吃得更放心。”
据悉,汉台区“菜篮子”基地已达到3.7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1.9万亩,占全市比重达30%,位居全市第一。同时,全力推进南部沿江蔬菜产供销一体化和沿315省道北部特色果品两大片区建设,打造20亿元产值蔬菜产业集群和5亿元产值优质果品产业集群,建成梧凤蔬菜产业园、芦坝智能蔬菜育苗中心、七里睿智无土栽培蔬菜园等一批高效生产示范基地29个,有效保证了中心城区农副产品供应。
融合拓业态 向休闲农业要市场
“久居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中,与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同时,城市居民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生活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
在这种背景下,城郊休闲体验农业的兴起,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参与农耕的机会,也让更多闲置的土地焕发出新的价值。
小青菜、菠菜、辣椒、萝卜……在汉台区七里街道办事处镇江村乐享金江生态农场中,“共享菜园”内种植的各类蔬菜沐浴在阳光下,长势喜人。这些“共享菜园”被分割得整齐划一,种上了各种时令蔬菜,每块菜园旁都立有标识牌,标注了“园主”的信息。
“修竹傍林开,乔松倚岩列。”这是王老师为自己的菜地赋的诗句,从汉台一所学校退休后,他就来到镇江村认租了一分土地,每天都要和妻子驱车来看看自己的菜园子。
“镇江村的土地是沙壤土质,平坦肥沃,水源充沛,非常适合种植蔬菜。我种菜的时候不施化肥和农药,是真正的原生态产品,自己吃得很放心,还能分些送给朋友。”每天清晨,王老师总是准时在地里忙碌着,他的妻子则坐在田坎上,轻松地弹奏着阮,让本是平淡无奇的退休生活充实快乐起来。
“所有的菜园都租了出去,200块‘共享菜园’,就有200个享受农耕生活的家庭。”镇江村党支部副书记曾敏介绍道,“2020年,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创办了这个农场,充分利用城郊沿江区位优势,突破了单一化的土地耕作与利用方式,在休闲农业中找到了乡村振兴的发力点。”
认租一分地一年需要缴纳租金800元,农场会根据租客的需求提供相应的蔬菜种子,也会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该农场开放4年来,面积越来越大,租客也越来越多,村上的人气也越来越旺。
随着农场的发展壮大,镇江村也招引来了优质的客商。
2023年,喜欢·里帐篷营地和爱宠寄养基地落地镇江村;2024年,村民李强返乡创业在共享菜园边开起了“村啡”,还有两户村民在自家办起了农家乐……围绕“共享菜园”,镇江村逐渐演变成了“农文旅休闲体验综合体”,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收入也有望突破32万元。
汉台区将农文旅融合发展理念引入到农业领域,积极开发观光采摘、研学旅游、民宿度假等农文旅融合新业态,全力打造中心城区“后花园”,推动农业由“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
目前,美丽花果、山水吴庄、徐望荷园、皇塘花海等8个农文旅融合示范点,串珠成线形成3条精品休闲观光线路,促进小农户发展“五小经济”增收,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全区181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实现经济收益15万元以上。
“如果说以前的汉台区城郊农业,仅仅是一种‘围城农业’,那么现在的汉台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则是一种‘进城农业’,实现了从农产品保障功能向多元复合功能转变。”汉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伍明辉表示,“未来,我们将大力推进南部沿江蔬菜产供销一体化示范片区建设,同步推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配套,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采摘、观光、共享、研学等新业态,真正实现一头服务城市、一头富裕农民的目标。”
编辑:张映伟